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渠道衬砌程度、渠道两岸包气带和含水层岩性、
结构、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量、水面蒸发强
度以及渠系水位和过水时间

m值确定方法:
1、可根据渠系有效利用系数η确定 2、根据渠系渗漏补给量计算
3、利用渗流理论计算公式确定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渗透系数K值主要影响因素
确定渗透系数K值的方法:
主要是岩性及其结构特征
1、地形地貌、植被、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
征等资料
2、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 3.评价代表年期间逐年的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 4.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5.引灌资料
四、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收集和分析整理步骤
6.平原区骨干河道资料 7.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水均衡试验场、 抽(压)水试验井孔的位置及编号等 8.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水稻田分布范围 和编号 9.水文气象资料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法
Q渠系=m· Q渠首引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法计算公式:
式中,Q渠首引为渠首引水量 (万m3) ,m为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无因次)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
1、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是指渠灌水进入田间后,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2、要求将斗、农、毛三级渠道的渗漏补给量纳 入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 3、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可利用下式计算: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
1、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组成及其时空 分布特征 2、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及其空间分布 特征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量 包气带 含水层 隔水层 地下水埋深
潜水
承压水
浅层地下水
深层承压水
Q河补=(Q上-Q下+Q区入-Q区出)· (1-λ )· L/L′
3、利用上式计算多年平均河道渗漏补给量时, Q上、Q下、Q区入、Q区出、λ等应采用评价代表 年期间的均值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地下水动力学法
1、当河道水位变化比较稳定时,经分析确定河 水补给地下水的河段,可沿河道岸边切割剖面, 通过该剖面的水量即为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2、单侧河道渗漏补给量采用达西公式计算: Q河补=10-4· K· I· A· L· t 3、利用上式计算多年平均年单侧河道渗漏补给 量时,I、A、L、t应采用评价代表年期间的均值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的影响因素
主要为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埋深、降水量 大小,还受降水强度、土壤前期含水量、微地形 地貌、植被及地表建筑设施等的影响

确定α值的方法主要有:
1、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法
2、地中渗透仪测定法 3、试验区水均衡观测资料分析法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压力传导系数a的主要影响因素
潜水水位变幅带或承压水含水层内和承压
含水层以上隔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

压力传导系数a值的确定
在数值上压力传导系数a的值等于导水系
数与释水系数的比值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越流系数ke的主要影响因素 确定越流系数ke
弱透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

在数值上越流系数等于弱透水层的渗透 系数K′与该弱透水层厚度M′的比值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水稻田水稻生长期稳渗率φ值的主要影
响因素是弱透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其 值一般为1-4mm/d左右

地下水可开采系数ρ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确定地下水可开采系数ρ时,应遵循四
是含水层埋深、厚度和岩性特征

个基本原则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几点提示
1、针对各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地下水埋深,勾绘评价代表年期间地下水
的低埋深、高埋深和年均埋深分区图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

给水度(μ)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 潜水蒸发系数(C) 渗透系数(K)


导水系数(T)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
6、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7、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8、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9、评价成果的表达
三、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 准备工作
三、准备工作
1、确定评价区域

评价区域,可以是全国、某一流域 、某
一行政区划,也可以是某一平原区或某一
特定的区域.

评价区域必须具有准确的边界线
三、准备工作
2、确定成图比例尺
五、评价类型区划分
五、评价类型区划分
1.评价类型区要求按3级划分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将评价区域划分 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和地下水类型,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各Ⅱ级类型区划分
为平原区和山丘区2个Ⅰ级类型区

将平原区和山丘区划分为若干Ⅱ级类型区

为若干个计算区
五、评价类型区划分
2.包气带岩性分区图的绘制
2005年5月20日

关基本概念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相 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的程序
三、准备工作
四、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五、评价类型区划分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七、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十、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地表水体补给量
地表水体补给量是指河道渗漏补给量、 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 田间入渗补给量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 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山前侧向补给量
1、山前侧向补给量指发生在评价区域内的 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面上,山丘区地下水 以地下潜流形式补给平原区地下水的水量 2、山前侧向补给量可采用剖面法利用达西 公式计算:


河道渗漏补给量
当河道水位高于河道岸边地下水水位时, 确定年内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河段和时段,
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逐河段进行年内各时段的河道渗漏补给量计算

河道渗漏补给量计算方法有水文分析法
和地下水动力学法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水文分析法
1、该法适用于河道附近无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 资料,但具有完整的计量河水流量资料的地区 2、计算公式:

潜水蒸发系数C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C值确定方法:
水面蒸发量E0、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埋深Z 和植被状况

1、可利用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通过潜水蒸发 经验公式拟合分析计算 2、根据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对不同岩性、地 下水埋深、植被条件下潜水蒸发量E的测试资料与 相应水面蒸发量E0计算潜水蒸发系数C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埋深、灌溉定额及耕 地的平整程度

β值的确定
可利用公式β=hr/h灌直接计算、根据野外灌溉试验资料 、
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次值近似代表或采用下式计算:

Q开 h h灌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主要影响因素
十一、评价成果的表达
十二、案例介绍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1、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的先决条件
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提供依据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1、抽水试验 2、室内仪器测定 3、野外同心环或试坑注水试验 4、颗粒分析、孔隙度计算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导水系数T的主要影响因素
含水层岩性特征和厚度。在数值上等于渗 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

弹性释水系数μ*的主要影响因素
承压含水层内或承压含水层以上隔水层的 岩性及埋藏部位。μ*的范围一般为10-4- 10-5左右

地下水矿化度的含义
1、矿化度是指水容积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 总离子量 2、矿化度是表示地下水水质特征的重要指 标之一 ,单位为g/L
七、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

在评价区域内,采取地下水水样 ,化验 绘制矿化度分别为不大于1g/L、大于
分析矿化度值

1g/L且不大于2g/L以及大于2g/L且不大于
3g/L、大于3g/L且不大于5g/L和大于5g/L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件 水文地质单元 地下水可开采量

开采条件 补给条件 径流条件 排泄条件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成果
1、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
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
2、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
采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文字报告
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工作的程序
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评价类型区划分及均衡计算区的确定
4、水文地质参数率定
5、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
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程序

成图比例尺是根据评价区域的大小和评 评价成果的精度要求,用允许误差表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