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手册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省农垦总局重大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一、概述马铃薯在我国的不同地方,人们对它有不同的叫法。
它的俗名有土豆、地豆、山药、洋山药、山药蛋、地蛋、土卵、洋芋、洋山芋、土芋、番芋、番人芋、香芋、洋番薯、荷兰薯、爪哇薯和番仔薯等,还有叫它鬼慈姑或番鬼慈姑的。
但是,称它土豆、洋芋和山药蛋的最普遍。
从它的不同地方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在我国的种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
马铃薯在植物分类中为茄科茄属,是一种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
因为生产上用它的块茎(通常称薯块)进行无性繁殖,因此又可视为多年生植物。
马铃薯的老家,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山区。
它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可以说是原产地的一种古老的农作物。
距今虽然仅有400余年,但由于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抗灾,早熟,高产,易于种植,更重要的是它既能做粮又能做菜,营养价值高,因而成了我国人民喜食的农作物。
因此,马铃薯在我国虽然是个年轻的农作物,但它发展很快,已经扎根于全国东西南北各地。
就全世界讲,马铃薯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居第四位,总产量和种植面积仅少于小麦、水稻、玉米。
二、植物学特性1.根马铃薯可以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时,根的形态不相同。
用块茎种植,当马铃薯块茎1萌芽后而芽长了3~4厘米时,从芽的基部发生出根来,称初生根,初生根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马铃薯初期的生长有80%的营养由它供应。
初生根先向前生长,当长至30厘米时,再向下生长。
以后随着芽的伸长,围绕着匍匐茎发生了3~5条根,长20厘米左右,称匍匐根。
大部分品种的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下40厘米,一般不超过70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m以上。
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
2.茎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茎一般呈绿色或紫色,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花下有两个侧枝,形成双叉式分枝。
马铃薯每个叶腋中都能发生侧芽,形成枝条。
地下茎包括主茎的地下部分、匍匐茎和块茎。
主茎地下部分可明显见到8个节,少数品种具6个节,节上着生退化鳞片叶,叶腋生出匍匐茎,顶端有12~16个节间短缩膨大形成块茎。
与匍匐茎相连的一端叫薯尾或脐部,另一端叫薯顶。
块茎是变态的茎,具有茎的各种特性,表面分布很多芽眼,每个芽眼有一个主芽和两个副芽。
副芽一般处于休眠状态,只有主芽受伤害后才萌发。
薯顶着生的芽眼多而密,发芽势强,这种现象叫顶端优势。
生产上可以利用整薯播种,以及在切块时可以采用从薯顶到薯尾的纵切法,以取得顶端优势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3.叶马铃薯的叶子在幼苗期基本上都是单叶、心脏形或倒心脏形,全缘,称为初生叶,到后期均为奇数羽状复叶。
顶端叶片单生,顶生小叶之下有4~5对侧生小叶。
复叶的大小,侧小叶的形状、色泽、毛茸的多少,以及小叶的排2列疏密,二次小叶的多少等因品种而异。
绝大部分品种的主茎由16个复叶组成,加上顶部两个侧枝的复叶,构成马铃薯的主要同化系统。
复叶叶柄基部与主茎相连处着生的裂片叶叫托叶,具小叶形或镰刀形或中间形,可作为识别品种的特征4.花马铃薯的花一般为5瓣,而且互相连结在一起,从而形成轮状花冠。
花内有5个雄蕊,1个雌蕊。
每个小花有花柄,花序着生枝顶,伞形、聚伞形花序。
