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建设转型之路——德国鲁尔工业区经验的借鉴杨勇(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摘要:进入本世纪能源危机日益严峻,传统能源日趋枯竭,全球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入瓶颈,如何能使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重新焕发活力。
通过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性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结合山西省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煤炭附属清洁能源以及高科技新能源,充分利用山西省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工业文化资源,最终实现新能源强省和文化强省的目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1.何谓资源型城市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随矿产资源或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基础能源及其初加工等资源型产品。
在我国,资源型城市是随着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发展到一定阶段,均会面临严峻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
尤其是一些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增多,社会矛盾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以煤矿开采业为支柱产业,如何成功实现城市转型,获得生态节能的持续发展,是山西省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已发展成为其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
煤炭工业在山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2.1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山西经济结构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
现在山西产业结构中的潜在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并日渐突出,表现为结构档次低、效益不高、转换功能不强、适应市场能力弱、受控度高、出入市场的主动性差等等。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结构向趋重演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增长赖以外迁扩张,运行质量不高,高购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2.2环境污染的问题不容忽视由于长期的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山西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严重到了急迫的程度,环境承载严重超负荷,对各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80.24万吨。
全国污染严重的30个城市,山西每年因燃煤排放的烟尘80.5万吨,SO2山西占13个。
山西26条河流104个断面中各项指标均能达到水体功能标准的断面仅占8.7%,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2.8亿吨,城市垃圾围城与白色污染等隐患极大地威胁着地下水及供水水源地的安全。
2.3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在经历了高强度、大面积、大规模的开发之后,山西煤炭资源的基本现状是:浅层资源储量衰减,煤质变差,而优质的侏罗纪煤将在近10~15年内枯竭。
资源回采率低,浪费严重。
目前山西煤炭平均回采率只有20%~30%,扣除规范合理损失后,山西每开采1吨煤就损耗煤炭资源6.6吨。
此外,山西炼焦工业每年浪费优质焦煤约500万吨。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据测算,山西每开采1吨煤就排水1.62m3,造成2.48吨地下水损失,每年因采煤排放地下水4.1亿m3。
其它相关产业如焦化、电力、煤炭洗选等,均为耗水大户,“山西电力工业取水量为4.02亿m3,占山西规模以上工业总取水量的38.3%,接近全省城市生活用水总量,”山西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
据调查,目前山西煤炭地下采空区面积已达1300km2,塌陷土地520km2,且以每年25km2的速度递增。
据保守估算,自能源基地开发建设以来,山西累计塌陷、破坏和煤矸石压占土地已达6.67万公顷,而且正以每年5000公顷的速度递增,其中40%为耕地。
山西煤炭开发导致1500多万亩土地质量下降,仅1993年—2003年,全省因煤矿开采就有40余万亩水地变成旱地。
综上所述,山西为了生产煤炭及其相关产品,付出了高额的生态和环境损耗的代价,并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3.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成功经验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难就难在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各部门统筹规划,相互协调,积极配合、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完成。
面对这一课题,国内外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笔者认为,山西省与德国鲁尔工业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其成功的转型经验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北部,距离Berlin大约5小时的路程,临近主要城市东面是汉诺威(Hannover),南面是法兰克福(Frankfurt),整个鲁尔工业区涵盖了恩瑟尔河流域,宽67km,占地约800平方公里,这个地区共有10多个城市,人口约540万。
这个地区由于有丰富的煤碳资源,以及便利的水运,整个恩瑟尔河流域(Nensel)被开发成采矿,炼焦、炼钢、军火创造以及化学工业的超级工业带。
