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刑诉法对侦查阶段律师执业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的再修改

浅谈刑诉法对侦查阶段律师执业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的再修改

浅谈刑诉法对侦查阶段律师执业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的再修改[摘要]刑事诉讼法的再次大修,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检察机关作为刑事诉讼的重要参与者、刑事诉讼法的主要执行者,刑诉法的再修改、完善律师的辩护权利给职务侦查工作带来了挑战,应当引起我们检察人的思考。

[关键词]再修改;辩护权利;挑战;应对策略一、刑诉法对侦查阶段律师执业的诉讼地位和权利的再修改(一)明确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地位、职责与诉讼权利与现行刑诉法相比,新刑诉法明确赋予了律师在侦查期间的辩护人身份。

此外,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对律师在侦查阶段会见犯罪嫌疑人时拥有的权利和可以了解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完善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程序,解决会见难问题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律师会见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作了明确规定:1.明确律师凭“三证”即可会见犯罪嫌疑人。

2.删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的内容,对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须经许可的案件范围作了明确规定。

3.明确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

(三)完善律师阅卷权,解决律师阅卷难问题新刑诉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将律师的阅卷范围从现行的“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修改为“本案的案卷材料”,即本案关于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的所有案卷材料。

(四)完善律师调查取证权,基本解决律师调查取证难问题为了解决公安、检察机关可能发生的对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材料不提交的问题,保障律师有效行使辩护权。

(五)对办案机关应当认真听取律师的辩护意见从程序上作了明确规定。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侦查机关应当认真听取辩护人意见作了具体规定。

(六)增加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的专门条款。

二、刑诉法的再修改对自侦案件工作的挑战(一)讯问施谋受到影响、讯问节奏及讯问效果受到影响目前的侦查审讯是一种心理和智力的较量,侦查部门在讯问过程中往往运用各种讯问策略及施以各种计谋来进行案件的突破和深挖,由于律师介入侦查,这种在讯问中谋略与反计谋的对抗必将更加激烈,从而使讯问谋略及其运用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增强了犯罪嫌疑人对抗心理,增强侦查活动的对抗性侦查阶段律师的提前介入可导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累积因律师的会见而松懈,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凭借这一规定不交待问题,增加讯问破案难度。

按照修改后刑诉法的规定,律师调查取证与侦查部门可以同步,并且侦查部门取证的主要对象也可能是律师所要取证的对象,这就可能形成证实犯罪与否定犯罪证言并存的局面,将影响侦查效能乃至惩处能力。

(三)案件的突破、深挖以及线索拓展受到影响目前,贪污贿赂犯罪窝串案现象比较突出。

在律师介入后,讯问中因政策感化而揭发立功的有关线索已无密可保。

如果律师不自律或者出于某种意图,这些线索就将被泄露出去。

特别是涉及律师自身的线索或者与律师关系密切的法官等司法人员的线索或者涉及个别高级干部的线索,情况就更加复杂。

(四)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将趋于不稳定律师介入侦查,由于没有明确规定会见时间、会见次数,并且律师会见时不受监听,犯罪嫌疑人对自己如何交待,既有足够的时间与律师商量,又会经商量分析而更加明白自己行为及所交待事实的法律性质和后果,进而对自己的供认经利害分析而发生心理动摇,从而出出供述不断反复的问题。

(五)证人证言将趋于不稳定,证人避证、逃证现象将更突出律师会见并了解有关案情后,将会寻找有关证人特别是关键证人、污点证人调查核实。

由于证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具有利害关系及出于各种作证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证人对已作证言经利害分析而发生心理动摇,将会出现证言不断反复。

三、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后职务侦查工作的应对策略(一)加强信息情报工作,实现案件信息的高效管理在反贪侦查中,关键是建立侦查情报信息库,对辖区内所有的案件线索进行专门的动态管理。

侦查情报信息库的情报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来自社会的举报、控告,即来自检察院罪案举报中心的分流;二是来自行业、系统的提供,主要通过与公安、纪检、行政执法机关等建立互动协作机制,定期将相关信息和重大活动及时抄报检察院;三是检察院侦查人员在办案前、办案中和办案后的主动搜集发现。

侦查情报信息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相关行业、系统的信息资料和犯罪线索;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筛选、评估,按照成案的可能性提出侦查处理意见;对侦查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分析、再评估,不断充实新的情报量,实行动态管理,随时秘密跟踪掌握情报信息的发展动态,建立长效、动态的情报信息机制,切实巩固证据基础。

(二)加强初查工作,重视首次讯问初查是立案的基础,能否顺利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并正确作出立案侦查决定,关键取决于初查工作是否扎实到位。

实践中要切实把办案工作的重心前移,由以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为主向以获取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证据为主转变。

