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重点知识
一、马铃薯栽培区划(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
◆本区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及西北
地区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气象特点是无霜期短,一般在110~170d,年平均温度在-4~10℃,大于5℃积温在2000~3500℃,年降水量为50~1000mm。
本地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因而栽培面积较大,占全国马铃薯总栽培面积的50%以上,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因所产块茎的种性好,成为我国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本地区种植马铃薯一般是一年只栽培一季,为春播秋收的夏作类型,每年的4~5月份播种,9~10月收获。
本区晚疫病、早
疫病、黑胫病发病比较严重。
适于本区的品种类型应以中晚熟为主,宜选休眠期长,耐贮性好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
本区拥有“中国马玲薯之乡”称号的有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黑龙江省讷河市、宁夏的西吉县、河北省围场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武川县,陕西省定边县。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时期
◆芽条生长期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马玲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
始,从芽萌生至出苗是芽条生长期,此期进行主茎的第一段生长。
◆幼苗期(团棵期)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形,,为幼苗期,从
出苗到早熟品种的第六叶或中晚熟品种的第八片叶展到第平,即完成了第一个叶序的生长,称团颗,是主茎的第二段生长。
◆块茎形成期(发棵期)从马铃薯的幼苗期到第十二片叶或第16片叶展平,早熟品种以第一花絮开花,并发生第一对顶
生侧枝,晚熟品种于第二花絮开花并从花絮下发生第二对侧枝,以及主茎上也发生部分侧枝为第三段生长结束的标志,为期30天左右,称为马铃薯的块茎形成期。
◆块茎增长期(结薯期)发棵期主茎生长完成并开始侧生茎叶生长后,从地上部茎叶与地下部块茎的干物质量达到
平衡时,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块茎增长期(结薯期)此期叶面积已经达到最大值,茎叶生长逐渐缓慢并停止,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尤其开花期的十多天膨大最快,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
◆淀粉积累期茎叶开始逐渐衰老,到块茎体积和重量继续增加,这段时间主要是块茎积累淀粉的时期。
◆成熟期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没有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时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
黄枯,块茎内淀粉积累充分时,即为成熟收获期。
三、马铃薯生物学特性
根马铃薯用块茎繁殖的植株无主根,只有须根,须根分布在土壤耕作层内,入土较浅。
马铃薯用种子直播的实生苗根系入士较深。
茎马铃薯的茎可以分为地上茎、匍匐茎和块茎三种。
地上茎高20厘米~70厘米,茎呈三角形或多角形,有直状或波状茎翼,是识别不同品种的依据。
匍匐茎又称地下茎,呈水平方向伸展,分布在耕作层内,长2厘米~30厘米不等,栽培上宜选匍匐茎短的品种,以利马铃薯收获及与其他作物间套。
块茎是马铃薯的产品器官,由匍匐茎尖端积累养分膨大而成。
块茎上有芽眼,愈近顶端,芽眼愈密。
块茎的皮色有白、黄、粉红及红色。
肉色有黄、白两种。
国际市场上以黄皮、黄肉受欢迎。
叶叶为奇数羽状单叶。
花马铃薯用块茎无性繁殖,在江淮流域许多品种都不开花。
为节约养分促使块茎肥大,开花的品种也应及时将花摘去。
马铃薯为天然自花授粉植物,聚伞花序,花冠漏斗状,花瓣有白、浅红、紫红及蓝紫色,无蜜腺。
果实果实为浆果,种子呈芝麻状,千粒重0.4克~0.6克,每果含种子80~300粒。
四、马铃薯需肥规律
◆马铃薯的产量形成是通过吸收矿物质、水分和同化二氧化碳的营养过程,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而实现的,
在栽培过程中,只有保证植株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才能获得块茎的高产和优质。
◆马铃薯正常生长需要十多种营养元素,即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钠等。
除碳氢氧是通过叶片光合作用,从
大气和水中得来以外,其他营养元素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其中土壤吸收途径需要量最多的是氮磷钾(称大量元素),其次是少量钙、镁、硫(中量元素)和少量的铁、硼、锌锰铜钼纳(微量元素)等。
矿质元素在组成马铃薯产量的干物质中只占5%左右,干物质绝大部分是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构成。
但矿物质通过提高光合生产率,参与并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转运、分配等生理生化过程,因而对产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元素,都会引起植株生长发育失调,最终导致减产和降低品质。
◆对于马铃薯这个作物来说,在肥料三要素中,以钾的需求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在使用钾肥时宜用硫酸钾,不宜
用氯化钾),马铃薯每生产500kg块茎,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2.5~3kg、磷0.5~1.5kg、钾6~6.5kg。
(对氮、磷、钾的比例以4:8:12为好)。
在氮磷钾营养三要素中,氮肥对马铃薯的生长有重要的作用。
氮是作物体内许多有机化合物的组成部分,如蛋白质、叶绿素、生物碱和一些内源激素等都含有氮。
氮肥营养充足时,能促使马铃薯茎叶的生长,枝叶繁茂,叶色浓绿,同化面积大,延长叶片功能期,光合作用旺盛,净光合生产率提高,利于养分的积累,施用氮肥过量时,会引起植株的徒长,茎叶相互遮荫,叶片光合效率降低,植株底部叶片不见光而变黄脱落,延迟结薯降低产量。
五、环境影响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马铃薯喜温怕寒不耐热。
已经渡过休眠期的块茎在4℃~5℃时发根,5℃~7℃时发芽,幼芽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8℃,
茎叶生长以21℃为宜。
薯块形成以15℃~18℃为宜,超过25℃薯块生长缓慢,超过30℃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茎叶及薯块长期处于-1℃~2℃时植株就会冻死,薯块芽眼就会死亡。
◆马铃薯发芽期间因薯块中贮有水分,较其他蔬菜耐旱
◆马铃薯生育期间种植过密,光照不足会使茎叶徒长,植株抗病力削弱。
马铃薯是喜光植物,但露出土面的薯块,如长期受
到日光照射,会使薯皮颜色变绿,龙葵素含量增多。
龙葵素具涩味,多吃会引起人畜中毒,甚至死亡。
◆马铃薯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在粘重土壤中生长,薯形不规则,芽眼突出,产量及淀粉含量低。
马铃薯在PH5~
6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