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决问题测试题姓名:得分:第一类:比谁的几倍多几或少几。
【先找“比”字后面的量,如果不是未知的量就用方程解答,设为“比”字后面的量X,然后“的”字改成乘号,然后多几就是乘加,少几就是乘减。
】1.对比练习(1)学校美术兴趣组有36人,比书法组的2倍少8人,书法组有多少人?(2)学校美术兴趣组有36人,书法组的人数比美术组的2倍少8人,书法组有多少人?2.综合练习(1)学校买了排球36个,比足球个数的3倍多6个,学校买了多少个足球?(2)一只鲸的体重是162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
一头大象重多少吨?(3)哥哥有55本科技书和一些故事书,科技书的本数比故事书的3倍还少14本。
哥哥有故事书多少本?3.拓展提高:有两袋大米,甲袋大米的重量是乙袋的1.8倍。
从甲袋取出12千克放入乙袋,这时两袋大米同样重。
甲乙两袋大米原来各重多少千克?第二类:两个量都是未知数第一步:先找数量关系(1)甲+乙(2)甲-乙第二步:设未知数:设“是”字后面的量为x,另一个是x的几倍,就是几x.1.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2.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每秒大约比运动员多跑20米。
优秀短跑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猎豹呢?3.同学们去春游,四、五年级一共去了264人,五年级去的人数是四年级的1.2倍,五年级去了多少人?4.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2倍,周长是150厘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5.爷爷今年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7倍,4年后,爷爷的年龄比小明的年龄多48岁。
问爷爷今年的年龄是多少?6.拓展提高:(1)甲÷乙=3……2,甲与乙的和是62,甲乙各是多少?(2)用一根绳子测量井深,三折来量,井外余4米,四折来量,井外余1米.井有多深?第三类:相遇问题基本公式:【从同一地点相向而行】(1)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2)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从同一地点向一个方向行驶,一段时间后分出快慢】(1)速度差×相遇时间=相差路程(2)快的行的路程-慢的行的路程=相差路程1.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
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2.甲、乙两人骑摩托车同时从相距190千米的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
甲的速度是36千米时,乙的速度是40千米时,经过多少小时两人相遇?3.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青岛开往大连,5小时后,甲船落后乙船30千米。
已知甲船每小时行3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4. 小明和小华两人沿着400米的环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地点出发同向而行。
甲的速度是34千米/时,乙的速度是32千米/时,经过几小时两人相遇?【其他类】1.用120cm长的铝合金做两个长方形的镜框,要求每个镜框的长是18cm,那么宽应该是多少cm?2.白云山小学本学期转入32人,转出18人,现在一共有学生825人。
白云山小学上学期有多少人?3.小嘉买4袋牛奶和2个面包,付给售货员20元,找回5.2元,每个面包5.4元,每袋牛奶多少元?4.小林和小红买一种奥运纪念邮票。
小林买了10张,小红买了8张,小林比小红多花了6元,一张奥运邮票多少元?5.妈妈买了3千克西红柿,付给营业员5元钱,找回0.8元,每千克西红柿多少元?6.一幢12层的大楼高37.5米,一楼是大厅,高4.5米,其余11层平均每层高多少米?7.学校买来18个篮球和4个足球,共用490元,每个篮球14元,每个足球多少元?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涵养几分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1)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
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2)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4)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做到涵养静气,遇到事情不苦恼抱怨,不烦躁惊慌,稳住阵脚,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到;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⑵此题考查的是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首段讲的是父子二人在不同心境下找手表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出中心论点:遇事需要涵养静气。
同时以故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⑶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词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本题划线句子运用的是举例论证,举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事例,具体清晰第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⑷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考生答题是一定要与“涵养静其”相关。
如:遇到烦恼、心情烦躁时,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后就会身心舒畅,重新乐观积极第面对问题。
【点评】⑴做此题要有全局观念,纵观全文,找准关键语句,加以整理,逐条回答。
⑵做此题要熟悉段落在文章中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在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回答,熟记各种作用。
⑶做此题,首先要准确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其次要答题规范,以用的的答题模式来答题。
⑷开放性试题并非不着边界,回答此题要紧扣题眼,体现自己是怎样涵养静其的。
2.现代文阅读(2014•舟山)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江声浩荡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
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
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
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
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
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
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
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
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像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
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
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⑪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
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⑫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