一是精心筛选案件线索,周密制定初查方案;二是加强秘密初查,注意隐蔽侦查人员身份、初查的意图和手段,防止因初查失误给办案工作造成被动;三是加强对初查方法、措施和策略的研究,大胆灵活运用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证据和其他涉案信息;四是要对有价值但时机不成熟的线索,坚持放长经营,准确把握立案时机,确保正面接触被查对象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首次讯问开展得顺利与否直接决定后期侦查工作的开展,因此要高度重视对首次讯问的策划,通过强化审讯预案的制定、审讯谋略的运用以及灵活把握强制措施的时机等措施改善首次讯问的质量。

在初查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掌握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对于讯问的目的与要求、步骤与重点、策略与方法、时间与地点的选择、怎样解决讯问中可能出现的僵局和紧急情况等,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强化程序意识,筑牢证据链条侦查机关要把刑诉法的修改看作提升反贪部门整体素质的良好机遇,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反贪工作的要求。

自侦工作由讯问为主向抓证据转变,在追求实体公正的同时,牢固树立程序公正的意识,避免因侦查程序的不合法,影响自侦工作的法律有效性和证据的可采性。

更加注重全面收集证据,严格遵守“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四)规范侦查行为,拓展侦查手段检察机关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规范职务犯罪侦查行为。

第一,落实好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这是规范职务犯罪侦查行为的有力举措。

①第二,建立保障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制度,既保障律师会见,又不影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开展。

第三,规范案件线索的发现、管理、利用制度,防止有案不立,压案不查的问题发生,充分发挥案件线索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的作用。

第四,规范案件初查行为,发挥初查作为职务犯罪侦查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作用,实现由证到供的转变。

第五,建立介入重大责任事故调查组的特派检察员制度,解决检察机关派员介入重大责任事故的法律地位问题,为查办事故背后的渎职犯罪提供保障机制。

(五)完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集中优势整合资源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同职务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是排除干扰和阻力的有效方法。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指在检察长的领导下,发挥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体制优势,以侦查指挥中心为中枢,以交办、督办、提办、参办等为途径,对重大职务犯罪侦查行为统一组织指挥,侦查信息统一管理,侦查力量统一调配,侦查装备统一保障的工作机制。

②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可以充分发挥上级检察机关的组织指挥与协调的作用,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相互配合、统一组织、分工协调的工作机制,从而取得较好的侦查效果。

侦查一体化是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检察一体化原则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只有实行侦查一体化机制,切实强化上下领导,加强横向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检察一体化。

在新形势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应当进一步完善,重要的是刑事诉讼法应当对由此而产生的案件管辖给予必要的确认,明确上级检察机关指定案件管辖的权力,确立审判管辖与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相协调的原则,自侦案件的侦查效率由按部就班推进向快侦快结转变,实现侦查高效性,真正履行好侦查职能。

(六)构建侦诉协作机制,各职能协调配合在控、辩、裁三方组成的刑事诉讼构造中,同属于控方阵营的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作为追诉职能的共同担当者,其侦查工作和公诉工作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

这种诉讼职能的趋同性和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使得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之间加强配合协作,形成侦诉合力,具有了可行性和必要性。

③自侦部门可邀请公诉部门派员提前介入,引导取证工作。

促进自侦部门取证水平的提高,完善证据锁链。

(七)建立检察预审制度,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预审,作为刑事诉讼活动,已被我国法律得到首次确认为一道工序。

检察预审,是指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在立案侦查和采取强制措施后,通过审讯犯罪嫌疑人和对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进行核实,以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一种专门侦查活动。

检察预审是侦查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此可见,检察预审工作,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诉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

④检察机关可考虑建立专门的检察预审制度,由对法律和程序规则精通谙熟的资深检察官担任预审,对侦查阶段所取证据进行侦查终结前的预审把关。

这不是在检察机关内部搞“侦诉一体化”,而是一次对侦查活动的内部监督。

检察机关公诉的职能除了有公诉犯罪的性质外,本身还内含有诉讼监督的性质。

如果建立检察预审制度,实行侦查取证工作与侦查终结的预审把关相分离,是筑牢证据链、应对律师辩护的重要举措。

[注释]①苟红兵:《再现犯罪现场:职务犯罪侦查路径选择》,《检察日报》,2008—1—23。

②关福金:“职务犯罪实行侦查一体化乃现实要求”,http:///xueshu/jcll/20090506—215519,最后访问日期:2012—6—6。

③潘金贵:《侦诉协作机制的价值分析与制度构建》,《现代法学》2008年第3期第107页。

④丁慕英:“试论检察机关预审的地位和任务”,http:///paper_117812041/,最后的访问日期:2012—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