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72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2,2012(CumulativetyNO.472)浅析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理论杜 峰(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摘要】本文从现实角度分析了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效率的主要构成因素因素,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有关规模效率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的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关键词】商业银行 规模效率 管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都迅速扩张。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是否经济,其经营规模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商业银行规模效率概述所谓规模效率,是指银行是否在最节省成本的状态下提供产出,即当银行在扩张存款、贷款或资产时,其单位成本的状况。
如果产出的增长高于成本的增长,则一该银行处在规模效率状态中,通过扩大规模和提高产出水平,银行可以更有效率地经营;如果产出的增长低于成本的增长,或者说,成本的降低将一导致产出更快地降低,则该银行处在规模无效率状态中;如果产出的扩张所引起成本的增加没有变化,则该银行处于常数规模效率状态。
产业经济学家一般以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区别规模效率和规模无效率。
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效率;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则不存在规模效率。
二、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成因分析规模效率的成因可以归结为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和分散风险3个方面。
首先,从提高收入方面而言,规模较大的银行享有更高的声誉,从而也就更容易开展业务,获取更多的收益。
同时,实现管理分工和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也需要规模。
规模较小的银行,因管理人员绝对数量少,每个人承担多项管理工作,专业化分工不强,因此效率不高。
规模较大的银行则可以按照最优组织结构,设立专业化的职能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承担专一的管理任务,从而有利于经验累积,也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其次,规模较大的银行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白动化、数字化改造和巨额的广告费用支出时,可以在更大的业务规模上进行分摊,从而降低成本。
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和智能办公系统的使用,也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从而降低平均管理成本。
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学的发展和完善,银行产品推陈出新。
由于技术日益复杂,新产品开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产品开发后,只有在大规模产品上进行分摊,才可能有利可图。
而且,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大银行可以以更低的利率吸收存款、发行债券,也更容易在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从而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
特别是在“脱媒”的外在环境下,大银行依靠其完善的信息网、多样化的融资手段以及良好的信誉,在获取资金时比小银行具有更大的优势。
2004年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允许银行根据内部评级结果来计提资本,而采用内部高级法所需计提的资本比低级法和外部法都少,从而可以节省资本。
从资产组合而言,规模较大的银行的贷款更容易进行组合以降低风险,从而也可以少计提资本。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规模较大的银行可以节约资本成本,从而使大银行获得了更优越的竞争条件。
最后,银行规模越大,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所面对的债权就越多,所有债权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也越低,银行面临挤兑的可能性也越低;另一方面,规模越大的银行面对的债务人越多,贷款的风险也就越分散,从而增强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三、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研究银行是否存在规模效率是银行业效率研究中最早提出的问题。
1954年,Alhadeff对加州210家银行1938一1950年的经营绩效采用财务比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他最早提出银行业存在递增的产出规模效率和递减的成本规模效率。
1969年,Bell和Muephy 运用边际分析技术,对不同规模银行的成本弹性进行了研究,证明了银行成本规模效率的存在。
1981年,Benston,Hanweck和Hum-phrey等人从单一银行制和分支机构银行制的比较角度进行了研究,其结论都证明银行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率,即银行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在某一点后停止下降并逐步上升。
有关银行规模效率研究的大部分文献都认为,银行的平均成本曲线呈平坦的U型,这说明中等规模的银行比大银行和小银行更具有规模效率。
银行可以通过在更大规模上分摊固定资产投资和巨额的营销费用而降低单位成本;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专业分工来配置更多的资本以降低单位资金成本;也可以通过资产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相应减少银行风险资本准备,从而实现财务上的规模经济。
20世纪90年代,小型零售银行的出现以及大量银行购并事件使规模效率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Tseng(1999)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规模经济的研究表明,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在1989一1991年间存在规模无效率,而在1991一1994年间则具有规模效率,并且工资成本与贷款成本对总成本有着显著的影响。
1990年,Tichy对小型零售银行进行研究,他提出,购并对银行成本和收益效率的影响不同。
