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考试说明: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条形码在答题卡上贴好;(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以下题目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

每题2分,共30题,60分。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读图,回答3~4题3.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地位于乙地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C.东北 D.西北方4.条件同上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C.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1小时D.12月22日白昼时间甲地大于乙地根据我国日历显示的信息,回答5~6题。

5.立秋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 )A.127°E B.131°E C.120° E D.135°E6.有关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并向南移动B.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南并向南移动C.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并向南移动D.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并向北移动7.地震发生时,当地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 ( ) A.只有前后、左右摇晃 B.只有上下颠簸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8~9题。

8.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9.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

读图,完成10~11题。

10.据图中信息判断 ( )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11.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12.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D.②④13.下图所示环流系统中,由人类活动形成和违背热力学原理的环流分别是 ( )A.①和②B.②和③ C.②和④D.③和④14.下列四幅图中,其所示范围内可能有阴雨天气的是 (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海陆分布使气压带的分布变得非常复杂。

据此回答15~16题。

15.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16.有关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②高气压带均是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形成的③气压带的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④高气压带易成云致雨A.②③B.①④C.①③ D.②④17.下列气候类型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的是 ( )①热带雨林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中海气候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 )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19.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 ( )A .生长边界B .陆地边界C .消亡边界D .海洋边界下表是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

据此,回答20~21题。

20 ( )A .冷锋B .暖锋C .准静止锋D .冷气团21.主要由该类天气系统造成的天气现象是 ( )A .台风B .梅雨C .寒潮D .伏旱读“某大洋局部图”,回答22~23题。

22.若AB 线是30°纬线,则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对应的丙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 A .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 B .日本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C .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 D .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23.若AB 线是30°纬线,则可能形成著名渔场的是 ( ) A .甲B .乙C .丙D .丁24.若AB 线是60°纬线,则这个海域属于寒流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25~26题。

25.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 (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B.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26.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7~28题。

27.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 A.寒流B.大气环流C.山脉迎风坡D.暖流28.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带分异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读下图,回答29~30题。

29.图中B处阴影部分的自然带是 ( ) A.高山植物区B.热带荒漠带C.热带草原带D.热带雨林带30.图中A处阴影部分的自然带为 ( ) A.热带草原带B.热带雨林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5分)(1)写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 _____。

(2)乙点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分别是____ ___、_____ _ __。

(3)此时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占全球的范围 ( )A.等于1/2 B.等于3/4C.小于1/2 D.大于3/432.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分)(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___________(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读“北半球某地区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在图中标出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

(2)图中甲地的风向是__ __风,乙地的风向是__ __风。

(3)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丙与丁之间形成热力环流,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的是________。

34.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以寒暖流区分:AC和BD为____ ____,CE为_______ _________。

(2)如该图代表太平洋,以下字母代表洋流的名称:CE为________,BD为________,AC为________,AC和CE交汇处为著名的________渔场,FH附近为________渔场。

(3)如该图所示为大西洋的洋流,GI为________,CE为________,CE和AC交汇处为著名的________渔场。

35.读下面的“气候类型图”和“风向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丙(1)M图是________半球________季。

(2)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在M图中相应的位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填代号)________。

该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该气候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高三地理试题答案一、选择题:二、综合题31.(1)(23.5°S,90°W)(2) 3时日出,21时日落。

(3)B32.(1)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水热状况变化越大(3)距海远近不同33. (1)见下图(2)西北东南(3)大甲地区等压线较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4)丙丁34.(1)寒流暖流 (2)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千岛寒流北海道秘鲁(3)巴西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纽芬兰35. (1)北冬(2)C A B D (3)甲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4)冬暖夏凉,全年降水均匀(或全年温和多雨)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