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的政治经济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太空探索方兴未艾。
大部分参与太空探索的国家也更多地是从政治、军事特别是国家安全战略角度出发。
太空竞赛日益激烈。
另一方面,太空竞赛客观上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即是讨论太空探索对各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希望各国都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太空探索领域竞争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这种探索朝着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太空竞赛世界经济影响一、前言自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紧随其后,美苏两国掀起太空争夺战,世界两极格局也扩大到太空。
冷战后,国际地缘政治背景发生深刻变化,太空格局也从冷战时代的两极格局转变为多极化格局。
走向太空的国家越来越多,太空探索呈现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
二、太空探索现状新一轮的太空竞赛是在新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展开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
首先是在相互竞争的前提下呈现出合作的一面;其次是军事色彩并未因国际形势的总体缓和而减弱,其中一些国家开发航天技术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将其打造成军事天基平台,以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三是参与国家众多将使竞赛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
随着科技进步和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加入到太空竞争的行列之中。
首先,冷战后失去了竞争对手的美国,在航天领域占据着霸主的地位,特别是其在航天飞机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人可比。
但是,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惨剧,直接推动了美国当局反省其航天发展战略,并进行了重大调整。
布什总统2004年1月提出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太空探索新构想,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将国际太空的探索重心从近地球轨道转向月球及火星以远的宇宙。
计划在2010年底前让航天飞机退役,开发新火箭和太空飞船,在2020年代早期送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在月球建立飞船发射场,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
为此,近几年美国政府不断加大航天投资力度。
这些投入使美国继续在太空探索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并为其未来进一步探索太空并继续领跑太空开发奠定了基础。
其次,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俄罗斯的政局稳定、经济实力恢复、各方面实力在稳步提升,航天再次得到重视,提出了太空复兴计划,并开始陆续实施。
俄希望利用传统的技术基础在载人航天、空间探索以及各种军、民用卫星技术的重点领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2005 年7 月14 日,普京政府批准了俄航天局提出的2006-2015年航天发展规划,加大对航天领域的投入和支持。
2009 年,俄罗斯公布了首个“格洛纳斯”导航活动法律,新的航天发射中心——远东地区新东方港航天中心开始了调研设计工作等等。
此外,近年来,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也在稳步增长,俄政府曾于2008年年底通过决定,将俄联邦航天目标计划中的2009 年预算增加1 000亿卢布,2009 年至2011 年的俄航天联邦预算超过2 000亿卢布。
“为了在未来多极世界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取得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战略上的独立自主性和在世界科技与经济领域中更强的竞争力,欧盟已选择航天领域作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突破口”。
2003年11月11日,欧盟推出了体现这一战略思想的《航天政策行动计划白皮书》,提出整合全欧资源,实施统一的欧洲航天发展战略和航天计划,大幅增加航天投入,加强航天产业基础和人才培养,走自主创新之路,为实现欧盟的总体目标和政策做出贡献。
欧洲的目标是争取在航天制造业、全球导航、太空探索等重要领域获得战略上的独立自主性和经济上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为此,白皮书建议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独立自主进入空间,并选择发展军民两用的“伽利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系统”作为整合全欧资源、自主创新发展欧洲航天的两大切入点。
2009 年底,《里斯本条约》正式启动,欧洲航天领域计划的推进上也更加顺畅。
中国发展迅速,成就举世瞩目。
从2003 年的“神舟五号”到今年的“天宫一号”升空,中国近几年在航天科技的发展令世界瞩目,逐渐确立了自己新兴航天大国的地位。
日本的航天工业起步较早,特别是在探月工程上。
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了探月计划,是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探测月球的国家,只是所有计划均以失败而告终。
加之日本航天事业长期受到体制羁绊,航天器也频频出现各种问题,航天投入逐年减少,航天大国地位面临挑战。
但是,在中国航天成就的刺激下,近几年加大了对航天领域的重视和投入,取得了不少成绩。
2007 年抢在中国发射“嫦娥”前成功发射了“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此外,日本已经推出了2025 年宇宙开发计划。
其中,日本计划2017 年之前要将机器人送上月球。
2008年,日本出台了《宇宙基本法》与《宇宙基本计划》,《宇宙基本法》打破了日本在这一领域近40 年的立法限制,明确允许日本以自卫为目的、军事利用太空。
其后,日本又组装完毕了国际太空站首个日本实验舱——希望号,首个太空货运飞船——转移飞行器( HTV) 发射成功。
为谋求世界一流大国地位,航天领域也是印度重点抢占的高地之一。
为此,印度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航天和核技术。
特别是近年来,印度加大了自主研发力度,同时与俄、美、欧等国均也建立了良好航天领域合作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又给航天计划所需经费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费预算逐年提高,已经超过了航天大国俄罗斯。