1997年,Akhavein提出,购并提高了银行的成本效率。
总之,理论与实践都证明,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超过了一定规模则表现为规模无效率。
所以,规模效率研究的另一个任务,就是确定何种规模对银行业最具有规模效率,即u型曲线中的规模效率点在何处。
遗憾的是,正如Humphrey(1990)所指出的,(下转第128页)114 Times Finance所的交易网络,为黄金投资者提供如代理买卖、存保和结算服务等多种服务,为投资交易提供便利,吸收更多资金进入市场,最终扩充黄金交易市场总量。
同时南昌银行可充当做市商角色,用多余头寸调剂国际市场,可从中获取差价赚取利差。
瑞士苏黎世黄金市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仅次于英国伦敦,但它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它由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负责清算结账,它不仅可以为客户进行代行交易,还可以进行黄金交易。
(三)积极创新黄金衍生产品是南昌银行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黄金投资、黄金信贷、黄金中介是当前国内银行主要的黄金业务种类。
黄金投资主要有黄金现货买卖与个人黄金投资。
黄金信贷主要包括黄金项目融资、黄金拆借、黄金清算等。
而黄金中介业务包括黄金收购、交割、租赁等。
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开办了黄金衍生产品业务。
市场接受程度低、风险高、人才匮乏等缺点制约了黄金衍生产生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我国黄金市场规范的逐步完善,我们相信黄金衍生产品将在黄金投资市场开拓一片新的局面。
四、结束语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我行黄金消费市场近二十年的消费断层,但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黄金情绪依然让我国黄金投资市场异常繁荣。
作为黄金生产和消费的中国,相比国外成熟的黄金投资市场,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随着中国金融制度的完善和投资市场开放的提升,以及各商业银行全面推广,相信中国金融主流投资方向将向远期、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产品发展,获利途径的多样化也使得个人投资者在黄金投资市场上的投资品种更加丰富。
国内黄金市场的稳定要靠更多的规避风险金融工具,黄金开采、生产和销售企业要通过黄金衍生产品降低风险,我们相信,随着我们金融制度的完善、黄金市场进一步规范,黄金投资市场将在金融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刘晓佳. 商业银行贵金属创新业务介绍及其核算要点梳理[J]. 金融会计. 2010(12).[2] 张保军. 中小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探究[J]. 中国信用卡. 2011(01).[3] 本刊编辑部. 时光臻味 岁月铸金:写在中国工商银行贵金属业务部成立一周年之际[J]. 中国城市金融. 2010(10).[4] 蒋占刚. 投资贵金属巧混搭[J]. 理财. 2011(02).[5] 仇奕,龚振寰. 努力打造“工银贵金”的行业标杆:中国工商银行贵金属业务部在上海成立[J]. 中国城市金融. 2009(10).[6] 李敏. 新背景下的贵金属投资[J]. 中国有色金属. 2010(14).[7] 陶能虹,马明. 我国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增值税研究[J]. 金融会计. 2010(08).作者简介:赖一波(1980-),男,江西萍乡,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银行与金融 。
朱艳清(1985-),女,江西萍乡,在读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金融。
(责任编辑:陈岑)规模效率点难以确定。
Beston等(1981)的研究表明,银行最低或最优的成本效率在存款规模5000万美元至1000亿美元之间。
在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研究中,Hunter和Timme(1986)发现,单一银行制的银行控股公司,其规模效率的上限为42亿美元,而对于多银行制的银行控股公司,其规模效率的上限则可以提高到125亿美元。
erBer,Hanweck和Humphrey(1987)在对全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研究中指出,在总资产超过l亿美元的银行中,往往存在规模无效率或规模效率不明显的现象。
Lawrence(1989)发现,总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具有规模效率。
Nourlas,Ray和Miller(1990)对总资产大于1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进行研究后发现,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银行效率逐渐下降,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的银行出现了规模无效率;而Hunter Timme和Yang(1990)将这一上限重新界定为250亿美元;Shaffer和David(1991)则认为应该是370亿美元。
Timme (1991)的研究认为,最低成本点通常出现在银行规模达到20至100亿美元之间。
McAllister和McManus(1993)则认为,资产在5亿美元至100亿美元之间实现规模效率。
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率,总资产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无效率。
规模效率点虽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从众多文献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业适度规模的上限值在提高。
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银行不仅更容易具有资金成本上的规模效率,也更容易具有管理上的规模效率。
但是,规模效率的实现必须以管理上的效率为前提,如果规模扩大却导致管理无效率,规模效率也无从体现。
参考文献[1] GEORGE,BENSTON.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2(2).[2] BUDNEVICH,FRANKENANDPAREDES.The Performance of D~novo Commercial Banks .A Profit Efficiency Approach[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4).[3] 杜莉,王锋,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及其状态比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4] 赵旭.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6).作者简介:杜峰(1974-),男,汉族,陕西咸阳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