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原卷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原卷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宗教对于国家的兴盛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罗马国教是()A.基督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2.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地位。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古西欧社会的基督教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B.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C.基督教会能够推动中古西欧社会的发展D.基督教会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古西欧社会的进步3.从10 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关于其恢复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市民阶级的形成B.农业技术提高C.商业贸易发展D.人口增长4.中世纪的西欧,两个相距仅几百英里的地方,一个地方有大量的粮食,另一个地方却在遭受饥饿是很正常的事情。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欧出现了等级君主制,大封建主仗势以邻为壑B.国王以粮食为武器,限制粮食贸易,反对城市自治C.庄园制经济封闭和自给自足,人们生活范围小,交往少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西欧商业环境5.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

农奴获得市民身份的条件是()A.领主的批准B.用金钱赎买C.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D.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6.10世纪初,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个阶级()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C.市民阶级D.资产阶级7.下列当代国家中,拥有共同祖先的是()①法国②西班牙③德国④英国⑤荷兰⑥意大利A.①③④⑥B.①②③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8.佃户一般每周要在领主的直领地上劳动三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由此可见,佃户向领主缴纳地租的形式是()A.货币地租B.实物地租C.劳役地租D.税收地租9.“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据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

”恩格斯的这段话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A.对世界发展的积极作用B.迅速衰亡的原因C.对欧亚文明发展的局限D.迅速衰亡的过程10.“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

这一仪式应出现于()A.古代印度河流域B.古代两河流域C.封建社会的日本D.封建时代的欧洲11.“经年累代的研究业已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甚大,乃至公元1300年的欧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年的欧洲了。

”材料中所说的“不同”包括()①庄园经济盛行②城市争取自治③奴隶制度盛行④大学兴起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2.随着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下列阶层中,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的是()①教会②手工业者③富裕商人④银行家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3.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B 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C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D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A.A B.B C.C D.D14.13、14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其中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的是()A.资产阶级B.商人巨贾C.手工业者D.富裕农民15.如图是教皇奥利三世为法兰克国王加冕称帝的场景。

该皇帝为()A.凯撒B.屋大维C.查士丁尼D.查理16.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将产品推向市场。

为此建立了()A.大庄园B.租地农场C.大种植园D.共享农场17.14、15世纪,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有()①庄园制度的出现②租地农场的出现③手工工场的出现④封建王权的强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8.375年,大举侵入罗马帝国并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是()A.阿拉伯人B.波斯人C.印度人D.日耳曼人19.中世纪的城市争取自由的方式有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哪个城市最典型()A.比萨B.罗马C.琅城D.汉堡20.10﹣12世纪,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商贸的发展,西欧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

下列各项中符合当时城市状况的是()A.西欧封建制度逐步瓦解B.先后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而自治C.教会也无力进行控制D.工商业者成立了许多行业组织二.材料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材料一:中古欧洲的混乱导致庄园必须自给自足,退回到原始的经济……庄园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公社合作”,就是农奴必须共同生产,由于经济的困难,各种农具与牲口都由领主提供。

所以农奴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因此必须共同耕作。

另外因为土地的贫瘠与耕种技术的落后,庄园经济普遍采行三年轮耕制,把耕地分为三个部份,“春耕地”、“秋耕地”以及“休耕地”。

材料二:中世纪欧洲国家赢弱,领主恣肆,土豪横行,教会攫取大量权力,但并未陷入战争若干年后反而成为“文艺复兴”的沃土诞生了西方近代世界的文明,关键在于其多元权力格局,以及维系这种格局的契约精神。

国王与领主、领主与封臣之间,可用分封与受封、效忠与被效忠来界定,虽有上下位之分,但上位者严重违约,下位者可拒绝效忠,甚至诉诸武力。

领主和封臣各有权力范围,不能越位。

材料三:10世纪城市重新兴起,11世纪以后,一城市活跃起来。

城市那时有城墙,城墙内街道交错,街道上布满了作坊,各类作坊有比较细密的分工,比如纺织作坊有洗毛,梳毛、纺线、织布、染色:制陶作坊有拌料、成型、上釉,绘画、烧焙;制靴作坊有打样、作底,作帮、缝鞋等。

常常一条街上的作坊都是一种行业,形成了铜匠街、皮革匠街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富裕的作坊主脱离劳动,成为了资本家;大多数人则沦为了雇佣工人。

于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城市中出现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庄园经济的两个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欧洲引领世界文明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城市哪个方面的经济发展状况?(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材料二: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市民阶级),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欧洲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一中工场手工业是什么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简要说明理由。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中世纪德国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讲的是按照惯例,如果一个农奴在自治城市住满101天,就取得自由民的身份。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世纪封建主剥削农奴的方式有哪些?(2)西欧城市通过哪些方式获得自治权?(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封建庄园衰落、西欧城市复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述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影响2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公元529﹣534年《民法大全》(又称《国法大全》)编纂材料二:5世纪至6世纪初时,拜占庭帝国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那时,境内城市林立,商贸兴旺,君士坦丁堡因繁华富丽而被西欧人视为天堂。

然而,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固步自封,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只看重对旧传统的保存。

6世纪上半叶,皇帝查士丁尼为恢复昔日的罗马帝国而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

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力日渐衰落,领土被蚕食,国家四分五裂。

最终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了延续千年的古老帝国。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写出材料一中“成文法”的名称。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2)下令编纂《民法大全》的是哪一帝国的哪位皇帝?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