但是,近30年来,全世界的产业发展结构性的大调整,重工业移到其它劳动力低廉的地区,鲁尔工业区的衰败势不可挡,至今遗留下大量的失业人口,破坏殆尽的生态环境,以及一座座遗弃的厂房,面对一整个失去生命力而且被重度污染的工业带,德国人到底有什么先进的理念,能让这一片国土再现生机呢?让我们看看鲁尔工业区的举措。
3.1废弃矿区的改造与再利用位于Essen市的第12矿区被关闭后,北威州政府于1989年11月成立了关税联盟基金会,其任务是保存这个工业古迹,并且通过新兴产业让它充满生命活力,具体的措施是利用“技术”、“文化”、“设计”这三方面手段的整合达到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其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矿区有着进步的现代式规划,无论是自动化管理、产量、甚至是厂区的建筑设计品质,一直是全世界矿区的先驱,当时正值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创时期,简洁的造型与理性效率的配置,是后来所有工业建筑依循的原型,建筑师从规划阶段开始便不断协调统一所有的建筑形式,这种和谐与整体感贯穿了整个矿区,因此这个建筑群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第12号矿区内最主要的厂房与设备,被规划成一个博物馆,参观者可以自由穿梭于厂区,透过解说员,互动式软体的引导,参观者可以了解厂区的机械设备与采矿的流程,动态展示机械操作的实况,再辅以生动的展示软体,这些对工厂管理的专业者而言,都是最佳的教材,因此参观展览的业内人士络绎不绝。
工业设计展览中心,是第12号矿区更新案的核心,位于鲁尔博物馆厂区的一栋建筑物中,IBA透过国际设计竞赛,选出英国的建筑大师Norman Foster负责将这个锅炉房机房改造成工业设计中心。
Norman Foster非常聪明的捕捉到这个锅炉房机房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关系,机房本身就是一个极高品质的工业设计。
因此Norman Foster几乎不用改动原来的空间形式与内部的设备,而是将展品巧妙生动的放置在机房原有空间秩序当中。
这一个废弃的厂房,以展览馆的形式与设计研发产业做了最具创意的结合,而获得的新生命,创造出一个再恰当不过却又深具特色的工业设计展览馆。
第12号矿区更新设计方案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与设计有关的新事兴产业,规划者配合工业设计展览中心,利用区内空置的厂房,加以整修之后,规划出一系列设计工作坊,这些工作坊以极低的租金吸引与设计有关的小型企业进驻。
这些小型的企业并不担心产品的销售,因为,工业设计展览中心的参观者,都是他们的潜在客户,而许多设计工作坊形成的浓厚的设计文化,也有助于他们创作能力的提升。
这个企划案吸引了很多具有设计创意取向的小型企业进驻,这些企业不但再利用了原来的闭置空间,而且因为这些产业的互相关联盟,产生了群聚效应。
目前第12号矿区的转型与产业政策已有了初步的成果,这么多的高水准企业进驻,以及展览中心的参观人潮,高级餐厅也因此应用而生,这个有废弃改造的餐厅拥有厂房的高敞的空间、巨大的管道、砖砌墙面与钢构建材所形成的机械美学和餐厅精致的摆设与宁静的气氛,竞完全符合现代设计的流行品质,原本废弃的厂房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12号矿区一个非常重要的设施——煤焦厂,矿区开采出来的生煤以输送带运到这里,提炼成火力较强的焦炭以作为炼钢的燃料,这个废弃焦厂曾经消耗掉大量的能源,可以说是传统能源使用的一个标志,如何为这个炼焦厂寻找新的可能性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炼焦厂的内部空间丰富,足够让所有的空间设计者疯狂,再一次印证了矿区的厂房空间再利用的无限潜力。
展览馆也就由此产生。
永续能源的展览主题,以及展示设计的巧思,代表了第12号矿区强调艺术,文化的新方向,也展现了鲁尔工业区更新发展的无限价生机,第12号矿区是鲁尔工业区转型的里程碑,矿区的改造结合了精致的创意与成熟的执行能力,延续了鲁尔工业区的史历,又指出了一个全新的视野,12矿区现在已成了鲁尔区文化的象征,该矿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一个发展新产业的重要计划,特别是在工业设计和媒体设计方面,就这点而言,鲁尔工业区吸引了大量相关产业的投资者来此创业投资。
山西省不仅有着丰富传统文化,而且拥有抗日战争时期以来完整重工业发展史。
如何让这两颗明珠散放光芒,使得传统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结构向文化产业转型,使我省成为文化产业强省?笔者认为Essen市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笔者认为,应当结合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我们的对策:3.1.1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传统文化由于历史悠久,与现代生活相距遥远,使得许多新生一代很难在不同历史背景去理解和思考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应当鼓励文化工作者为传统文化注入跟多的现代元素,行程文化创新,激励机制,同时避免文化人才的流失。
3.1.2工业文化需要经营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鲁尔区第12矿区或许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第12矿区中的选煤厂改造成一座地质及鲁尔文化博物馆,从而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爱好者以及学生前来参观。
这样的改造项目,不仅将工业文化建筑得以完整保留,而且通过改造为社会创收。
3.2转变思维,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鲁尔工业区是最重要的煤碳生产区,煤矿的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严重污染空气、河流、土壤,甚至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如何减少使用传统能源,并且研究寻找新能源,是鲁尔工业区转型的最重要的使命。
由于太阳能在使用过程中低公害无污染,是人类未来最重要的能源,因此北威州政府制定新的政策,在鲁尔工业区内将旧能源的开采转为新能源的研发与生产。
太阳能公司的入驻及开发太阳能发电技术,完全符合的政策目标。
太阳能的优势明显,第一可以将能源的来源分散;第二太阳能具有生产无噪声、无有害射线二氧化碳零发放的优势。
虽然太阳能发电成本目前仍然相对昂贵,但是无污染,永不枯竭,而且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为使这个能源成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能源形式,德国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以鼓励太阳能的使用,从而降低成本,鲁尔工业区也积极提供太原阳能研发生产的诱因,让太原阳能工业在这里生根,也为鲁尔工业区的产业转型找到一个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