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中国成不了世界科学中心

为什么中国成不了世界科学中心

中国成得了世界科技中心吗?
“世界科技中心”就像是人类进步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源泉地。

每个渴望并期望屹立世界之巅的国家,都急切的希望它能转移到自己的国度,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中国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中国缺少对这一名称及其含义的深究与探知。

众所周知,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条件是教育;经济政治;学术传统、哲学思想;科技研究规模,都需要优胜于其它国家的地方。

就教育而言,中国像是在不断寻求探索未知阶段的年轻人,而英、美这些教育相对成熟的国家早已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

教育的普及度,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的认知度,都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就像今年人大会议上出现的名词“被就业”一样,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学生群体的教育形式,就是“被教育”。

而教育最终的意识形态就该是,学生主动去寻求教育。

至于经济政治,并不要太多的“引经据典”。

很显然,中国在经济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须臾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就是“上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不得不说美国,因为经济的霸主地位,决定了军事,军资储备,军队战斗力也是世界第一,而军事又是政治的“命脉”。

拳头决定权利,所以经济我们本身不足,而因为经济决定的政治,必然使中国落于人后。

中国的当下,相比于古代以及近现代,在学术,哲学领域明显匮乏,没有再出现过孔子一样学术的大家,没有对道家研究再透的学者,更没有能改变世界宏观思想的哲学家,中国整个社会都在保守的研究“前人”的学术,研究“古人”的哲学观念,缺少创新,至少目前的诺贝尔文学奖空白,说明了很多问题。

科研领域,我们也是相对匮乏的,从最本跟的科研人员来讲。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在全世界搜寻、吸引、利用人才的力度,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7万科技专业人才直接定居美国,16.8万科技人才通过H-1B临时签证前往美国工作,18.3万外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就读,世界科技移民的40%以上最终进入美国。

这一些数据,很显然的告诉我们在科研最本质的人员人才战略上我们很有很多要不断强化的地方。

其次,纵观之前所有成为过世界科技中心的国家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想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未来任重道远。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

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

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

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

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

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

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取得了《分析力学》、《概率论的解析理论》和《化学纲要》等一批重要科学著作,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9世纪初进入高峰。

但法国过分学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日益动摇了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19世纪的德国成为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

德国科学的兴起始于19世纪初,首先进行了大学改革,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

德国全新的科研教育体制,吸引了许多世界最优秀的科学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园,德国科学家不仅创立了细胞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和学说,还为世界贡献了爱因斯坦、玻尔、欧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

德国还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德国先进的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为德国科学家提供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使德国科学家在电磁学领域做出一连串惊人的发现。

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失,德国科学从此走向衰落。

通过以上四个国家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这一总结告诉我们,现在的世界环境相对较和平,归谬法来说,除非在近期世界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世界“大洗牌”,而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迅速崛起,发展经济、教育、改革国家体制,改变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世界价值观,一次旷世的革命,那么中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中心。

很显然,这种情况在近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所以中国成不了科技中心。

再次,如果中国想成为下一世界的科技中心,那么我们必须拿下现在的世界科技中心,美国。

20世纪的美国是第五个世界科学中心。

美国科学的兴起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而且特别重视科学人才的引进。

在优越的科研环境下,造就了发明家贝尔、爱迪生,二次大战后又吸引了爱因斯坦、费米、弗兰克、威格纳、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为美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世界各国优秀科学家的云集,使美国在整个20世纪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使近70%的诺贝尔奖被美国科学家领走,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科学界领袖的地位。

中国,在这些领域都很难超越,之于传承美国和其他四国体制,那更是难上加难,这五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而中国则是共产主义。

另外,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说过,近年来我们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

而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大量的“科技泡沫”。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很难撼动美国世界中心地位的这一现状。

由此,我们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在科技领域前途,任重而道远,甚至步履维艰。

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2011年4月1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