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学院名称:体育学院专业名称:民族传统体育学学号: 2013210253姓名:康亚峰指导教师:郭守靖2014年05月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经过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过来的,其中形成的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之一的古代阴阳学说,也是我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阴阳学说武术文化影响1.阴阳学说的基本含义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

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

讲的就是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法则,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

《灵枢·阴阳系日月》中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2],讲的就是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阴阳一词,最早取源于秦汉时代的《青囊经》,《青囊经》的作者是黄石公,这部著作是最古老的阴阳学书籍,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约4000余字,这是第一部可考查的有文字记载的讲述阴阳的经书,里面道出了阴阳学最秘密的说法,即阴阳内经炼气法,不过现在已经失传,无处可寻了。

阴阳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

但是“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这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

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二气说,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形成了二元化的阴阳学说。

董仲舒对阴阳学说的发展在于:他把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提炼成“三纲”,深化了宗法伦理关系,同时构建了“天人阴阳”观念,形成了三元化的阴阳学说。

3.阴阳学说的主要思想阴阳是古人对于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抽象认识,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

中国贤哲用“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3],《周易·系辞上》里面讲“一阴一阳为之道”[4]。

《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3.1阴阳的相互对立任何事物,其本身莫不存在着阴与阳的相互对立、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矛盾关系。

阴阳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

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到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小到人体也有阴阳之分,《吕氏春秋》讲,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马克思主义讲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5]。

任何事物互相对立着的双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和排斥的作用,而不是平稳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只有相对峙的阴阳双方不断排斥和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2阴阳的依存互根清·程允升《幼学琼林·夫妇》讲,“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6]。

阴阳双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在内的阴是外在阳的内部动力,在外的阳是内在阴的运动形式。

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那么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

另外,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都是以他们之间的依存互根关系为基础,否则,也不能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3.3阴阳的互相消长阴阳消长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并非一直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时时刻刻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当消长变化到极点时,便各自向着与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消长与转化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正像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就会引起新的质变一样。

就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

万物才能生长收藏。

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是推动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规律。

3.4 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一个事物的阴阳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这叫做“阴阳转化”。

哲学上讲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情况下,主要矛盾有可能成为事物的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会成为主要矛盾。

《管子》里面说道:“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

邢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7]。

讲的就是阴阳之间的变化是天下的根本原则,四季的变化更迭,归根到底是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则,国家的刑政和德政要与四季相结合。

这是从治理国家方面跟阴阳理论结合起来。

4.阴阳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阴阳家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五行学说最早是夏启时代的《尚书·甘誓》提出的“威侮五行”,原话是“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8]。

到后来《洪范》中提出的“初一五行”[9],它最早解说了五行的特性以及相互关系,孕育了后来的“五行生克的奥义”,因此,“初一五行”实际成为阴阳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而阴阳家五行学说的孕育时期还应包括春秋时期的“五行化百物说”,真正的阴阳家五行学说的完善和确立,还有赖于墨家学派提出的交胜、相丽说、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提出的“五行相生”说等。

5.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产生的影响中国的武术文化不论从套路的风格、形式还是单招练习都完全符合老子的道家理论。

众所周知,道家武术理论的基础是阴阳学说,太极图的阴阳看似简单,实际是包罗万有的一种标志,它代表着世间的一切物质的运动规律。

大到自然天体的运行,小到人体的运动,无所不包。

中国的武术前辈们经过终年累月的实践,在动与静、功与守、养与用等方面充分运用阴阳互补、互存的道理,研究创造出了既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符合养生学。

又表现自身特色的、独具个人魅力的武术套路。

5.1 阴阳学说的形神观对武术“形神兼备”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虽然也是体育项目,但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武术区别与篮球、田径等运动技术项目的根本是,武术不但讲究动作规范标准,而且要求树立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10]。

中国武术在练习的时候要求外在的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与内在的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及气息运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形与神,内与外是分不开的。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

如太极拳主张身形合修,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要求“心意诚于忠,肢体形于外”;外形和内意高度统一;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少林拳强调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与“内外双修”体现了中华武术内练与外练相结合的思想。

中华武术要求只有内练与外练相统一,才能达到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协调平衡,进而实现强体健身的目的。

这种形神统一的思想,恰恰体现了中国阴阳学说的形神统一观。

“形神”关系问题自秦汉以来,特别是汉以后,就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之一。

华夏民族在处理身与心、形与神这一对矛盾时,不仅以两者的和谐为手段,更以此为追求的目标。

“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名殊体一”,认为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精神是特定的形体(人体)的自然运动、自然表现,形与神是统一的。

5.2 阴阳辩证思想对武术“动静相生,虚实结合”的影响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思想为指导的。

早在先秦时代,阴阳学说就已开始指导武术理论与实践了,越女论剑便是一例。

当越王勾践问“手战之道”时,越女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气候,与神俱往。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11]。

其中,以假示形,出奇制胜的攻防策略,以阴阳兴衰说明攻守(开门闭户)变化之理。

再如庄子的《说剑篇》,“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12]。

揭示了武术格斗中,力的大与小,速度的快与慢,都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阴阳变化得当,力小可胜力大,后发也可以先至。

后世武术理论和技法,多在阴阳辩证观念的指导下,得到发展。

太极打手要言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劲断意不断。

”太极推手强调以静制动。

八卦掌要求“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强调以动制静。

另外,武术各流派,对行拳换势都要求“动中求静”,定势时要求“静中求动”,运动时追求“刚柔相济”,搏斗时崇尚“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些都是明晰事物对立双方,又强调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技法要求,正是阴阳学说在武术中的运用。

5.3 阴阳五行学说对武术技击理论的影响武术与五行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

阴阳五行认为,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是世间万物变换的规律。

其中,“五行生克”理论就是武术技击理论的指导。

如形意拳,形意拳又名心意六合拳,相传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

从更深层次上看,形意拳“夫一本者,必意之灵也……六合者,心与意合……”。

与岳飞用兵论战之“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特别重视心意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之外,更有以五行命名的“五行拳”。

五行拳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创编出了劈、崩、钻、炮、横五拳,并与中医脏象学说之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以及与自然界之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相互匹配,形成了独特的拳派理论:拳技一动,内外五行皆要随之相合,即“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顺”。

换言之,内五行要将五气合为一气,外五行要按“三节”运动原理顺随而动,使“气力之所到,架势即随之;架势之所至,而气力即注之”[13]。

5.4 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用阴阳学说解释宇宙生成理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太极阴阳为万物生成的根本,用太极图来解释万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