花色有白、粉红、紫、蓝紫等颜色。
因为早熟品种第一花序开放,正是马铃薯地下块茎开始膨大的时期,所以利用这一点可以分析是否进入结薯期。
5.果实和种子马铃薯的果实为浆果,呈球形或椭圆形。
种子细小肾形。
马铃薯属自花授粉植物,在我国西南山区或高纬度地区,马铃薯生长期在150天以上的地方,可以利用种子繁殖种薯或直接用于生产。
三、生长发育周期马铃薯生长过程一般分为五个时期、三段生长的规律性变化。
1.休眠期由于马铃薯具有自然休眠的特性,当马铃薯块茎收获后,一般长时间内不发芽。
这种现象称为马铃薯生理性的自然休眠。
休眠期的长短关系到块茎的贮藏性、播后能否及时发芽。
3块茎的休眠期长短受贮藏温度影响比较大,温度0~4℃块茎休眠期大大延长,而在25℃左右的温度下,因品种不同休眠期从1个月到3个月不等。
2.发芽期(第一段生长)马铃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始,从芽萌生至出苗是发芽期,此期进行主茎第一段的生长。
这一阶段是马铃薯建立根系、发苗、结薯和第二段、第三段进一步生长的基础。
此段生长的中心是芽的伸长、发根和形成匍匐茎,营养和水分主要靠种薯,按茎叶和根的顺序供给。
解决好第一段的生长是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基础。
3.幼苗期(第二段生长)从出苗到早熟品种的第六叶或中晚熟品种的第八叶展平,即完成了第一个叶序的生长,叫团棵,是主茎的第二段生长,是马铃薯的幼苗期。
此期的生长中心仍为茎叶和根,但生长量不大。
这个阶段叶片生长非常地快,一般2天发生一片叶。
出苗7~10天后开始生长匍匐茎,团棵前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
幼苗期15~18天,但此期对最终产量影响较大,开始进入“块茎”过程,因此,在栽培上这个阶段应以促根、壮棵为中心,保证根系、茎叶和块茎的协调分化与生长。
4.发棵期(第三段生长)从马铃薯的幼苗期(即6~8片叶)到第12或第16叶展平,早熟品种以第一花序开花,晚熟品种第二花序开花为第三段生长结束的标志,为期30天左右,称为马铃薯的发棵期。
在这期间,马铃薯的主茎快速增长,根系继续扩大,块茎膨大到鸽蛋大小,生长中心已由根、茎、叶等生4长转向马铃薯的块茎生长。
5.结薯期(块茎的形成)第三段生长完成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结薯期。
这个阶段叶片开始转黄枯落,地上部分的养分向块茎输送,块茎迅速膨大,尤其开花期的十多天膨大最快,50%左右的产量在这段形成。
结薯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病害和品种的熟期性影响,一般30~50天。
四、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马铃薯同其他作物一样,在生长和发育的每个时期,对环境条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
这些条件能否得到满足,决定着它的植株生长是否旺盛和协调,能否获得较高的产量。
马铃薯的生长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和营养等方面。
1.温度马铃薯生长发育需要较冷凉的气候条件,块茎播种后。
地下10厘米土层的温度达7~8℃时幼芽即可生长,10~12℃时幼芽可茁壮成长并很快出土,特别是早熟品种,如果播种早,马铃薯出苗后常遇晚霜,气温降至0℃时,则幼苗受冷害,严重会导致死亡。
植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22℃,温度达到32~34℃时,茎叶生长缓慢。
超过40℃完全停止生长。
马铃薯开花期的最适宜的温度为15~17℃,低于5℃或高于38℃则不开花。
块茎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17~19℃,温度低于2℃或高于29℃时停止生长。
2.光照马铃薯是喜光作物,其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5和每天的日照时数反应强烈。
马铃薯一生中对光的要求是不同的,在马铃薯第一阶段生长(即发芽期)要求黑暗,光线抑制芽伸长,促进加粗、组织硬化和产生色素。
幼苗期和发棵期长日照有利于茎叶生长和匍匐茎发生。
结薯期适宜短光照,成薯速度快。
强光不仅影响马铃薯植株的生长量,而且影响同化产物的分配和植株的发育。
强光下叶面积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植株和块茎的干物重明显增加。
