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历史 第6课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

中职历史 第6课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

(二)书法绘画
石窟内壁碑文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__北__魏__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 下来_____碑___刻__书__体__(_,魏苍碑劲)厚重,粗犷雄浑。
五、科技与艺术
(二)书法绘画
女史箴图
四、江南的开发
(二)江南开发的表现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缫丝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四、江南的开发
(二)江南开发的表现 建康是当时最活跃的大城市 钱米布绢,无船不满 贡使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段,骸胔相望 南朝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官方的草市的出现
除草……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请思考:《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发 生这种改变的原因有哪些?
四、江南的开发
(一)江南开发的原因
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 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
五、科技与艺术
(二)书法绘画
文字
原始社会 西周 图画文字
商朝 甲骨文
秦 大篆
汉 隶书
魏晋 楷书
小篆 发展历程: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自发(实用)
自觉(审美)
五、科技与艺术
(二)书法绘画
草书
楷书
隶书
行书
五、科技与艺术
(二)书法绘画
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七月都下帖》
五、科技与魏艺晋术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措施 整顿吏治 实行均田制和户调制
具体内容
迁都洛阳 革除旧俗,学习汉族文化
用和平、主动的方式学习汉族文化,恢复了北方的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更 是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交融,文化认同感。
四、江南的开发
材料: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 nòu )
(四)生产方式的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北魏的建立
大同东北

黄 魏 平城

东海

淮 南京
建康
长 江

夷 洲
南海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 跋珪重整旧部,在今呼和浩特地区 即代王位。396年拓跋珪即皇帝位, 定都平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其孙拓跋焘439年灭北凉,统一了 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 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 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 下人穿用。
原因: 劳动力、经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南方统治者安抚流民、劝课农桑、新 修水
四、江南的开发
(二)江南开发的表现 引进精耕细作
南朝牛车画像砖
施肥图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 田土肥良、桑梓野泽、阡陌如绣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北魏的建立
材料:孝文帝在一份诏书中直陈他的忧虑:各州地方官员“遂各愈慢, 纵好纳路背公缘私。致令贼(起义的农民)盗并兴,侵劫滋甚”
请思考: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困境:吏治腐败 民族矛盾 社会问题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 史称"孝文帝改革"。
——《资治通鉴》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汉姓 元 穆 陆
鲜卑姓 汉姓 贺赖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 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 不还官。桑田按照规定,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蚕桑的地 区,改授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历史
第6课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
秦汉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BC221
AD220
AD589
特生连军 别灵绵阀 是涂混混 北炭战战 方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一、人口南迁
人口南迁的原因 西晋末年—刘宋时期 人口南迁方向 ② 向① 中 黄西 原 河北 迁 流和 往 域北 南 内部 方 迁少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材料:但国家共自北土,徙居平城, 嵒富有四海,文執未一,此旧用武之地 非可文治,移凡昜俗,信カ甚雉。峭西 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挙,光宅中原。
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汉文化中 心,迁都洛阳更有利于实现统一南方。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 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 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 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 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一)饮食习惯的融合
胡桃、胡蒜、胡荽[hú suī]这些食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被广泛种植并成 为汉族人餐桌上的美食。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二)服饰的变化的融合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三)家具习俗的改变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胡床
方凳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在带动南方的开发和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更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 的交流,文化认同
五、科技与艺术
(一)《齐民要术》
:“ 今采摭经传, 爰其歌谣, 询之老 成, 验之行事 , 起自农耕, 终于醯醢(醋酱), 资生之业 靡不毕书, 号曰《齐民要术 》 , 凡九十二篇。 ……舍本 逐末, 贤哲 所非……。 故商贾之事, 阙而不录。 花草 之流, 可以悦目, 徒有春花而无秋 实, 匹诸浮伪, 盖不 足存……。” “齐民” 指平民。 要术指谋生手段、方法体现 了作者关心民生和生产 技术的指导思想。
数 民 族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 余口,“戎狄居半”.
一、人口南迁
人口南迁的原因
西晋末年—刘宋时期
人口南迁方向 人口南迁的影响
民族融合
表现:社会习俗的相互渗透源自北魏孝文帝改革江南的开发
二、社会习俗的渗透
(一)饮食习惯的融合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羌煮貂炙”,“羌煮”是指古代西北羌 族非常喜 欢的饮食方式,大概类似今天 的涮羊肉; “貂炙”貂人传来的一种烹饪 方式,即将整只动物置于火上进行烤炙, 类似 于今天的烤全羊或烤乳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