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害社会工作重点整理JJW

灾害社会工作重点整理JJW

第一章灾害社会工作概述第一节灾害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特征一、灾害的定义灾难是在特定时空,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严重打乱一个社区/社会原本运作功能的事件。

它的到来,会造成人身、财产、经济、环境的重大损失,进而导致社区/社会在短时间内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资源来承载。

二、灾害的类型(P17-18)1、人为或技术灾难和自然灾难1)人为或技术灾难:主要指武器失火和人为失误造成毒气泄漏,例如爆炸和交通事故产生的化学滴漏物,导致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及食物污染。

2)自然灾难:是指环境事件,不是直接认为造成的,例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瘟疫、干旱、饥荒等。

2、自然灾难、意外灾难和人为灾难3、自然灾难、生态灾难和人为灾难4、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在此,建议采纳第一种和第四种分类。

1、人为或技术灾难和自然灾难4、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三、灾害的特征(见灾害社会工作培训教程)1、突发性:有些灾难发生前有2-3天的预警期,如台风、飓风、洪水、火山爆发、干旱。

但是有些灾难几乎无预警期,如地震、爆炸、火车相撞是突然发生。

2、不熟悉:人们虽然见过不少灾难,但是它终究不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每一次灾难发生,往往带来的新的体验和感受。

3、难预料:虽可预测,但难精准推测。

4、地区性:灾难通常是地区性的5、重伤害:灾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害、社区瓦解、环境破坏等多重后果。

四、灾难的危害灾难对人及社会的伤害往往是难以用实际造成的损伤衡量的,其是综合性的,也是复杂性的,众多伤害交织在一起。

1.对个体(1)生理上的伤害:受伤、残疾、疾病、瘟疫等;(2)心理上的伤害,如悲伤、绝望、无助、无望、害怕、恐慌、负罪感、麻木感、PTSD等(3)其他,个人关系的破损、社会支持网的缺失等等。

2.对家庭(1)灾害对家庭生存条件的冲击。

(住房、财产、家庭成员)(2)灾害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简单地说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构成。

)➢灾害不同对家庭结构有不同冲击。

如地震和旱灾。

➢不同家庭结构受灾害冲击的表现和程度不同。

(结构越简单的家庭比结构越复杂的家庭受灾害重接越严重。

)➢灾害对家庭结构的冲击既有即时影响,也有间接的(潜在)的影响。

(如孩子失去所带来的养老问题)(3)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家庭功能包括:固有功能——性爱。

生育功能;基本功能——经济。

教育、保障等功能;派生功能——政治、宗教功能。

3.对社区(1)社区秩序的破坏;(稳定、制度等)(2)社区环境的破坏;(交通、水资源等)(3)社区经济的破坏;(旅游、农牧业、商业等)(4)社区的凝聚力可能提高;(在自救过程中形成凝聚力)(5)其他等等4.对社会(1)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应对力)(2)对志愿者、救护人员、解放军的影响。

(应激反应)(3)对政府的影响。

(震后干部,灾害危机干预机制的启动等)(4)其他等等。

(对社会公众)五、灾害社会工作的定义灾害发生时,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遵循专业化伦理规范,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协助救灾相关部门,帮助受灾的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对象),重树生活信心,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协调灾后新型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灾害发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工作(目的)的职业性活动。

六、灾害社会工作的特征1、方法及力量的整合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工作专业内方法的整合性,同时也包括与其他知识、理论的整合,包括灾害救助的相关技巧,也包括灾害救助社会工作本身也作为一支救灾力量纳入救灾系统之中,体现其整体的整合性。

2、介入过程的阶段性:灾害社会工作具有地域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上的突发性,因此在介入过程往往带有强烈的阶段性,是指在整个介入过程中,显示出防灾减灾期、紧急救援期、过渡安置期、灾后重建期。

同时其阶段性,是指灾害社会工作一般以项目化的方式在运行,项目化介入,项目化结束,具有较为明确的时间界限和日期。

3、服务范围的地域性:在灾害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扎根本地,培养当地人的能力,在挖掘本地资源的基础上,链接外界资源。

因此在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中,具有强烈地域性特点。

4、服务对象的多样性:灾害会作用于不同的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乃至中青年人都受到伤害。

参与救援的力量以及关注灾区情况的人群也可能受到影响。

5、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灾难有突发性、不熟悉、难预料、地区性、重伤害等特点决定了灾害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备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伦理、知识和技巧,更有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灾害救助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等,相对其他领域内社会工作,其工作环境比较特殊。

第二节灾害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一、灾害社会工作的功能1.助人的功能:救难,生命和生存第一原则;解困,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发展,帮助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并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

2.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消除不安定因素;预防,使服务对象免受痛苦;呼吁,建议修改相关政策。

