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麦克卢汉定义的热媒介、冷媒介之荒谬——读《理解媒介》

谈麦克卢汉定义的热媒介、冷媒介之荒谬——读《理解媒介》

谈麦克卢汉定义的热媒介、冷媒介之荒谬——读《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创了当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提出了今天的媒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时代”,阐述了“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学术观点。

如今,我们真正已经生活在麦氏预言的“地球村”中感受、接触、使用各种“媒介”。

有趣的是,我正是通过网络电子书的方式阅读到《理解媒介》,与同好此书之人交流感到精彩或者困惑之处。

粗浅的通读一遍之后感到要想真正读懂麦氏的思想还需要再仔细看上几遍。

不过,还是产生了有一些关于“冷媒介”“热媒介”问题的思考。

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比较清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参与程度低,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而“冷媒介”与此正好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必须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麦克卢汉所谓的“热媒介”是指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等,而“冷媒介”则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的提出,启示了我们不同媒介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研究传播学时不能忽视对所运用的具体媒介的研究。

但是这个定义的划分却缺少理论规范,不够科学严谨。

麦克卢汉牵强地把电视和电影分别划分在“冷媒介”和“热媒介”的范畴内。

原因仅是:他认为电影的光源和视线的位置关系是正好相反的。

电影观众的视线受背后的光源将其诱导到前面的银幕上,电视观众则直接面对显像管这一光源。

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受众来说,电视是外部世界,比电影更需要进行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解读。

由此,他认为电视是“冷媒介”。

麦克卢汉只在显像技术上把电视和电影区分为冷热媒介,未免过于武断。

显像的过程并非受众参与的,受众最终只是看到屏幕上的影音图像,所以我认为,电视和电影的传播手段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对受众视觉、听觉地冲击来完成传播的过程。

电影所播放的内容,电视也完全可以播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在音响效果和影像清晰度上几乎可以和电影达到相同的冲击力。

如果两种媒介传播效果是一样的,我想区别开来研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对此,麦克鲁汉曾解释说,在电视屏幕上一秒钟闪现数百万个光点,而人眼只能感应其中的60至70个光点,并且观众还得将它们在大脑中依次组合成原先的图像,这样电视便成为低清晰度高参与度的媒介即冷媒介。

麦克卢汉说热媒介只是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

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

照片从视觉上说是具有高清晰度。

卡通画却只有“低清晰度”。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

言语和电话是一种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它给耳朵带来的信息很少。

如果说照片在视觉上是高清晰的,那么电话和言语在听觉上也是
高清晰的。

我们看照片只能获取一个简单的图片信息,至于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等信息都需要受众自己联想而获得。

所以这个解释也是不严谨的。

麦克卢汉还把这个理论引申到历史社会上: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今天的电子时代是“冷”的,往昔的机械时代是“热”的,一系列没有学理规范的区别划分。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创了当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提出了今天的媒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时代”,阐述了“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学术观点。

通篇谈的是媒介的决定性影响,虽然最后的电力时代使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麻木以自保,可是麦克卢汉并不悲观,甚至在欢欣雀跃电力时代的到来,认为这将是带领人们重返部落化的道路,人和人类都将回归整体,回归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有些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让人很惊叹他的乐观。

不过,在某些小的地方,他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警示,第一部分的“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的接受,使媒介成为囚禁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

”“每一种塑造社会生活的产品,都使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些都在警示世人,对于周围媒介的麻木不自知最终会束缚人类,从而受到媒介的奴役。

这是麦克卢汉从“麻木”理论得出的结论,人的延伸造成的新的压力迫使神经系统堵塞某些感知通道,否则无法承受延伸带来的强烈的刺激,这种麻木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就是一种自恋,因为延伸的是自己的器官,所以人们使用媒介的愿望和使用自己的器官的愿望一样强烈,在这种持久性的自恋式的使用中,人们的潜意识里就对媒介影
响维持在无意识的水平上,就像鱼对水的存在浑然不觉一样。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巨大刺激都会使人类产生麻木感,而电力时代尤甚,因为它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麻木。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

只有清醒的认识到媒介的影响,人类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媒介的发展方向,就像他在序言中说的:“本书的宗旨是探索技术所反映的人的延伸的轮廓,弄懂它们可以使之井井有条地为人民服务。

网络——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
因特网又称互联网,它把各种不同型号的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互相联结起来,为实现它们之间的数据通讯、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提供连接。

互联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克服了旧媒介的弱点,也具有旧媒介的优点。

互联网具有充分的互动性,它不仅具有大众传播的特征,还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具有信息的综合性,它不仅提供娱乐性大众化的信息,也能提供深刻的思想与见解。

由互联网还衍生出了许多旧媒体的新形势,例如:电子报纸、网络杂志、播客、网络电视、博客等。

它们的出现充分显示出互联网所具有的高度的包容性。

互联网所具有的数字化、大容量、即时性、双向性、跨时空性的特征使它在传播的自由性、时效性、多元性、互补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触及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是对人体感官的无限延伸。

麦克卢汉在早期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由于受到基督文化的影响,他用部落化、脱离部落化、重返部落化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

电子媒介的出现,成为人类脱离部落化文化以来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和“感官平衡”重新恢复的工具,使得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

广播、电视、卫星等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传遍全球,世界变成了一个村落。

互联网的出现,可以使人们即时、无阻碍地沟通与交流,即所谓的“地球村”。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相依赖程度大大地加强,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要素形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