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镜头及影视艺术鉴赏方法

长镜头及影视艺术鉴赏方法

第五专题长镜头及影视艺术鉴赏方法长镜头和蒙太奇是电影美学的独特性赖以构成的两块基石。

所谓“长镜头”,也就是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的场面精度及镜头的运动,在画面上形成各种景别和构图的镜头。

它是以基本的等同于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的。

由于它可供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因此,能达到一种没有经过加工的真实。

所以,长镜头理论又叫“纪实派理论”,纪录性是其根本的美学特征。

用长镜头拍摄的镜头画面,在表义上往往带有更大的客观性、多义性和暖昧性。

如果从电影史学角度来看,长镜头的出现要早于蒙太奇。

卢米埃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一个固定的长镜头。

例如美国的纪录片大师弗拉哈迪在1920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就使用了长达1200英尺的长镜头,把纳努克发现猎物直到制服它的全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而且持斗的双方始终同时出现在画框内,现实时间和银幕时间相一致。

由于它没有人为地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所以显得更为逼真,让观众感觉到自己仿佛就在现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十年代以来,在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同时也由于变焦距镜头和手提式摄影机的发明,便大大推动了长镜头的发展,于是便形成了以法国杰出的电影评论家巴赞为代表的“长镜头理论”体系。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以“照相本体论”为基石的。

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借助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不同于以往任何艺术的现代艺术,是照相的延伸;它反对人为的干预和参与创造;电影只不过是现实的摹本,没有空间的真实,活动的画片就不会构成电影。

和巴赞相呼应的还有德国杰出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他认为原始的现实是电影所以感人的核心。

在这种关系思潮的鼓动下,各国许多导演都热衷于用长镜头。

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导演将长镜头与蒙太奇对立起来,主张用长镜头取代蒙太奇。

就艺术功能而言,长镜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纪实性长镜头。

其主要特征是侧重于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整体性,使一个镜头能够在一个与现实相一致的时空里完成对一个动作或事物的完整过程,让画面本身说话,不加导演的主观意念和暗示。

二是场面调度长镜头,即通过导演精心设置的的景别、场面、人物、构图及光影、色彩等造型因素变化,来体现创作者的意图。

这实际上是一口气拍下来的一种多场面的镜头,所以又叫镜头内部蒙太奇性质的长镜头。

苏联的电影艺术家甚至把长镜头叫做“镜头内部蒙太奇”。

著名导演罗姆就认为:每一个长镜头都应包括一系列的结合在统一的运动构思严谨、角度精巧的镜头,而且应该是内部平稳结合起来的各种蒙太奇镜头。

由此可见,蒙太奇与长镜头虽然形成了影视表现手段的两大形态,但不应该将它们截然分开并绝对地对立起来,应该而且必须将两者结合和统一起来。

虽然,蒙太奇与长镜头这两种表现形态相应地构成了两种观众的参与方式:蒙太奇达到的效果是脉络分明的故事,人们仿佛在依次翻过昔日的一个又一个的画面,看到一系列曾经发生过的活动;长镜头给人的印象是,事件似乎处在发生过程中,模糊不定,结局难料,但它们都是镜头间的蒙太奇组接成镜头内部蒙太奇所创造的效果。

所以,从广义上来讲,蒙太奇仍然无可置疑地是影视构成的基本手段。

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电影、电视不单是最富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影视艺术更是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

它们融汇了诸如文学、绘画、摄影、戏剧、建筑、音乐,以及声、光、电、色彩等一系列艺术因素和科学技术成果,成为综合能力极强,表现能力极为丰富、生动,审美价值极高的艺术形式,所以,它们有充分理由成为提高本民族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审美指导被忽视了。

因此,明确影视鉴赏方法,系统分析影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意蕴。

风格,是为影视艺术与接受者架起一座审美理解的桥梁。

第一节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鉴赏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影视艺术的鉴赏同样是这样的道理。

面对影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浩瀚的影视作品,鉴赏从何人手呢?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

”我们对优秀影视作品及其艺术、技术构成手段进行审美鉴赏,将有效地提高对影视艺术的综合审美能力。

1、蒙太奇蒙太奇是影视的重要表现手段,在电影中,它更显成熟。

声画蒙太奇是蒙太奇样式中最为出色的,它综合使用电影手段,更加生动活泼,审美效果强烈。

前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集的结尾处,瓦斯科夫带领的几个女兵埋伏在湖岸,已经守候一夜了,看不出一丝临战的紧张,而且还轮流着在自己的掩体里睡了一觉。

画面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她们对战斗的信心,还隐隐透出一点悠然,使人觉得她们是胜券在握。

2、声音声音(包括对话、音响、音乐)可以创造特定的环境氛围。

如影片《红色娘子军》中党代表洪常青就义时,伴着火光冲天的画面,回荡在影院中的是悲壮的进行曲。

它不但烘托了英勇就义这种英雄壮举的伟大崇高含义,而且渲染了悲壮的环境气氛,使观众置身于被感染的境界里,心理上引起强烈的震撼。

声音在这里是最好的审美诱导媒介,它所制造的环境将故事的主题含义于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人们,引起人们的共鸣。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这样的话:音乐不能直接表现事物,但能在人的心目中唤起像看见事物的感觉的同样的感情。

音乐的主题和它所具有的本质特色完全胜任了这些心理想象和画面形象的内涵表达,维持了观众对形象的注意,同时引导观众深人理解和体味人物内心的活动,进人对历史的遥想和追忆的审美抒情境界,从而也得到丰富的美的享受。

