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长河·封二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冰心自小出生在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
童年里慈爱的母亲,正直的父亲,宽广的大海、丰富的书卷和基督教的博爱深深影响了她的一生。
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在五四的思想浪潮中,她用小说的形式发掘社会矛盾与痼疾,并通过母爱、童心与自然的“爱的哲学”来医治和救赎自我、他人和社会。
她的诗歌作品《繁星》、《春水》善于捕捉生活的灵感,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表现其“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哲学主张。
她用一颗永远不会变老的童心为孩子而写作,与孩子交朋友,《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孩子。
爱在左,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赠葛洛》天使在人间——用“爱”带来温暖的冰心也许在你还是个小读者或是小小读者的时候,就早已认识她了,她以最真诚的心灵爱怜地把那时的你放在了她的作品中标题的位置——《寄小读者》。
是了,她便是冰心。
倘若你在她少年时见到她,你眼前会是一个最爱眺望大海,或是埋头在故事书里,腼腆地想当灯塔的小小姑娘。
倘若你在她青年时见到她,你眼前会是一位在动荡和荒乱社会背景下,用年轻的头脑发现社会痼疾,思索拯救的真诚而善良的女作家。
倘若你在她中年之后见着她,你眼前便是一位总带着慈爱的笑容,怀着一颗纯净的童心,有着宽厚的爱的母亲和祖母。
是了,这便是冰心,或者我们也称她“冰心奶奶”。
大海·书本·甜蜜的家1900年10月5日,冰心(原名谢婉莹)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隆普营的一所大房子里。
不过她只在那里呆了7个月,就随当时已经担任“海圻舰”的副舰长的爸爸,举家先后迁居了海岸线由南至北的好多城市。
可小冰心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而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爱上一个地方,因为哪里有疼爱她的爸爸妈妈,哪里就能变成她最最温暖幸福的家。
小冰心有位温柔娴静又爱读书的妈妈。
她最喜欢给妈妈讲故事,把她眺望着大海,脑袋里的奇思妙想变成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讲给妈妈听。
而妈妈也最喜欢与小冰心依偎着,说些母女俩甜蜜的悄悄话。
母爱自小的萦绕与浇灌,在冰心的心底凝聚成了一种纯净而温柔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她日后想生活中和面对社会的苦痛时,得到救赎,并救赎她人。
在母爱的温柔、包容与圣洁里,冰心发现这是洗涤人们内心污垢,减轻世间痛苦的一剂良药。
冰心她曾在她的《寄小读者》中这样说:“我挚爱恩慈的母亲。
她最初也是最后我所恋慕的一个人。
我提笔的时候,总有她的颦眉或笑脸涌现在我的眼前。
她的爱,使我由生中求死——要担负别人的痛苦;使我由死中求生——要忘记自己的痛苦。
”小冰心的爸爸是行伍出身的海军军官。
从小便默许唯一的女儿着男装。
大家庭里的伯母、叔母们催促要给小冰心扎耳朵眼,爸爸却狡黠地搪塞:“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
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
”那时候,只要一有空,爸爸就会带着小冰心出去骑马、打枪、到海边散步。
一次,父女俩在烟台的海边散步,小冰心不禁感叹日落海景之美,可父亲却摇头慨叹地说,“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
”当小冰心向父亲要求想去看看时,父亲却拣起一块卵石,狠狠地向海浪上扔去,说:“现在我不愿意去!你知道,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只有烟台是我们的”这句话冰心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过,“爱国”“爱家”的种子就这样在她的心底萌了芽。
在父亲的教导下,冰心从小立志,想成为灯塔,做抛却“乐群”,只知“敬业”的“光明的使者”。
小冰心有两位最最知心的朋友:大海和书本。
十岁不到的小冰心会一个人抱着膝盖,坐在门口的石阶上,眺望无垠的大海,驰骋着自己天真的幻想,在这湛蓝的“舞台”上担任剧作者,也担任“独脚”演员。
天空、远山、海水、日月星辰浪涛飞鸟全都驰骋在她的想象力。
与大海做伴,让小冰心拥有了宽广的胸怀,无尽的幻想和童年的性灵与哲思。
不去海边的时候,小冰心就会缠着大人讲故事,大人不得空时,她便只得半读半猜地自己看书。
渐渐地,小冰心看书入了迷,也不去海边了,只坐在那里痴痴地读书。
十一岁前,她竟已经读完了《三国志》、《水浒传》、《聊斋志异》、《西游记》、《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和“说部丛书”等等。
古典小说把小冰心领入了文学宝库的大门,继而,她又开始阅读外国小说、报纸,甚至同盟会宣传革命的小册子。
各式各样的书本启迪了冰心的智慧,更为她之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贝满·五四·问题小说到了读书的年纪,小冰心考进入了北京东城灯市口公理会的女中——“贝满中斋”。
同学们亲切地挑她姓名中的“婉”字,叫她“小碗儿”;也因为她的烟台话,顽皮地叫她“侉子”(指操着当地人听不太懂的口音,又夸夸其谈的外地人)。
从小就听故事、看书长大的“小碗儿”学习刻苦努力,还特别擅长写作。
作文老师还给过她100加20的分数。
每星期三下午的“文学会”,是同学们练习演讲辩论的集会。
起先,“小碗儿”很害怕这样在众人面前说话,哪怕只是上台读报,看见台下有上百对的眼睛盯着她看,她就窘得很,一读完立刻就窜回自己的座位上去,还用双手把通红的脸捂起来。
不过,渐渐地她就胆大了起来,还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说、即席发言。
作为教会学校,贝满中斋的教师或公理会的牧师每周还会来“讲道”。
《圣经》故事,耶稣与爱,这些西方的信仰与救赎人生的方式与小冰心心底自小萦绕的“家庭的爱”产生了共鸣,逐渐形成了她用善意的心灵去看待生活,对待他人的处事哲学,这种之后被冰心自己称为“爱的哲学”的思想也始终贯穿在她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冰心体”。
