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议论文写作训练之因果思维论证作前指导课教学设计中国中学卞峥嵘【训练目标】1、借鉴范文,巩固对“因果思维”的认知2、掌握因果论证过程中须遵循的原则【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二阶段对于因果思维有过接触,尤其是对于“由果溯因”的思维方式比较熟悉,有过多次的作文训练,但是对于“由因推果”的写法还接触的不多。
此外,学生在寻找原因的时候,难以找到问题的根源,时常流于浅层,难以写出质量。
【教学过程】l、借鉴范文,巩固对因果思维的认识明确“因果思维”的概念。
从因果思维的角度,分析《沉默不是金》例文:(1)体会因果思维在作文中的实际运用(2)议之有理:分析因与果构成逻辑关系2、掌握因果论证过程中须遵循的原则例题:陕西省千阳县农民李宝智,因不甘20年间救助7人却遭受被救者的冷漠对待而主动申请“见义勇为个人称号”,还找到县委宣传部,希望公开宣传他的救人事迹。
此事经媒体报道,引起轩然大波。
学生讨论:(1)李宝智为什么主动申请?(2)如果对李宝智的行为给予奖励并宣传,有哪些意义?明确:因果论证过程中,必须合乎人情,合乎法则,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否则就不具有说服力。
三、作业:《汉书·艺文志》中有“安其所习,毁所不见”一语,大意是指:人往往安于自己所习惯、所熟悉的事物,对从没见过,或未能直接、间接经验过的事物,则常常予以否定。
对这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请用因果思维的构思,拟定一份提纲。
(不超过200字)例文:沉默不是金①古训曰:沉默是金。
是希望人们能够谨言慎思,不要做一个夸夸其谈的人。
然而,很多人却曲解了其中含义,渐渐把沉默当作了忍让、回避、明哲保身的处世金针。
我不能妄下结论说这一定是错的,但至少,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早在五百年前,便开始了对公民责任的启蒙。
但为何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甘愿沉默,集体失声呢?③首先,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两千年的集权统治下,老百姓是很难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去的,虽然有曹刿那样的积极议政者,但纵观历史长河,“肉食者谋之’’依然是民间的主流思潮,,百姓是不具有质疑上层决策的权利的。
一个延续了两千年的思维惯性,要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内根除,是极其困难的。
④其次,选择沉默也是出于利益的考量。
所谓“棒打出头鸟”,“出头椽儿先朽烂”,类似的谚语不胜枚举,其传达的讯息正是——不错啊,第一个发声的人往往是要成为众矢之的,甚至面临更大的利益损失。
当年第一个曝光“三鹿奶粉”的记者简光洲,坦言在做这份调查的时候,“紧张得睡不着觉”。
一方是势单力孤的记者,一力是资本雄厚的国企品牌,简光州的焦虑折射出第一个发声者的两难处境,也揭示了导致沉默的最现实的原因。
⑤但,沉默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相反,社会问题会因为“沉默”而越积越多,直到积重难返。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问题的症结,找出对策。
⑥第一点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从观念上彻底转变。
切莫再把自己当作一个言听计从的臣民,而要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公民意识。
没有二种观念是不可以扭转的,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努力。
譬如在电视和广播的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市民热线、市民信箱,很多老百姓身边的问题就是通过媒体曝光,得以解决的。
上海市政府的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将许多政策透明公开,无形中培养起了市民的主人翁精神。
这些,都是解放思想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下去。
⑦第二,还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发声者的利益。
如果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是会被秋后算账的,那么,谁还敢说真话呢?相反,如果拆穿谎言是会受到嘉奖和表彰的,那么,群众的积极性自然会提升。
我们的相关部门是否可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条例,或保护或嘉奖。
媒体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这些“说话人”的知名度,一旦形成“名人效应”之后,当事人的安全系数就必然会上升了。
此外,普通民众即便没有勇气做第一个打破沉默的人,但至少我们不要惧怕成为第二人、第三人……一旦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那么利益也自然会得到保证了。
⑧面对社会问题,沉默不是金。
这样的观念其实已经得到公众的认同,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才不得已选择了忍让、回避、明哲保身。
对此,我们不应一味地消极回避或是羞愧,而是应该拿出勇气,克服软弱;拿出智慧,建立起有效的制度。
让沉默者发声,让发声者有力。
议论文写作之因果思维论证——作后讲评课简案中国中学杨漪沁【教学目标】1、对照本次写作训练目标,查找习作问题并修改2、巩固遵循说理原则,学会运用因果思维论证【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习作问题2.有针对性地修改作文附作文题:“安其所习”一语,大意是指:人往往安于自己所习惯、所熟悉的事物。
对这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予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学情说明:高三第一学期,我们在巩固了阐释性的作文之后,进一步学习巩固因果思维在习作中的应用。
由于本学期刚学习了课文《<宽容>序言》,所以我们选取“安于所习”这个作文题进行练习。
高三(1)班为政治历史合班,作文普遍呈现出表达不够清晰,随意性较大,思维跳脱,理性思考欠缺的特征。
虽然学习了说理原则,但在习作中对说理原则的应用不够准确和深刻,严密性层次性不强。
课前准备:阅读习作典型的三类卷范文(学生文章),和一类卷范文(有容乃大),评点习作在论证上的亮点和存在问题【教学内容与设计】检查预习,共同查找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并商讨解决之道。
