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凸现,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冲击。
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系列大学生有关的社会事件,如马家爵杀人事件、药家鑫杀人事件等,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当代大学生俨然成为桀骜不驯的一代,甚至关于大学生未婚先育的比例增加,助学贷款偿还率低等体现出的大学生轻率的爱情观、诚信缺失等思想道德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地对待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争论,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和原因,有效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西方多元价值文化充斥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政治素质状况及价值观念等仍然是积极向上的。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关心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于政治经济及现行的政策方针等,都具有较为独立的判断,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仍然是健康的,经得起复杂社会事件的考验。
当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仍存在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过重的自我意识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庭教育均以个人为中心,形成的思想意识也过于自我。
同时,学校教育也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
社会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为了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风潮影响着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形成了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意
识淡漠,诚信意识缺失,不顾及其他人感受,自我意
识过重。
(二)功利思想严重
不可否认,现今社会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趋向,社会上存在物质至上、享受拜金主义风潮。
而这种价值观对于“利益最大化”、“实用主义”等功利思想的追求,使得部分大学生完全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仅看重自我利益的满足,而忽视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实现。
(三)面对挫折的耐受力差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一直在父母和学校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挫折的时候心理健康问题频现,抗挫能力亟需加强。
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了感情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等,就会出现迷茫、颓废、自卑等心理状况,而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强调物质需求的满足,忽视了精神文明的构建,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非常突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功利利己主义盛行,个人主义也走向极端,整个社会大众的美丑观和审美趣味都在降低。
大学生尚未心理成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下形成,因此往往容易成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
社会上不讲诚信、投机取巧的人往往取得成功,而勤恳工作、诚实做人的人却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的观感,同时在其内心形成的是不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识,由此引发的客观行为也随波逐流。
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张
旗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的精神追求。
然而在目前
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西方多元价值文化充斥着校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堪忧,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从大学生目前的思想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寻求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德育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237-02
237--
(二)有效的德育教育缺失
首先,教育体制缺陷和德育制度的不完善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将智育教育放在首位,忽视综合素质的教育,缺乏人的全面发展观。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了,这个人的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因此学校缺乏有效的德育教育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根本,导致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的失衡,无法保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因此首先要立足于德育和智育教育的均衡发展,呼吁社会更多地认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非仅以专业知识技能衡量大学生的素质。
其次,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是被独立于专业教育以外的,德育工作主要由社科部或马列部的教师担任。
而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密切的辅导员却分属于各个院系,因此大学生的课堂德育教育与课后实践脱节,难以形成良性的有效的互动。
高校大学生课后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困惑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使得大学生对于课堂的德育教育难以真正地理解和接受。
总之,教学、管理相对封闭,缺乏交流,导致德育工作的失效。
第三,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道德教育演化成与其他教育一样,成为了一种知识和认知的教育,德育智育化。
德育教育本身应该为心理发展的渐变过程,而目前以道德知识的简单灌输、机械的限制性的考核和管理替代德育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导致道德规范难于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致使德育仍然停留在他律的层面。
(三)家庭忽视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中往往以满足其物质需要为重点,忽视了道德素质等精神方面的培养,好多大学生都是知识能力较强,却缺乏基本的道德常识,出现一些“道德残疾”的大学生。
一些家长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将以自我为中心、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等思想传导给下一代,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格和道德的判断标准,最终使得大学生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不信任不践行,大大削弱了高校德育的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重塑
结合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应该是重塑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等,使得大学生能从时代的高度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正确理解时代的法则,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重视社会实践教育环节
大学生势必要从学校走向社会,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尽早地适应社会,同时也会发现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
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案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正确看待和认识逆境和挫折的考验,对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改善德育教育方法
突破现有教育方法,将大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知识转化为发挥大学生主动性的教育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
因此如果教育方法本身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才是顺应人的本质的教育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努力加强德育的目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改善德育教育方法。
(四)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停留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动地接受教育。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于大学生真正遇到的实践中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从而产生大学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将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在思想困惑和迷茫的时候,能有效地排解不良情绪,找到道德价值的平衡点。
(五)努力营造高尚健康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能够给大学生直接影响。
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广泛的讨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优化校园环境,使大学生在对高尚健康的校园文化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新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给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高校教育者应该努力思考和改善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完成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项意义重大的任务。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王荣华.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有效性[J].思想理念教育导刊,2000(2).
〔2〕黄蓉生.关于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念教育导刊,2001(3).
〔3〕罗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责任编辑王文江)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