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部分【简答】木架建筑的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
【简答】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简答】穿斗式(或“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简答】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三到五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简答】穿斗式和抬梁式的区别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名词解释】斗栱斗拱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填空选择】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名词解释】干阑建筑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仍多采用这种建筑。
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填空选择】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填空选择】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填空选择】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名词解释】庭院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简答】古代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3)主房前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
【简答】古代中国建筑主要从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简答】古代建筑的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
【名词解释】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填空选择】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填空选择】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
【填空选择】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
【填空选择】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填空选择】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填空选择】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填空选择】奴隶社会宫殿遗址有:(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2)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3)河南安阳殷墟遗址(4)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5)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填空选择】五大古都: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河南)。
【填空选择】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填空选择】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填空选择】著名工匠公输般又名鲁班,是春秋时期的工匠。
【填空选择】春秋时期遗址发现大量板瓦、筒瓦、半瓦当和全瓦当。
【填空选择】战国时期出现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
【填空选择】秦朝著名的建筑有阿房宫、秦始皇陵(骊山陵)。
【填空选择】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
【填空选择】石建筑的发展是和金属工具的进步分不开的。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是石墓。
【填空选择】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东市、西市、西郊建章宫等。
【填空选择】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
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
【名词解释】舍宅为寺所谓“宅舍为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原来的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这些佛寺也往往是市民游览的活动场所。
【名词解释】佛塔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牟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
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填空选择】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窑洞型佛寺。
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
【填空选择】从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分为三种: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填空选择】在石刻方面,南京郊区一批南朝陵墓的石辟邪、石麒麟、石墓表可表示出技艺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填空选择】隋代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建筑物有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简答】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论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朝首都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其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
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到了隋唐,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题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如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约五千平方米,采用了面阔十一间,进深约为面阔一倍的柱网布置。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从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等一系列的遗址可以想象出这一点。
长安宫殿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黄色、蓝色次之。
【简答】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6)园林兴盛。
【名词解释】《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
其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
【填空选择】元代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尤其是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如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
木架建筑方面,许多构件被简化了,如在祠庙殿宇中大胆抽去若干柱子,即所谓“减柱法”。
元代的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外,还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简答】明代建筑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简答】清代建筑的发展(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5)建筑技艺有所创新。
【填空选择】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简答】古代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名词解释】城郭之制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墙,三道城壕。
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
【简答】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的扩建。
【填空选择】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
【名词解释】沙堤长安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上朝都得停止,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称为“沙堤”。
【填空选择】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湖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填空选择】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防御工程(2))水利工程(3))道路与下水道(4))邮驿设施。
【论述】北京城的布局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
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自,成为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
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
明灭元后,大都改称北平。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工程(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七点五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
内城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北京的市肆共一百三十二行,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
【简答】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防御工程(2)水利工程(3)道路与下水道(4)邮驿设施【填空选择】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
【名词解释】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坞主多为豪强地主。
【简答】住宅构筑类型:(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2)竹木构干阑式(6)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7)砖墙承重式(5)碉楼(6)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7)窑洞(8)阿以旺(9)毡包【填空简答】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名词解释】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