一、温故本次写作训练目标,分析文章问题(需要改哪里,怎么改?)课前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学习目标。
1.遵循说理原则,运用因果思维论证。
2.论证层次逻辑清晰、具体问题:1说理是否合乎人情,法则,社会发展2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必然性3论证层次是否清晰二、分析例文一,第二段(破——安其所习的负面原因)分析结果:1、基本符合说理原则2、不存在因果关系必然性——因果对等,主体不一毁——删去3、存在因果关系(过程问题)——论证偷换概念,思维过程缺失——修改4、论证看似有序实则无序—一重新排列修改作文字生动笔写下修改后的提纲,交流成果三、分析例文二,第四段(立——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范文,分析依据1、分析“怎么做”是否遵循了说理原则2、条件是否存在充分性3、论证层次是否严密修改作文:小组合作写下修改方案,将提纲写上黑板,评析四、分析要点1、不遵循说理原则——摒弃传统文化的影响等——违背人性,不符合社会发展——删去2、条件不充分——自信不是克服恐惧的充分条件等——修改3、破立论证一一与“破”的环节一一对应附作文题:五、作业布置:对照写作训练目标,根据课堂分析的问题,寻求自己习作的问题,并修改习作。
“安其所习”一语,大意是指:人往往安于自己所习惯、所熟悉的事物。
对这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因果思维论证作后讲评例文例文一安其所习不可取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安其所习可以说是很常见的生活态度,我们都知道“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都来源于对自己日常生活的习惯局限,才会导致目光短浅,不思进取的悲剧。
但放眼望能够有勇气走出的人又有多少呢?安其所习其实不可取的,但为什么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呢?其表层来看,是因为我们都会像守旧老人一样习惯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思进取。
深层次来看,第一,安其所习来自于人内心的恐惧,人恐惧生命的流逝,人恐惧妻离子散的悲剧,人恐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考公务员?因为安其所习的背后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
因为恐惧,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为恐惧,人往往没有梦想只选择确定的路走。
第二,安其所习的出现是因为人太过于自傲,自傲的人都是因为在自己的生活中收到了很多追捧才会不断自我满足,在自我的膨胀之下不知道天高地厚。
第三,安其所习的现象还跟中国传统的居住环境有关,中国人不像西方,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小农经济中,导致了安其所习的现象。
的确,安其所习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不足,可是能像哥白尼,布鲁塞尔的小男孩,王安石那样走出“所习”,开拓自我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要想做到,我们必须要克服以上的种种困难。
我们应当学会随时保持自信来克服心中的恐惧。
当蔺相如出使换取和氏璧的时候他不恐惧?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判断和谋识有信心,他能够有把握自己可以全身而退。
其后,人如果想不那么自负,必须要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见识,河伯不是说了“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也,笃于时也”,被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往往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世界变化,记得有一副谩画:小美人鱼上了岸,看到了岸上的大象,回去告诉同伴,大象有很硕大的鼻子,很粗壮的四肢。
于是他的同伴想象出的大象是一条有很大鼻子和四肢的鱼。
所以,增长见识才是我们突破安于所习的有效方法。
最后,要摒弃中国带来传统的居住环境带来的影响,多学习西方的开放多元的文化,兼容并包。
安于所习,是人之常情,却也是人的一种劣根性。
我们必须在后天不断去克服,不断去改善自我。
例文二有容乃大犹记得房龙《宽容序言》中的无知山谷,人们安于山谷中平静却落后的生活。
可见,人往往安于自己所习惯,所熟悉的事物,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然,世界发展的根源在于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若想寻求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必须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接纳新生事物,有容才能成其大。
“安其所习”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便是对结果好坏的未知。
历来,社会的变革都将会遭到保守派的层层阻隔,原因很简单,人们无法预见变革的后果,当现时的安稳与革新的未知安放于天秤两端,人们手中的砝码宁愿偏向虽有弊病的当下,也不愿投向未知的变革。
但我们需要看到先秦时代,彻底的商鞅变法使曾经积贫积弱边陲小国蜕变为强秦;反观六国之变法,多在变法者死后就又回复了过去的轨道,不思新变,终为秦灭。
其二是对权威和现时利益者的维护。
爱迪生的直流发电曾为其带来巨大的财富与利益,因此在明知特斯拉交流电更为优异的情况下,仍对其进行强烈的打压与否定。
而当如今交流电的普遍使用,爱迪生的自私与浅陋显露无遗。
最后是人们惯性思维的(殆)怠惰,这份惰性让我们停止思考,将创新的思考转为对旧有的维护,如此对创新进步的伤害之大让人唏嘘不已。
不管是出于对未知的求称心理和对权威利益的奉行,还是人们所先具有的怠惰都将毫无疑问的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对于未知的新事物,宽容接纳是上策,切莫用否定将真理的萌芽抑掐在初始阶段;然后要打破权威,不能因为旧有保守者们的维护和否定,我们自身就加以不经思考的否定;要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未知的新生事物通过实践才能确实判断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