短日照有利于结薯不利于长秧。
此外,短日照可以抵消高温的不利影响。
高温一般促进茎伸长而不利于叶和块茎的发育。
但在短日照下,可使茎矮壮、叶肥大、块茎形成较早。
因此,高温短日下块茎产量往往比高温长日照要高;光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最有利情况是,幼苗期短日照、强光和适当高温,有利于促根、培育壮苗和提早结薯;发棵期,长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当高温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同化系统;结薯期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促使块茎高产。
3.水分马铃薯生长过程中要供给充足水分才能获高产。
发芽期所需水分很少,但发芽期需要土壤中含有适当的水分,这样有利于马铃薯刚生出根生长所需的水分,否则根部伸长、芽生长也会受到抑制,不宜出土。
所以在播种前,要求土壤土层上部疏松,而下部保持土层湿润。
幼苗期要求适当的土壤湿度,前半期保持适度干旱,然后保持湿润,原则是不旱不浇。
发棵期前期要保持水分充足,占饱和持水量的80%。
6结薯后期要控制土壤水分不要过多,浇地要注意排水,或实行高垄栽培,以免后期因土壤水分过多造成闷薯烂薯。
4.土壤马铃薯适应性非常强,一般土壤都能生长。
最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土壤是沙质壤土,有足够的空气,对块茎和根系生长有利。
但由于这类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种植时最好采取平作培土,适当深播,不宜浅播垄栽。
砂质土生长的马铃薯块茎整洁、表皮光滑、薯形正常、淀粉含量高、便于收获。
如果在粘重的土壤种植马铃薯,最好利用高垄栽培,有利于排水、透气。
由于此类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强,只要排水通畅,马铃薯产量往往很高。
马铃薯喜pH 5.6~6微酸性土壤,但在pH 4.8~7.8范围内均能生长。
发芽期需土壤疏松透气,土面板结则影响根系发育,推迟出苗时间。
第二、第三段生长过程中,要求土壤见干见湿,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状态,有利于根系扩展和发棵。
如果土壤板结,会引起植株矮化、叶片卷皱和分枝势弱等长相。
对于偏碱性土壤,种植马铃薯要选择抗病品种并施用酸性肥料。
因为在偏碱性土壤中,马铃薯易感染疮痂病。
5.营养(肥料)马铃薯一生中,需要大量的肥料。
在氮、磷、钾三要素中马铃薯需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适量施氮对提高块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很大作用,但氮肥过多,特别是生长后期追施氮肥,易引起植株徒长,延迟结薯而影响产量。
枝叶徒长造成枝叶柔嫩,易感染病害。
氮肥施用量宁可基肥、种肥少施,苗期追氮,切忌基肥、种肥氮素过多。
磷肥不足时,导致马铃薯植株生长缓7慢、茎秆矮小、叶面积小光合作用差,影响马铃薯产量。
缺磷时,块茎内薯肉出现褐色锈斑,缺磷越严重,锈斑相应扩大,蒸煮时,锈斑处不烂发脆,影响商品品质。
钾肥充足植株健壮,茎秆坚实,叶片增厚,抗病力强。
植株缺钾表现为生长缓慢、节间变短、叶片变小,叶片后期出现古铜色病斑,叶缘向下弯曲,叶面缩小,叶脉下陷,叶尖及叶缘由绿色变为暗绿,继而变黄,最后呈古铜色。
颜色的变化由叶尖的边缘逐渐扩展到全叶,有时叶面出现紫纹,植株基部的叶片同时枯死,而新叶则呈正常状态。
植株易受寄主病菌的侵害。
块茎变小,品质变劣,块茎内部呈灰色状。
马铃薯生长除需上述三大要素外,还需要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元素虽然被吸收的数量极小,可是它们的作用很大,微量元素不足,也会引发一些病状,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所需的中量元素主要有钙、镁、硫,所需的微量元素有锌,铜、钼、铁、锰、硼等。
五、品种介绍1.早熟品种(1)东农303 东北农业大学育成品种。
株型直立,株高45厘米,茎绿色,复叶较大,叶色浅绿,生长势强。
花冠白色。
块茎长圆形,皮肉黄色,表皮光滑,芽眼浅;结薯集中,块茎中等大小而整齐,一般每667m2 1500~2000公斤,高产可达3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