学校里,冰心唯一不擅长的便是数学。
学校里教代数,可她入学前只会加减乘除,中间缺了一大段。
入学第一次月考,她就得了个“不及格”。
不服输的冰心自此就跟数学以及一切理科较上了劲,学得特别刻苦用功。
因为爸爸曾说过:对于学航海的人三角、几何都非常重要,所以她怎能不学好这些科目呢?此时,冰心的心里还有一个打算,就是学好理科就能学医。
她对医学的机械极感兴趣,还想学成后为体弱的母亲看病。
况且她的父亲也很赞成:“古人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东亚病夫的中国,是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那些年里,腐朽没落没落的王朝、各怀鬼胎的军阀、野心勃勃的外国侵略者……天灾人祸使得百姓的日子越发难熬了。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少勇敢有识的思想家,尤其是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五四运动的启蒙者把光明带到了充满救国热情的青年人身边。
五四运动扑面而来时,19岁的冰心已是协和女大准备读医科的一年级的学生了。
爱国思想的浪潮冲进了年轻的校园,女学生们和其他学校的同学们成立了“以尽学生天职谋国家之福利为宗旨”的学生联合会。
而擅长写作的冰心,则被推选成了协和女大自治会的“文书”,成为宣传队伍中活跃的一员。
冰心也由此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和见解,从医的愿望也渐渐被发掘社会问题,撰写小说的热情所取代。
1919年9月18日,冰心在《晨报》上发表了自己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文中通过对比两位性格不同的女性,给家庭、丈夫、孩子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思索五四背景下新型的家庭关系,以及妇女对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而故事中那位能体贴丈夫、会教育孩子的贤妻良母“亚蒨”,很明显就带着冰心母亲的影子。
之后,她又创作了《斯人独憔悴》、《是谁断送了你》、《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等颇具深意的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冰心说:“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
”这些问题小说里,充满了一位年轻人敏锐的社会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她用创作去改良人生的一种祈愿;但面对这个错综复杂、充满了尖锐矛盾和痼疾的现实社会,她也不免感到困惑、无措和忧郁。
《超人》·《繁星》·爱的哲学发掘问题而不思解决之法,这可不是冰心。
真正让冰心找到救赎的良方的,正是她青少年时期的种种际遇——母爱的温柔、父爱的正直、自然的广博,宗教对于真善美的教义,以及从书里汲取的人道主义关怀。
1921年冰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篇引起强烈反响的小说《超人》。
小说主人公何彬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面对好似“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社会现状不知何去何从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本有满腹理想,一腔热情,但在现实面前却处处碰壁,巨大的失望让他整个人都空虚、厌世,甚至绝望。
这时,禄儿,这个天使般的孩子出现了。
在何彬的帮助之下恢复了健康的禄儿给他送来一篮子金黄色的花儿和一封信:“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
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
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
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这单纯、稚嫩的话语让何彬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母亲的温柔慈爱,自然的鲜花、繁星。
孩童、母爱、自然三者的交融让原来被人认为心肠很冷的,泪流满面——“我再深深的感谢你从天真里指示我的那几句话。
小朋友啊!不错的,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
”。
《超人》显示给读者是即使在空虚与悲苦中,仍然有鲜花、阳光和爱。
孩童、母爱、自然,这就是冰心眼中让拯救世界,拯救灵活,让冰冷、孤寂的人心温暖、健康起来的药方。
此后,冰心的不少作品,如《爱的实现》、《离家的一年》、《最后的使者》等都温柔细致地体现了她的这一思想,冰心在拯救了自我的同时,也构成了她的特有的“爱的哲学”。
1922年,冰心将她平日里写的164首小诗集结成册,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
冰心说,这些是她因看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他的形式,写下的“零碎的思想”。
窗外的琴弦拨动了,怎只深深的绕在余音里?是无限的树声,是无限的月明。
——《繁星》二一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繁星》一五九青松枝,红灯彩,和那柔曼的歌声——小弟弟!感谢你付与我,寂静里的光明。
——《繁星》一六二在这些诗歌中,冰心自己已经不再为现实的苦难所羁绊,而是用一颗纯净的心灵来赞颂自然,赞颂母爱,赞颂童心。
正如她幼年所愿,她用她的笔触让自己变成了一座心灵的“灯塔”。
冰心的诗作,清新优美,意蕴隽永,真挚亲切。
这种温柔、细腻,又带着普世情怀的“冰心体”作品,正如同冰心其人,令人可敬、可昵。
此后,冰心远赴美国和日本留学、工作并最终回到祖国。
期间她创作出版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三寄小读者》等儿童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