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回归历程

香港回归历程

香港回归历程见证香港回归历程的外交巨子柯华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

在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位特殊的中国外交官是不能不提到的,他就是原中国驻英大使柯华(1978-1983年在任)。

柯华,这个名字伴随着的是一段不平常的历史。

但他却总谦虚地说:我不是历史人物,我只是历史的见证者。

大学生・八路军战士・大使柯华,原名林德常,1915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鲤湖镇。

小时家境贫寒,父亲到南洋打工维持全家生计,母亲除做家务外还要织布挣钱贴补家用。

1935年,柯华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1937年4月,柯华参加了一个由十人组成的燕大学生代表团秘密到延安参观学习,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抗日战争爆发后,柯华怀着抗日的满腔热情,脱掉学生装,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

柯华先到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为他改名柯华。

不久柯华去了延安,在那里工作了整整十二年。

期间,他进过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毕业后主要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参加过整风运动,当过土改工作团长等,一直到1949年5月西安解放到西安工作为止。

西安解放后,柯华先后任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西安市委副书记。

1952年8月,他调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书记兼秘书长,文化部第一副部长。

1953年7月又调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

1954年底,柯华出任外交部礼宾司第一任司长。

从此在周恩来的亲切教诲下,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1955年初,柯华刚上任后几天的一天上午,印度驻华大使打来电话,询问周恩来的电话号码,要直接同周恩来通话。

礼宾司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经几位司领导反复商议后,由一位专员出面婉言拒绝。

此事后来受到周恩来的批评,原来是周恩来在不久前陪同毛泽东接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曾和印度大使说过,有事可直接给他打电话。

周恩来同柯华单独谈话,询问柯华到外交部工作前担任什么职务,接着耐心地向他谈了中印关系的重要和毛泽东对中印关系的重视。

周恩来对柯华说:做外交工作,可不像你当市委书记,那是一方诸侯,权力大得很,许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

而外交工作的每一件小事都疏忽不得,搞不好,都关乎国家大事,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影响。

1956年夏,外交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需要,新设立了非洲司,柯华被任命为该司的首任司长。

1960年初,柯华被派往科纳克里担任中国驻几内亚首任特命全权大使,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往黑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一位大使。

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周恩来在柯华赴任之前亲自与他谈话。

1964年4月,柯华奉调回国,担任西亚非洲司司长,他在几内亚整整工作了四年多。

1966年文革爆发后,柯华被诬陷反对毛主席,无端遭到揪斗、抄家、关牛棚,最后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国出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汉荒漠上。

柯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干校领导小组成员说:这个叛国贼终于自取灭亡了,弄四个菜,两瓶酒,庆祝一下,我请客。

有人提出:干校规定不让喝酒呀!柯华本来是一个纪律性很强的人,可这一次他却破例了。

1972年底,外交部调柯华返京,出任驻加纳大使。

柯华先后受命与加纳、马里、菲律宾、泰国四国进行建交谈判。

1975年春,柯华受命与身为菲律宾驻日本大使的罗慕尔德斯进行中菲建交谈判。

1975年6月17日,柯华又受命与泰国驻美国兼驻联合国大使阿南谈判中泰建交问题。

1975年冬,柯华被任命为驻菲律宾首任大使。

出使英国为香港回归探路1978年9月6日,柯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来到英国伦敦。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派典礼官用一架四轮马车接柯华去白金汉宫递交国书。

宝马雕鞍,马蹄声声,庄重、显赫,充满皇家气派。

然而,柯华却想起了中国第一个出使英国的郭嵩焘,那是一次屈辱的出使,郭和副使刘锡鸿专为谢罪去了白金汉宫。

而今天,中国使节在伦敦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礼遇,真可谓换了人间。

柯华在繁忙的外交事务之余,注意深入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许多变化,对西方民主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与分析,向国内作了专题报告。

1981年,他向外交部发回报告:那里的资本主义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调整仍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不能说帝国主义阶段就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说法不符合西方资本主义现状;西欧目前不存在革命形势,更没有出现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的可能。

外交部的一位副部长在政协会议发言曾说:柯华是驻外使节中第一个说帝国主义不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

柯华离休后,又撰写了《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一文,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民主问题作了一番探讨。

文章发表后,受到普遍的关注,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柯华就任驻英国大使期间,收回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已经提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日程上。

1979年3月,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要求允许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30日的土地契约,实质上是想长期维持英国的管治。

该要求遭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严辞拒绝。

柯华十分关注英国下院于1979年6月13日就麦理浩访问中国进行的辩论,英国外交大臣的发言表示着当时英国政府的态度:香港并非时代的错误产品,麦理浩北京之行并不意味英国想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7月5日,英国向中国递交了《关于香港新界土地契约的问题的备忘录》,并说中国可以不作答复,同样也是想让中国默认英国取消新界管治权的期限。

中国政府以毫不含糊的言辞作出答复:奉劝英方不要采取所建议的行动。

1982年夏,柯华奉命回国述职。

返英后,他和大使馆的同事们遵照中共中央港澳小组领导人兼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廖承志的指示,广泛接触英国各界人士。

