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战国策》是一部()。
A.笔记体史书
B.国别体史书
C.编年体史书
D.纪传体史书
【答案】B
【解析】《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竭力倡导的治国方略是()。
A.小国寡民
B.民贵君轻
C.无为而治
D.王道仁政
【答案】D
【解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表达了作者“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观点。
3.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
A.王实甫
B.董解元
C.马致远
D.关汉卿
【答案】A
【解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文章主要讲述了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生张生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观点。
4.《李将军列传》中所选取的四个典型战例是()。
A.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军、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
B.上谷与匈奴会战、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军
C.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
D.上谷与匈奴会战、雁门出击战、上郡遭遇战、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
【答案】C
【解析】《李将军列传》,传记名篇,西汉司马迁作,载于《史记》。
文章记述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生平事迹,主要选取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四个典型战例,突出了李广的英勇善战、智勇双全,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5.王维《山居秋瞑》中的颔联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D
【解析】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对句)。
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6.下列对冰心《往事》(一之十四)的分析错误的是()。
A.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B.将大海想象为“海的女神”用了比喻手法
C.作者赞美大海的目的是希望我们都做一个“海化”的青年
D.语言清丽,意蕴隽永
【答案】B
【解析】冰心《往事》(一之十四),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借托对海的女神的描写,展示出作者心目中所崇尚的那种丰厚博大的胸怀和美德,表达了作者希望我们都做一个“海化的青年”。
将大海想象为“海的女神”,用了象征的手法,刻画出的海的女神的特殊性格,她的喜、怒、愁、笑,乃至绰约的风姿,均表现得淋漓尽至,语言清丽,意蕴隽永。
7.《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发誓今生不再与母亲姜氏相见的直接原因是()。
A.姜氏偏爱小儿子共叔段
B.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封地
C.姜氏唆使共叔段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
D.姜氏与共叔段图谋里应外合用武力夺取君位
【答案】D
【解析】《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春秋时期发生在郑国的一次权力之争。
文章主要讲述了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厌恶庄公,偏爱小儿子共叔段,于是帮助共叔段谋取王位;共叔段暗中积蓄力量,阴谋发动叛乱,姜氏与共叔段图谋里应外合,夺取君位;郑庄公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打败共叔段,共叔段逃离郑国;庄公怨其母偏心,发誓今生不再与母亲姜氏相见,将母亲迁于城颍;后来自己感到后悔,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重归于好。
因此庄公发誓今生不再与母亲姜氏相见的的直接原因是姜氏与共叔段图谋,里应外合用武力夺取君位。
8.下列各句中,兼用了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的是()。
A.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B.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C.文章是固体,言语是液体,思想是气体。
我提倡多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思想。
D.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
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
【答案】C
【解析】排比是指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手法;比喻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项,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C项,分别将文章、语言、和思想比作固体、液体和气体,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文章是固体,言语是液体,思想是气体”属于三个意义相关、结构相同、语气相同的句子,采用了排比的手法。
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9.下列诗歌中,交替使用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手法的是()。
A.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B.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白居易《杜陵叟》
【答案】D
【解析】《杜陵叟》这篇文章通过“杜陵叟”这个典型,概括所有农民的共同遭遇,即“农夫之困”。
由于诗人对“农夫之困”感同身受,所以当写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反抗精神。
10.下列对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评论错误的是()。
A.诗中的“康桥”就是英国的剑桥
B.本诗抒发了诗人故地重游的复杂感情
C.全诗气势雄壮,酣畅淋漓
D.语句清晰,音韵和谐
【答案】C
【解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语句清晰,音韵和谐,形式精巧圆熟,此诗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抒发了诗人故地重游的复杂感情。
11.下列对《张中丞传后叙》一文表述错误的是()。
A.韩愈写作本文是为了补足李翰《张巡传》的缺漏
B.文章前半部分以议论为主,驳斥了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
C.文章后半部分补叙了张巡、许远、雷万春保卫睢阳的轶事
D.全文叙事议论并重,议论饱含激情,叙事生动传神
【答案】C
【解析】《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文章前半部分以议论为主,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后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将南霁云和张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衬,张巡忠义严肃,南霁云临危不惧、慷慨爽朗,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并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