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红旗渠精神与发展大局——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体会

【心得体会】红旗渠精神与发展大局——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体会

红旗渠精神与发展大局——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体会
X月X日,我有幸参加市委党校第一分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去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

其间,我参观了红旗渠、红旗渠纪念馆、分水闸和青年洞以及相关纪念地。

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红旗渠是在特定发展大局下的产物,是建国以后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大局下,红旗渠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旱、涝、荒VS水利——中国发展的大局
X月X日,我们去参观红旗渠的分水闸和青年洞。

在青年洞走道的下方有一个小庙宇。

经向带班的周老师了解,这是个龙王庙。

灾荒频繁,这里几乎村村都建有龙王庙,老百姓祈盼龙王显灵带来风调雨顺,保障农业收成。

但是千百年来,林县的遭遇显示龙王并不给力。

如建国前十多年,大旱就遇到二十多次,多次发生“人相食”惨剧。

反而是建国以后,以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为首的十万林县人民,用简陋的工具,穿破旧的衣服,苦战十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成为当代“龙王”。

通过修建红旗渠,将林县变成了“风调雨顺”的新农村。

这使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旱、涝交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王朝的兴替。

而不少兴修水利的“惠民”工程又刺激了王朝“中兴”。

古时有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隋炀帝修建大运河,都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治水事件,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上千年发展而被载入史册。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改变了林县“河山”,也体现
了建国后兴修水利的中国发展大局。

小局需要服从大局
在《红旗渠》话剧里,有一个省委调查组调查杨贵的场景。

主要核实两个问题,一是中央提出“百日休整”号召,林县并未落实,如青年洞施工并未停止;二是“私自”借用30万斤国库公粮,用于解决修建红旗渠民工的伙食。

这是两个公然“违背”中央大局的事件,被认为是“小局”搅了“大局”。

因为前者是中央为“纠正水利建设铺设的摊子过大”的大局,后者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局。

与这两个大局相比,修建一县发展所需的“红旗渠”,显然是“小局”。

小局要为大局让路!但是,在杨贵及县委班子眼里,有两个更大的大局,一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兴修水利,标本兼治”的解决贫困问题的“生产大局”,二是林县55万农民的“生存大局”。

在这两个大局下,“百日休整”不休和30万斤国库公粮的借用,显然又是小局。

因此,林县县委不是不执行中央的政策,而是执行了更大的大局。

建国之初,随着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以及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行较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

林县的水利修好了,中央发展的大局就增加了完成的可能。

千百年来因旱涝灾害引发的自然灾害甚至社会动乱,其产生的机制也在最大程度上被消灭了。

实际上,红旗渠就是特定时代国家战略的微观体现。

因此,红旗渠的修建才会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多次肯定,才会得到河南省委和山西省委的鼎力支持。

发扬红旗渠精神,实现中国梦
红旗渠的修建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孕育、形成、发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

红旗渠精神有生存的土壤,是林县数十万人次的劳力十年来艰辛磨练出来的生存意志;红旗渠精神有生存的前提,是林县50多万百姓艰苦创业呼应了当时中央“大干快上”政策大局。

离开这个前提,红旗渠精神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随着国家战略和发展大局的调整,红旗渠精神也在与时俱进。

在建国后的第一个30年,我们的大局是解决“贫困”。

红旗渠精神与时代要求相呼应,加快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生产,解决温饱问题。

在第二个30年,我们的大局是实现“富裕”,我们仍然需要发扬红旗渠精神,但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增添新的内涵,既要自力更生,也要借力出海。

在第三个30年,我们的大局是实现“中国梦”,红旗渠精神要与“航天精神”等进一步融合,形成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

新精神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