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长镜头在电影中的使用

浅谈长镜头在电影中的使用

浅谈长镜头在电影中的使用
【摘要】:长镜头,法文Plan-séquence(即Sequence Shot),英文Long take,意思是用
一个镜头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拍摄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①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叙事的真实性,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

长镜头理论发展至今,虽说也曾遭受了一些批评,但毋庸置疑的成为了现代电影一种重要的拍摄手法,而且有着更远大的前景。

【关键词】长镜头巴赞前景
一.长镜头理论
一般认为,电影史上最早运用长镜头的例子是“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在1916 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然而直到1941年,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才让人们意识到,除了蒙太奇外,还有一种更奇妙的拍摄手法能给观众带来另一种观影享受。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1941年4月上映的《公民凯恩》是一部关键的影片,它总括了一切人在有声电影问世十年来所学到的全部技巧,同时它也是指向未来发展方向的指路明灯.”②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民凯恩》敢于突破常规,大胆采用了长镜头拍摄,这标志着电影语言的现代演进。

而从此长镜头也就成为了一种异于蒙太奇的电影叙事手法,并得到广泛使用。

而真正给长镜头理论正名的,是伟大的电影哲学家安德烈·巴赞。

巴赞一生从事电影评论工作,他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思想--电影和真实相联系,后人把它总结概括为长镜头理论,这是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相对立的美学观点。

他在书中宣扬关于关于真实性的原则,即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

他特别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认为电影应该包括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真实的现实纵深。

③他力称赞长镜头的功能,为此他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影片是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

”而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巴赞的理论影响了一大批著名导演,对现代电影的影响极其广泛。

成为电影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著名的长镜头
《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31年)开场的主观平移镜头
《绳索》(Rope,1948年)中尝试全片用一个镜头拍完,用近景或黑屏来掩饰剪辑点
《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年)的战壕运动长镜头
《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年)开场的第一个镜头
《四百击》(The 400 Blows,1959年)最后一个镜头
《乡愁》(Nostalghia,1983年)主角手秉蜡烛,在干枯的泳池中往返来回
《牺牲》(Offret - The Sacrifice ,1986年)片尾长达12分钟的焚烧家园的镜头
《好家伙》(Goodfellas,1990年)的跟拍长镜头
《撒旦之舞》(Satan's Tango,1994年)中的长镜头组合运用
《俄罗斯方舟》(Russian Ark,2002年)全片用一个长镜头拍摄
二.与长镜头有关的两部电影
1.侯孝贤《悲情城市》——长镜头运用的典范。

158分钟的《悲情城市》全片只有222个镜头,平均镜头时长约为43秒,有的长达3分钟以上。

④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达40秒的长镜头。

一个中年男人正在上香的远景,背景声音则是清脆的日语广播加上孕妇分娩时的惨叫声,然后镜头朝惨叫的方向移去,切进房间,看到产婆正在帮助孕妇分娩,之后又是一个长达两分钟的长镜头。

影片在1小时44分20秒开始时的那个长镜头也很经典,文清坐在牢房的铁窗旁边,突然听到他的一个狱友被执行枪决的两声枪响,没等他缓过神来,画外音中看守的警察喊道:林文清出庭!那个镜头,连续凝重,使观众如临其境,和文清一起思考和焦虑。

侯孝贤为贴近那个时代的独特背景(战败后日本归还台湾撤离台湾),是影片产生强烈的纪实性,于是选择大量运用长镜头来使影片的真实性提高,结果证明效果的非常明显的。

不仅将哪个时代的日常琐事还原的异常逼真,而且更重要的是吧片中人物处于当时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心境,通过细腻真实的长镜头描写,体现的格外明显和真实。

而与此同时,片中的大量的长镜头中,给观众留下了些空白,使其在静观中进行更深的思索和感悟。

正如巴赞所说:“电影的美学特性在于他能解释真实。

在外部世界的背景中分辨出湿漉漉的人行道上的倒影或是一个孩子的手势。

摄影机摆脱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

“⑤
2.委托里奥·德·西卡《偷骑自行车的人》——贯穿全片的长镜头。

这是一部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推向高峰的电影,虽然长镜头的使用不是该部影片唯一的亮点,但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长镜头的恰当使用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

他巧妙的调和了两种矛盾的观影要求:一方面是观赏性和戏剧性,一方面是随意性和真实性。

维托里奥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呢?这归功于他天才的场面调度能力,将情节从先于它的叙事中引申出来,就好像将情节“积分”之后就成了现实。

而将本身极为真实的日常化长镜头穿插全片,最终成就了这部“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在不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现实幻景中:不再有电影”
⑥的电影
三.长镜头理论的前景
很多人提到长镜头理论,就必然会把蒙太奇理论作为比较。

而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长镜头理论是排斥蒙太奇论的,其实不然。

巴赞认为,“现代导演利用景深拍出的镜头
段落并不排斥蒙太奇(不然他可能还要重新探索),而是把蒙太奇融入他的造型手段中。

”“否定蒙太奇的使用带给电影语言的决定性进步明显是荒谬的。

”⑦可见巴赞所倡导的长镜头理论是辨证的,强调两种拍摄手法或其他手法的综合运用,是电影的叙事形式更趋丰富化,只是长镜头在当时还是新兴的手法,加上巴赞提倡现实主义电影,所以更多的强调了长镜头。

以《公民凯恩》为例,他的进步不只在于运用了长镜头这么简单,因为在这方面他不算的先驱,更深层次的在于他在景深所表现的“段落式镜头”中穿插运用了蒙太奇,才使得两种手法相得益彰,让蒙太奇有了新的含义。

而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电影的走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就长镜头理论来说,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电影《黑客帝国》就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拍摄了一个很经典的长镜头:尼奥在近景,通过景深镜头,看到一个电脑人在远景出开枪,子弹向尼奥飞过来,尼奥身子往后一闪躲开子弹,然后镜头360度环绕尼奥,回到初始位置,又看到电脑人在远处开枪。

这个镜头时空完整连续,还表现出了尼奥躲避子弹的完整细节,动作被延缓了,但时间任然连续,由于是长镜头,中间没有剪辑,让这个镜头又不失真实。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全新的科技手段,是长镜头又有了新的视觉美感和美学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长镜头理论任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总而言之,只有真正了解长镜头手法的具体特点和功能,才能恰当而巧妙的将其运用,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感官享受。

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①.《世界电影鉴赏辞典》,郑雪来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年版
②.《美国电影简史》,阿·奈特著,《世界电影》 1982年03期
③.《我和〈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年版
④.《世界电影名片名家二十讲》,郑淑梅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⑤.《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⑥,⑦.同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