静,也是一种声音效果。

英国影片《摩非的战争》一开始,无声的画面上是一片鲜血染红了的大海,波涛翻滚着,冲击着军舰支离破碎的残骸,血水冲刷着血肉模糊的水兵尸体。

精疲力尽、狼狈不堪、遍体鳞伤的摩非倚坐在一块军舰残骸上,只有那“间或一轮”的眼珠告诉人们他还是个活物。

寂静可以成为最响亮的声音。

不是吗?于无声中,人们可以凭借画面和生活的积累意识到,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摩非的战友都死了,只有他意外地活下来,且尚未恢复正常思维。

此时无声胜有声。

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观众一开始就陷入种种思索、猜测之中,带着一系列问号迸入审美过程,这是富于刺激性的。

另外,人们也屏息凝神,在期待着什么,在探寻着什么,寂静造成的悬念酿出紧张气氛迅速地包围着人们。

无声将人们带进了故事“规定的意境”,这种对声音的变异处理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声音创作中一个重要领域便是插曲。

插曲既可作为影视艺术特有的一种组成内容,又可独立存在。

常有这种现象,一部影视片,时间长了,不一定给人们留下多少清晰的印象,但其中的插曲,却经久不衰地为人传唱。

《白毛女》中的“北风吹”,《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都市平安夜》中的“祝你平安”等,许许多多好的影视插曲为故事内容增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它不是简单的画面补充和陪衬,而是画面的延伸,是画面内涵的更深层次的说明。

好的主题歌为影视片提供了许多可感和可知的信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首出色的主题歌,它在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出现了三次,三次重复各自呈现着不同的含义,对人物、故事、情节的进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影片的情节线。

第一次,阿米尔刚到哨所向班长汇报了路上所遇到的送亲队里的新娘酷似自己小时候的女友古兰丹姆,因此引起一段难忘的往事的回忆。

主题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女声独唱的形式轻轻唱起,将人们带入阿米尔和古兰丹姆那青梅竹马却又悲惨的少年时代。

这时,这首歌是作为与画面同步剪辑的背景音乐以及这段痛苦别离往事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出现的,它不但代替了语言,而且很得力、很生动地代替了其他形式的表现手段,同时也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它是阿米尔与真古兰丹姆的生活经历和真挚感情的见证。

第二次,主题歌已经成为故事的一个重要环节。

假古兰丹姆为刺探边防军情报,厚颜无耻地来纠缠阿米尔。

阿米尔接杨排长的计划,以放羊为名和她周旋。

假古兰丹姆看到阿米尔和杨排长在一起,欲进不敢,欲退不甘,离他们一段距离兜圈子。

这时,阿米尔唱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他唱得是那么深情,那么忧伤,他真的沉湎于对往事的追忆中了。

然而,假古兰丹姆不仅没有反应,反而悻悻地走开了。

她既不伤感,也没被触动,这合情理吗?可见,她并不知道这首歌,假古兰丹姆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歌曲在这里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审美鉴赏的帮助,人们在歌声中知道了许多,想到了许多,感觉到一种谜底就要被揭穿的紧张,意识到将要面临的激烈搏斗。

至此,这首歌所起到的作用还仅仅是辨认古兰丹姆的真伪,而当它第三次出现的时候,其作用就更深人、更有力了。

阿米尔与古兰丹姆在边防军的哨所里见面了,他又充满激情地唱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古兰丹姆噙着泪水和唱起来,歌声中他们团聚了;而假古兰丹姆的真面目则暴露无遗,同时引出了一连串的情节:假古兰丹姆被杀,从而暴露了伴随真古兰丹姆而来并以她的救命恩人身份为掩护的阿曼巴依的真实身份及他的整个阴谋。

在这里,插曲已不是可有可无,不是影片主题和情节的附属物,而是情节结构中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它不仅很好地起到了丰富情节的作用,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主题;它的出现更丰富、活跃了情节,省略了许多同类情形下必要的语言和其他艺术手段。

3、色彩色彩感是一种最普遍的感觉。

色彩进人电影,被称为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从而也更增加了人们对电影艺术的真切感和亲近感,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造型元素。

“色立乎异,则相得益彰”,现代电影中的色彩设计,使这种艺术美学理论更臻成熟。

色彩的高反差、不和谐在观众心理上形成的不稳定感,有利于渲染人物动荡急变的情绪,从而加强影片的节奏。

光和色的运用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在电影中不单单是为了亮堂,为了让人们看得清楚,用得好,它们会产生丰富的艺术价值。

美国影片《蝴蝶梦》刻画阴暗人物丹芙丝用的光都是自下而上的,使人物更显得面目可惧。

让光成为情节更是光的使用之上乘。

英国影片《胜利大逃亡》中,夜里,哈奇要逃出拘留营,他在营房间窜来窜去,追着他的汽车的灯光。

探照灯光烘托了气氛,推进了情节。

光与黑夜形成对比,光明划破黑暗,它象征的含义对哈奇的行动显然是一种有形的隐喻。

4、细节电影由于摄影技术的提高及银幕的宽大,可以使许多平常不易被人们察觉或注意的细枝末节变得更加清楚、更加鲜明。

细微的东西由于摄影镜头的变焦移动或特写处理,获得了极大的表现力,细节便创造了视觉艺术的审美价值。

细节在情节、人物性格。

行为表现、场景道具、语言等设计中都显示出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行为的细节设计中更显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个性塑造作用和审美价值。

5、语言影视中的语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对语言的要求,它受时空限制。

因此,影视中的人物语言,尤其是对话的设计只能是言简意赅、鲜明生动,这样,影视语言才具有了审美价值。

出色的人物语言设计能创造潜台词,丰富的语言不仅和人物的形体动作、心理活动相呼应,而且其多义性提高了对话的使用效率,并且使观众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