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饮食的变化

改革开放饮食的变化


•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 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 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 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 安排杀鸡杀鸭招待。 • 一到冬天,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 三样,其中又以大白菜为重,冬天储菜往往是全 家出动,菜站前就排起了披着棉大衣的人群,街 头巷尾到处是搬白菜的人流。
上世纪80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 (1978——1988 )
• 宋人洪迈《夷坚志》中说:“久困于穷, 冀以小康。”80年代开始,同样久困于穷 的中国人在“奔小康”的目标下,一点点 实现着自己的瑰丽梦想。菜篮子满了,下 馆子次数多了,口袋里的零嘴子每天都变 着花样。我们已许久不再担心吃饱饭的问 题,而开始思索更高标准:“吃好”。
• 饥荒年代,我们用胃吃饭,填满就行;奔 小康而去的时候,我们用舌头吃饭,每一 丝味觉都得是场盛宴。随着物资富足,我 们吃起了新概念,生命之道,绿色自然。 食为天道,是社会缩影,更是一个有意思 的哲学过程。我们履行着的正是一个平衡 的理念:在吃撑与挨饿之间求得平衡,在 贪多与减少之间求得平衡,在狂增与递减 之间求得平衡。
•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 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过去限量供应的大白 菜,已经让位于木耳、丝瓜、西红柿、蘑菇和荷 兰豆。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 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
馆子:中餐西餐通吃,挑战快餐理念
• 1980年,中国第一家个体户饭店开张
1983年,皮尔卡丹将马克并选择着(1998—— 2008吃出健康和文化)
• 21世纪: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 自然的 “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 新鲜的,鸡鸭.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人们 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 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 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 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 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21世纪的初期, “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 多灾多难的中国人不知饿了多少年的肚子, 当年中国人的形象就是面黄肌瘦,见面一 句“吃了吗”,问候中包含有多少吃的渴 望和饿的尴尬。张楚曾经唱得清楚:“上 苍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
• 在计划经济很长一段岁月 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 不开票证,那时,居民们 购买粮油,都用城镇居面 粮油供应证,并到专门定 点门市部排队购买。由于 食品、物资缺乏,供应时 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 末或节假日,街道上到处 可见排着长队购物的“长 蛇阵”
•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吃饭问题却一直经 历着不折不扣的革命。在灾难中成长的中 国人,曾经饿了那多年肚子,也曾经咬定 “社会主义的草”不松口。然而,无论何 时何地,人民吃饱饭,吃好饭,吃出境界, 这终究是值得鼓舞的普遍真理,是衡量社 会体制进步与否的“硬”道理。
上世纪70年代:每张餐桌上的菜肴 是相似的(1968——1978)
1987,在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前排队一小时
上世纪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1988——1998鸡鸭鱼肉不稀罕 )
• 20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 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甲鱼、鱼 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 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 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无 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都随处可见。 随之而来的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 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 是,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