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曹鹏超化工125班 10120497
教师:程红波首先说一下我选修这门课程的原因。
一、全面地认识世界。
我学的化工,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看待万物。
而我认为物理,乃万物之理。
学习相对论可以让我宏观地看待世界。
这样,我眼中的世界就更加全面了。
二、拓宽自己的胸怀。
这点可能很少有人能理解。
人们说,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男人的胸怀。
毛泽东放眼的是祖国大好河山,胸襟宽广。
而相对论是将自己置身于宇宙中,研究万物运行规律。
孔子登泰山而小鲁国。
我想将自己置身于宇宙中,期望拥有浩如天宇的胸襟。
这样就不会被化学拘束在一个个小原子中了。
这门课程是爱因斯坦与相对论,刚才也说了,想学习相对论宏观认识世界。
可是上过几节课发现理解相对论还是有很大难度的,不过也体会到了科学的神奇。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发现爱因斯坦不是想象中的科学家那样呆板严肃,他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哲学家。
而我看中的不是他天才的一面,而是他作为普通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我被他深深吸引。
看他的生平,第一个亮点是在六岁。
1885年(6岁),爱因斯坦开始学习小提琴。
首先让我想到的是钱学森夫妇。
钱学森本人就是一位酷爱文艺的理工生,而蒋英更是我国著名的声乐教授、女高音歌唱家,两人的联姻被称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为原子弹氢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汪德熙也是一位钢琴家;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还写得一手好诗,竺可桢、苏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人都不仅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还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
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概莫能外。
北大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两者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
“性智”、“量智”是相通的,“量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性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的、形象的感受上,从事物的“质”上入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爱因斯坦的艺术细胞在6岁时就被培养,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做了铺垫。
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我本人对此深有体会,我爱数学,同样爱音乐,总觉得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甚至猜测,做高数和听歌用的是大脑的同一片区域。
或者可以说,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然后爱因斯坦最让我赏识的就是他的低调。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淡泊名利。
他一再拒绝受任以色列总统,最后他说:“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这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爱因斯坦深爱的是科学,他这一辈子
除了科学不可能爱上别的东西。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世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本人却低调至此,让我佩服之意油然而生。
他小的时候,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
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轻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热爱着自己的热爱,信仰着自己的信仰,追求着自己的追求。
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甚至避讳出名。
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还能用一生的时间秉持这种品性,太不容易了。
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离我很遥远,但是作为普通人的爱因斯坦却能时时感化着我,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令我膜拜,令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