在此情形下,印度已在通信、遥感和侦察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2008年10月22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使其成为了世界第五个掌握探月技术的国家。
除了以上几个航天大国和新兴航天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也在以极大的热情探索航天技术,如伊朗、南非、韩国等,并在一些相关领域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进展,成为新一轮太空竞赛的积极参与者。
三、太空探索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关系分析一般而言,一国的太空探索在提升经济水平、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国家国防实力、和体现国家综合实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外层空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太阳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它不断地进行着核聚变反应,连续不断地把能量辐射到宇宙空间。
其中每秒约有22亿分之一的能量穿过1亿5千万千米的路程投射到地球上,相当于173万亿千瓦的功率,约等于每秒把550万吨原煤的能量送给地球。
外层空间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科学家分析“阿波罗”登月飞船取回的月球岩石样品和尘土样品,发现其土壤中含有25%的金属,其中包括12%的铝、4%的铁和3%的锰。
更重要的是样品中含有含氧最高的化合物,人们可以从中提取供呼吸和助燃用的氧。
月壤中特有的氦-3是人类可以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而且廉价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并将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
此外,成千颗行星都有着可供开发、利用的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金星上的岩石中含有天然的放射性铀、铁和钾。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会在外层空间找到更多的宝藏i。
此外,外层空间中的轨道资源意义重大。
拿地球静止轨道来讲,它最大的特点是每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对地球表面有一个很大的视野区,其发出的电磁波能够覆盖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
那么,只要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等距离地放置三颗卫星,就可以覆盖除了南、北极之外的地球表面,进行全球广播和通信。
所以,这条轨道就成了特别重要的资源,引起众多的国家的争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变得富有政治意义。
太空产业经济效益巨大。
在太空中生产药物,其纯度比在地球上高4倍,而且在太空中生产一个月的产量就相当于地球上30年的产量;在太空制造晶体,能够大大提高晶体的尺寸和集成电路的成品率;冶炼金属,可以生产出地球上难以制造的合金等等。
据美国的统计,发展太空产业每花费10亿美元,就可以使美国的生产力提高0.1%。
2.发展军事实力克劳塞维茨军事著作的翻译,原法国国防部顾问,现美国重要战备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的分析研究员穆罗汉曾表示,“外层空间已同地面、海域及空中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外层空间起着决定性的军事作用。
”ii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外层空间已成为各国争夺的“高边疆”,其军事意义与军事价值让人垂涎三尺。
从太空基地发射导弹、雷达脉冲或激光束,可以攻击地球上或太空中的目标。
此外,外层空间还是部署各种武器的场所,可以用来攻击太空或地面上的目标。
外层空间的军事化对地球表面战场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从距离地球表面100千米以上的太空俯瞰地球,视野开阔,不受各种恶劣天候的影响,在战场情报侦察、指挥控制、武器制导等利用电磁频谱的领域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
部署在外层空间的武器系统受敌攻击的危险性小,能够持续、稳定地支援地球表面战场。
尤其在地球表面电磁领域对抗激烈的情况下,太空侦察、通信、电子战系统将有力地支持地球表面作战。
随着太空系统在地球表面战场应用范围的扩大,控制外层空间决定着制信息权及其他空间控制权,成为高技术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制高点。
此外,外层空间的空间动力学、光学和电磁环境特别有利于信息战装备发挥作用,运用天基平台的信息系统可以为联合作战提供信息支援作战行动。
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太空观测、太空导弹和制导、太空通信、防天监视,等等。
3.促进科技进步外层空间具有高真空、高清洁度、微重力等特殊的环境资源。
这为进行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特别是那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实验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实验室,成为众多创新科技的新摇篮。
据科学家分析,在外层空间可以进行空间地学(包括大气构造学、对比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生命科学(包括人体生物学、医学、重力生物学、辐射生物学)、天文学(包括太阳物理学、光学物理学、红外和紫外天文学、辐射天文学、无线电天文学)、材料科学(包括微重力冶金、晶体生产、流体动力学、热动力学、物理化学、静力学)、海洋学、行星学以及太阳风等多种科学的研究和实验。
比如,利用外层空间的微重力环境进行育种就是航天技术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型的农业育种技术。
该技术通过返回式航天器将农作物的种子带到离地面200~400千米的太空中遨游一段时间再返回地面选育试种。
由于太空环境中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综合因素的作用,种子出现了某些地球上不能够获得但有利于人类的变异,如高产、稳产等。
尽管也有科学家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但太空育种已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前景。
4.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外层空间不仅仅是军事争夺的“高边疆”,未来人类生存的“新大陆”,它同时是一个“新舞台”——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开发、研究与利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现在和未来的国家战略中,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有相当的外层空间科技实力,否则就会处于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