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学期课堂练习(8-12课)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
“课前预习设计”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惊叹不()乌云()布()牙()爪电()雷()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充数。
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凑数。
()2.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
()
三、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拜访()
宽恕()宁静()犹豫()衬托()
“课堂练习设计”
一、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时值中秋() A.价格,数值;B.有意义;C.轮流担任一定时间内的工作;D.遇到,碰上。
疾步向前() A.急速;B.痛苦;C.疾病;D.痛恨。
二、照样子,写词语,再选一词写一句话。
飘飘悠悠
三、读下面的句子,用画线的词造句。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四、改病句练习。
1、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2、“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表演了文娱节目和大合唱。
3、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率。
五、课内阅读。
推敲(节选)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也是一个(著名、闻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
月夜访友,()友人家门没有闩,()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烘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 、划去文中的括号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
4、用文中的词句解释下列词语。
⑴犹豫不决:
⑵推敲:
5、韩愈认为用“敲”字更好的理由是①;②
“课后拓展设计”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字师”
20世纪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
”有个才八九岁的女学生却提出:“既然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看应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陶行知jīng xǐ bù yǐ(),当即把诗中“大”字改为“小”字。
事后,陶行知féng rén biàn kuā():“这个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20世纪40年代初,话剧《屈原》在重庆公演,郭沫若也在看戏。
台上,婵娟痛斥宋玉:“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台下听来,总觉得有些不够味。
隔天,郭沫若到台后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说到自己的感受,商量着做些修改。
有个演员在一旁插口说:“”这一改,果然生色不少。
事后,郭沫若特地写了一篇短文附在剧本之后,称这位演员为“一字之师”。
20世纪50年代诗人公刘写了一首题为五月一日的夜晚的诗诗的最后写道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中国在笑中国在跳舞中国在狂欢公刘寄给人民文学杂志社后负责编辑工作的诗人吕剑删去了其中的跳字这样既使文字明快又圆合丰富了诗意公刘就把吕剑称为一字师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mù dǔ()故乡fān tiān fù dì()的变化,jī qíng mǎn huái()、gǎn kǎi wàn qiān()地写下了《七律·到韶山》。
首句原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建议将“哭”字改为“咒”字,虽然只将一个字的下半部分变动了一下,却使诗意更积极而深刻,感情更鲜明而强烈。
毛主席连连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1.给第3节加标点符号。
2.将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语词语。
3.反复读读婵娟痛斥宋玉的那句台词,把你的改法写在横线上。
二、读下面的伊索寓言故事,写出寓意。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
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
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食,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
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