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中心起着集中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能强力配合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政策。
冷链物流中心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冷链马甲为大家介绍一下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问题和管理方法:
1.冷链物流中心的作用
物流中心的出现和形成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
的细化的结果。
食品物流过程中的冷链物流中心的出现第一是满足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
订单的小型化趋势及商品的多元化趋势使集中理货,集中处理,统一送货成为趋势。
物流中心为商品的流通节约了成本,为满足客户服务提供了平台;第二是满足食品物流及冷产品货运量急剧增加的要求。
食品中的冷产品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带动了食品物流的发展,同时食品销售渠道的扩宽和销售范围的扩大使物流需求成
倍的增长。
货运量的增加和流通链的加长使冷链物流中心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
冷链物流中心可以加快商品的流转速度,为商品的批量运输和订单的快速反应提供了路径;第三,冷藏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的巨大变革。
以前冷产品的运输只有依靠简单的冰辅助冷却的方式,使运输距离和转移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车载冷冻机,船用制冷集装箱和铁路的保温机车等运输设备的出现不但使冷产品的流通更快、更远,同时冷产品在运输工具之间的转换使物流运作变得更加
复杂。
冷链物流中心可以满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
第四,就是大量新的贸易形式的出现。
在零售行业,随着激烈的商业竞争,超市、仓储超市、连锁商业、专卖店等新的贸易形式大量出现,贴近顾客、低价格销售的营销方式使冷链物流中心应运而生。
冷链物流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依然是商业企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第五,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为满足城市居民大量的食品供应,多级分拨的商品流通需求,冷链物流中心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
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是物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中心的位置。
规模,形式及设备的选择是一次性的决策,将对建成后的运作成本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距离市中心每增加10公里,配送成本平均增加4%至7%。
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物流规划是节约成本的关键。
2.组建冷链物流中心考虑因素
中国冷链物流网收集权威资料的调查显示,多数企业普遍认可以下五点因素,包括:
安全:安全问题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关心的首要因素。
包括物业设施安全、物业管理水平、政治稳定、城市规划等等。
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园区周围的交通设施也是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其是否靠近港口、园区周围的运输设施同样重要,其直接影响企业采购原材料或企业产品配送的成本和运营效率。
靠近港口:另外,靠近港口也十分重要。
离港口的距离往往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配送、原材料采购。
租金:企业在选址评估时,物流园区的租金范围其实并不是首要考虑因素。
因为即使在一线城市,交通条件以及安全风险的综合考虑多余租金的吸引。
当地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支持:如果企业的产品目的地是进行当地配送,那么当地的经济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比不可少。
当地的消费能力、园区与目标市场的便捷性都将增加对投资者的潜在吸引。
3.物流中心规模的设计
物流中心的建设规模是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规模过大,会增加投资成本,使企业面临亏损的危险。
建设规模太小,不能满足运作和发展的需要,同样会给企业带来麻烦。
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物流中心的功能。
在库房内要有接货区、验货区、储存区、分拣区、备货区、出货区、回收货品区。
要有冷机房,电控制室,员工休
息室,运作管理办公室,垃圾处理房等等。
以上表格是对物流中心存货区域存货能力的计算,适用于大卖场等品种众多的物流中心。
4.冷链物流中心形式的选择
冷链物流中心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如楼式多层建筑、自动化立体建筑、高货架立体建筑和平面建筑等形式。
冷链物流中心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地理位置,土地价格,商品特性,设备水平和物流中心柔性化考虑等因素。
我国1980年之前建造的冷库一般是多层楼库。
此种结构利于库房保温,节省土地,单位库房存量的建筑成本较低。
但此结构不适用于快速流动的商品,特别是现代物流中心的设计一般不采用此类模式。
日本冷链物流中心多采用自动化立体库房。
它的特点是投资较大,技术要求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运作效率高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冷库较多的采用高货架立体库房模式。
它的特点是土地利用率较高,满足于食品卫生及快速流通的要求,库房柔性化设计和库房综合利用较容易。
5.物流中心设备的选择
冷链物流中心的设备选择是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运营的成本和效率。
冷库最重要的设备是
制冷系统,采用集中制冷还是独立制冷对制冷效率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冷藏和恒温库中,采用一级直接冷却,还是分级冷却对冷效率和温度波动有直接关系。
另外,在人工操作环境中保证空气新鲜和避免冷能的散失也是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
冷库中安装和使用的设备选择在考虑经济性,耐用性和维修成本的同时,要考虑冷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考虑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的物理变化和电控制系统耐低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