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饮食文化
鱼仔粥
鱼仔粥乃唐代进士欧 阳詹首创,在泉州已 有上千年的历史,因 其价廉物美,烹煮简 易,深受泉州百姓喜 爱,素有“海上明炉” 之称。后来经改进便 成了富有特色的泉州 风味小吃,并沿袭至 今。
物 美 价 廉 哦
泉 州 「 菩 提 斋 」 地 址 : 南 俊 巷 东 街 路 口 。
泉州奎霞巷26 号,老字号拌 面扁食肉燕肉 粽店。保留闽 南最传统制作 工艺,纯正大 骨熬制而成
唐代,泉州港是中国四大商港 之一,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 往来。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东方第一 大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 国际城市。物资人员的大交流,促进了 中外文化的大交汇。 历代厨师利用丰富的物产,兼容 中外烹饪特长,逐渐形成了风味独特的 闽南菜流派。作为其一翼的泉州风味小 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的内 容。 泉州风味小吃注重口味、营养、 多样。其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 观,美味可口,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 喜清淡鲜美不喜加油腻。
推荐地点:旧顺济桥下,西街老记面线糊; 南门车桥头的面线糊 店;圣湖移动通讯斜对面的“远记面线糊 ”。
百状 片如数 合白十 成莲片 。花相 ,累 ,
土笋冻,是发源于 泉州晋江安海的特 色食品,是一种由 特有产品加工而成 的冻品。配上好酱 油、北醋、甜酱、 辣酱、芥辣、蒜蓉、 海蜇及芫荽、白萝 卜丝、辣椒丝、番 茄片,就成了色香 味俱佳的风味小吃。 亮晶晶,吃起来很 清爽很香嫩,常常 用芥末来做调料。
推荐地点:中山南路原群众戏院出口处、涂门街百汇 商场对面石狮牛肉羹店
•
口感香脆 内馅香滑
五香卷,它用一种专门 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 肉、荸荠、葱等,包成 如春饼的一条条,再放 下油锅炸成焦黄,切成 几段,蘸佐料进食,香、 酥、脆、鲜,妙不可言。
洪濑鸡爪
• 洪濑鸡爪吃起来肉质紧实细腻,口感韧而不 老,且香味入骨,食用后口齿留香。以色、香、 味俱全的特色,贻庆鸡爪现已成为旅游探亲、佐 酒的佳品。 • 正宗的洪濑鸡爪以特别的地方风味,传统的独家 配方,经独特工序秘制而成。其色泽金黄、透红、 光亮、香味入骨、口感Q而不韧,肉质鲜美、食后 口齿留香,是小菜。鸡爪的营养价值颇高,含 有丰富的钙质及胶原蛋白,多吃不但能软化血管, 同时还具美容功效。
泉州肉粽以香菇、虾米、芋头 粒、栗子、猪肉(或鸡肉)、糯 米 等为原料,拌上卤汤、葱头 油,放在锅里炒得又干又松, 再与红烧猪肉、生栗子搅拌均 匀,用竹叶包好煮烂。肉粽要 趁热食用,吃时配上沙茶酱、 蒜茸、红辣酱等调料,更是美 味可口。泉州肉粽最有名的为 东街的侯阿婆肉粽店。
面线糊
•
上乘的泉州面线糊是用虾糠包扎于纱布中, 加水汤汁待用,把熟鱼肉撕成丝,锅置旺火上, 倒入猪骨汤和用虾糠煮过的汤汁并烧沸,再将精 制面线稍捻碎放入沸汤锅中,加入精盐、味精调 准味,淀粉调水徐徐舀入锅中,并不停推勺至面 线浮起,锅中汤汁成糊状即可。 • 面线糊味道鲜美,清甜爽滑,点餐时可根据 各人的口味,加入卤大肠、小肠、醋肉、油条等, 一人一碗面线糊,看你想加什么料,撒上胡椒粉、 芹菜末、白酒以及卤汁,味道更美。
蚵仔煎
• 关于它的起源,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
民间传闻,公元一六六一年时,荷兰军队占领 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 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 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 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 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 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也是闽南最具特色的餐 桌美食。
盛宴
作者:陈志文
闽菜的起源离不开本地的自然 资源。泉州地处亚热带,素有“山 川之美为东南最”之称。四季如春,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物产富饶 。泉州小吃自古就十分 有名,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我国四 大商港之一,到宋元时期一跃成为 “东方第一大港”,人员和文化交 流也促进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汇。 历代泉州厨师都善于利用丰富的物 产烹饪别有风味的菜肴。泉州许多 普通家庭都能制作泉州美食百寿龟、 白米龟、碗糕、碱粽、芋果、元宵 丸、桔红糕、绿豆饼、嫩饼菜等日 常小食点心,这些点心不仅造型美 观,而且味道清淡鲜美。泉州著名 的小吃还有泉州肉粽、蚵仔煎、牛 肉羹、石花膏、面线糊、土笋冻、 崇武鱼卷、姜母鸭等,五花八门, 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