在英国,有许多中国的老朋友,像前首相麦克米伦、希思、卡拉汉,前津巴布韦总督索姆士勋爵(丘吉尔的女婿),怡和洋行董事长亨利・凯瑟克、太古洋行董事长斯威尔兄弟、英之杰公司董事坦劳勋爵和一些政府部长、议员以及颇有影响的《卫报周报》、英国广播公司评论员等。

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表示,英国不应该坚持三项条约,应该无条件把香港归还中国,也没有理由要求继续参加香港的管理。

但也有人主张在归还主权后,中国和英国共管一段时间,或托管一个时期;还有人怀疑中国能否管好香港,尤其担心中国将在香港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柯华等人利用各种场合,阐明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等邓小平的构想和基本国策,赢得了许多友好人士的理解和赞成。

1982年夏,柯华奉命回国参加收回香港问题讨论会。

会后奉命返英广泛接触英国各界人士和英国政府当局,了解英国对我收回香港的反应和英国政府的政策。

从此,柯华参与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全过程。

1982年7月12日,柯华宴请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谈话的基本观点是:三个条约是合法的,最好的办法是继续保持目前同中国合作的办法,保留英国的行政管理,香港地位不变,持续现状30年、40年或50年。

针对英方的主张和意见,柯华根据我方的一贯立场据理说明,并报告了国内。

7月24日,柯华在伦敦同当时的香港总督尤德和前任总督麦理浩就香港问题进行讨论。

尤德和麦理浩坚持英国政府的立场,提出交回主权,但由英国进行管理。

柯华据理说明:主权和管理权是不可分的,中国将同时恢复行使主权和管理权。

双方争论了二三个小时,不能取得一致意见。

尤德和麦理浩几乎同时说道:这样争论下去,达不成一致怎么办?!柯华轻轻地一笑回答说:你们不是出兵远征马尔维纳斯岛了吗?那里距英国本土9000多海里,中途无法补给,飞机只能空中加油,而且大西洋气候恶劣,但你们还是去了?!而香港距离伦敦只有8000多海里,沿途有许多可以补给、加油的地方,太平洋的气候也是非常好的,你们不妨用对付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办法试一试,这也不是不可以的呀!尤德和麦理浩一下子都愣了,稍微停了一会儿,才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对中国只能谈判。

此时柯华深深地感到,我们国家强大了!不然怎么能说出这样气壮山河的话语呢!见证中英首脑首次会谈1982年9月22日,金秋时节,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

9月24日上午,撒切尔夫人来到人民大会堂。

在新疆厅同邓颖超交谈片刻,然后被引导向福建厅走去。

快到门前时,厅门大开,邓小平迎了出来。

宾主落座。

邓小平胸有成竹,安然半靠在沙发上。

撒切尔夫人两手平放在膝上,面带微笑,端庄凝重。

中方在座人员有黄华外长和柯华大使,英方参加谈判的有港督尤德、巴特勒和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

撒切尔夫人素以铁娘子著称于世。

柯华初到英国工作时,英国通货膨胀率曾经高达22%,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到1982年,通货膨胀率下降了40%。

她坚持把许多国营企业改为私营,失业人数高达300万,有些人认为撒切尔夫人的政策有误。

1981年10月,柯华应邀参加英国保守党第98届年会,会上有人情绪激昂地在发言时喊道:撒切尔夫人应该拐弯了!面对那么多的反对者,撒切尔夫人坚定地回答:要拐弯你们拐,‘铁娘子’是不会拐弯的!针对失业问题,她说:我宁肯养活上百万失业者,也决不养活一个懒汉!这成了她的一句名言。

撒切尔夫人在处理欧洲问题时,也以固执己见而闻名,有人甚至说她把欧洲议会吵乱了。

在和撤切尔夫人接触中,柯华感到她是一位有主见,有魄力,很果断,个性很强的政治家。

撒切尔夫人外号铁娘子,而邓小平则被毛泽东誉为绵里藏针的钢铁公司。

一阵寒暄之后,很快双方就为解开两个国家、两个民族间百多年来的死扣,围绕中国固有领土香港的前途展开交锋。

撒切尔夫人在会谈中,仍然强调三项条约是有法律依据的,甚至断言如果中国政府宣布收回香港,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对此,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

并说如果香港发生了严重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

会谈原定一个半小时,结果比原定时间又延长了50分钟。

撒切尔夫人最后表示:希望不要把今天会谈的内容公布出去,并建议共同对外宣布会谈是坦率的、友好的。

邓小平表示:完全赞同你的意见。

事出偶然,会谈后撒切尔夫人在步出人民大会堂时,在台阶不慎绊倒。

当天下午,柯华和夫人陪撒切尔夫人游览了颐和园。

9月26日,柯华送撒切尔夫人从广州转去香港,有记者拦住柯华提问。

香港记者问道: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有分歧,是不是?柯华回答:我们进行了友好会谈,大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记者又问道:据说会谈触礁了?柯华回答说:不,是有益的、友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