3.资源整合的功能:资源整合在救灾过程中尤为重要。

在其中要注意赈灾的持续性和赈灾的均衡性。

二、灾害社会工作的作用1.心理支持2.灾难救助3.资源协调4.能力促进5.促进新社区融合6.提供咨询7.医疗社工介入第三节灾害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一、灾害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开展需求评估。

提供心理支持。

搭建沟通平台。

(干群沟通平台、村民交流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社会资源。

增强自助能力。

二、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1.灾害预防阶段:教育者和规划者2.紧急救援阶段:紧急救助者和需求评估者3.过渡安置阶段:心理疏导者和资源协调者4.恢复重建阶段:辅导者和支持者第二章灾害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与理论模式第一节灾害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一、灾害社会工作价值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一套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工作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

灾害社会工作同样也需要价值观的支撑。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

(一)灾害社会工作价值总结如下三方面:1、关于“人”的价值观,包括:①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价值和尊严;②尊重个人的选择;③人都有提升自身能力的需求;④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并有互助合作的需求;⑤人除对自己负责外,也应对他人负责。

2、关于“家庭”的价值观①家庭在个体生活和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②家庭成员的互相支持和扶持在救助中尤为重要;③家庭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到个人的成长与生活;④重建家庭关系对服务对象来说尤为重要。

3、关于“灾区环境”的价值观①为受灾群众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让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②应该为灾区社会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服务,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③救灾过程应尊重每个人的特殊性;④灾区社会关系的重建与恢复应当受到重视。

(二)灾害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1、灾害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决定专业使命的关键所在(价值观体现专业特质,是专业灵魂)2、价值观对灾害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行为方式进行指导(价值观的微观操作体现为工作伦理,规范灾害社会工作行为)3、价值观通过社会工作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明确界定,确保灾害社会工作专业性和受灾地区的公平与正义。

(人道主义、公平正义等体现)二、灾害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成1.社会价值:社会工作者所处的工作环境所影响2.专业价值:灾害社会工作中具有强烈特质的价值1)敬业——根本态度2)接纳——基本道德准则(灾民和其它救援人员、灾区)3)倡导——基本手段(灾民间的合作,政府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对灾民的帮助。

)4)自决——基本途径(鼓励灾民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真正体现灾民在救助中的自我作用,提升自我意识。

)5)参与——重要理念(基本权利;提升能力和培养领袖)6)境遇化——基本要求3.操作守则:是社会价值、专业价值和伦理价值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更为微观层面上的工作价值,是在各个层面上的灾害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运用,他是对灾害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专业价值和伦理价值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表现出的是灾害社会工作实践开展的各种原则和技巧。

4.伦理价值:灾害社会工作者所依循的职业道德准则和操守。

1)作为专业人员2)对服务对象3)对工作同事4)对工作机构5)对专业6)对灾区社会三、灾害社会工作的五大原则1、生命及生存第一原则;2、增进灾区福利原则(官方协调、充分连接、建设心灵家园)3、专业介入原则(社工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及技巧,开展针对性的助人工作)4、接纳与尊重原则(灾民更多的负面和消极情绪)5、服务对象自决与参与原则(共同面对、参与自救)第二节灾害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1、灾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主要是指来自于其他相关社会科学的理论如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等。

(实证论、功能论、系统论、权变论、行为主义、女性主义等)2、灾害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

指具体指导和服务灾害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

如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支持网路理论、增权理论、标签理论、优势视角等等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1. 定义:一组由个人之间的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通过这些接触(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身份,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和新的社会接触等。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对灾害社会工作的启示1)评估:社会支持网的结构、内容、构成及可及性2)提供:生命生存第一,提供直接的帮助3)构建:构建其非正式网络,群体信任、规范等4)发展:发展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二、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也被称之为社会支持网络的后设理论。

)1.定义: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

实际上,社会资本的定义远非止步于此,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社会资本:微观层次-水平型联盟。

中观层次-科层组织。

宏观层次-宏观制度。

2.社会资本的核心维度A、结构性社会资本——网络。

从三个层面考虑,即网络类型、网络的大小与容纳力、网络的结构。

B、认知性社会资本——信任和互惠的规范。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关键构成部分。

互惠——存在于一个社会网络关系中的一种交换的过程。

C、公民参与。

社会或社区中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及参与。

3.社会资本理论对灾害社会工作的启示1)就受灾对象来说,引导和开发当前或潜在的关系网络,为案主发展提供服务。

2)灾害社会工作要致力于增强受灾地区的民众的互助和灾区社区重建,尤其是震后形成一些新的安置点和永久性的安置区,原有的社会网络逐渐淡化甚至瓦解,可能会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

因此,必须要重建社区的社会网络,加强对灾区社区资本的构建,促进受灾民众的互助。

3)开展灾害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同时,社区文化、信任、规范的建设非常重要。

三、增权理论1.含义: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

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利障碍的影响、减少直接权利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2.赋权视角对灾害社会工作的启示1)强调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伙伴关系、案主的长处、承认案主是积极的主体等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