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各科教学法

幼儿园各科教学法

幼儿园各科教学法语言(故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注意语气要夸张,内容要有吸引性,引导幼儿的兴趣。

导入语要与故事有一定的联系性。

可以借用教具作为引入的基础。

二、学习新课1、初步欣赏故事老师用完整的语句讲述故事一次,尽量不要使用教具。

讲故事时速度要稍慢,吐字要清晰,语气、语调、表情、动作要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2、理解故事(1)出示图片或其它的教具,要按顺序一幅一幅地出示,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时语言要简洁,清晰,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也可以加上动作,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内容。

在理解故事中学习新的词组或句子。

如:故事的名称叫做什么?故事里面有谁?在干什么?三、巩固新课再次欣赏故事,可以听录音或再由教师讲述故事,老师也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进行简单的表演。

四、小结。

根据教学目标中在达到的教育目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可以让幼儿参与讨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怎么做?五、游戏延伸。

老师可根据故事的内容创编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更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内容。

语言(故事)第二课时教学环节:一、出示教具,引起回忆。

如《三只蝴蝶》这课中,老师可以出示三只蝴蝶,引导幼儿说说这三只蝴蝶分别是什么颜色?叫什么名字?上节课学习过一篇什么故事?二、巩固理解1、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根据图中的内容讲述故事。

也可以一个或多个幼儿讲述,然后老师再完整地讲述。

根据幼儿的年龄的特点,对幼儿的口语表达有不同的要求。

在讲述中要注意巩固学习新词组或句子。

2、引导幼儿完整地讲述故事。

(一般在中、大班进行,中班的幼儿只要讲述主要的意思就可以了,大班的要求再高一点)三、表演故事让幼儿根据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要求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对话或表情动作。

尽量让全班幼儿都有机会参与。

如《三只蝴蝶》中,可以让三个机灵一点的幼儿扮演三只蝴蝶,其他幼儿分成三种,分别扮演三种颜色的花,一齐学习对话。

老师要注意幼儿的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及时加以提示。

四、小结五、游戏语言(仿编故事)中班例:仿编故事:下雨的时候小白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它看看花,采采蘑菇,玩得真高兴。

忽然,刮起风,下起雨来了。

小白兔急忙摘了一片大叶子,顶在头上,当作伞,这下可淋不到雨了。

它走呀走,看到前面走来一只小鸡,给雨淋得“叽叽叽”直叫。

小白兔连忙叫:“小鸡,小鸡,快到叶子底下来吧!”小鸡说:“谢谢你,小白兔。

”说着,就走到叶子底下。

小白兔和小鸡一起顶着大叶子往前走,又看到一只小猫给雨淋得“喵喵喵”地直叫。

小白兔和小鸡一起叫:“小猫,小猫,快到叶子底下来吧!”小猫说:“谢谢你们!”说着,就走到叶子底下。

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小白兔、小鸡和小猫三个好朋友在一起做游戏,玩着真高兴。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跟讲述故事中的第一课时是一样的。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对故事的理解二、学习仿编故事1、引导幼儿把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更改。

注意:教师可以引导小朋友随自己的想像去发挥,幼儿想出什么样的动物都可以。

但老师可以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引导幼儿去想像。

如:谁在草地上玩?(小狗、小象、小猪………..)小狗在路上先看到谁?后又看到谁?小猪在路上先看到谁?后又看到谁?2、由老师指定几个角色,幼儿按要求用比较完整的语句进行讲述。

如果是大班的幼儿,可以不用指定角色,由幼儿自由发挥。

要把角色图片贴在黑板上。

(可以重复几次,每次出示的角色都不同。

)如:谁在草地上玩?下雨了,它拿什么当伞?在路上见到谁?它怎么做?其它小动物又是怎么做的?(重复学习词组或句子)3、老师可以再用不同的角色,用完整的语句讲述一次故事。

4、可以选择一个故事进行表演。

5、小结6、延伸:让幼儿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语言(续编故事)大班例:续编故事:猫医生过河前几天,接连下了几天雨,天气一会儿热,一会儿冷,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生病了。

猫医生急忙背起药箱,准备去给小动物看病。

走到小河边一看,它愣住了:河水涨高了,把小桥也冲垮了,怎么过河去呢?猫医生急得大声叫起来:“喵喵喵,谁来帮我过河?谁来帮我过河?”正在散步的大象听到了,急忙赶来,说:“猫医生,别着急,我来帮你过河。

”正在洗澡的水牛听到了,急忙赶来说:“猫医生,别着急,我来帮你过河。

”正在抬水的小兔姐妹听到了,抬着水桶,急忙赶来,说:“猫医生,别着急,我们来帮你过河。

”正在游泳的两只大白鹅听到了,也急忙赶来说:“猫医生,别着急,我们来帮你过河。

”大家都争着猫医生过河。

猫医生说:“谢谢你们,谁帮我过河都行”。

小朋友,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帮助猫医生过河的吗?提示:1、教幼儿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续编成完整的故事。

要求幼儿按照各种动物的特点,编出合理的情节,注意语句连贯、完整,用词恰当。

2、当幼儿想出各种帮助猫医生过河的办法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哪种办法最安全。

最后,让幼儿完整地讲述一遍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要根据故事中的情节有意识地进行导入)小朋友,你生病的时候,妈妈带你去什么地方看病的?怎么去的?森林里的小动物病了,猫医生要去给它们看病,又不知道怎么去,小朋友能帮帮它吗?二、理解故事的前半部分1、教师有表情地完整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2、出示图片,理解故事前半部分。

学习句子:别着急,我来帮你过河。

三、学习续编1、引导幼儿说说四个动物怎么样帮猫医生过河?(凡是幼儿想出的方法,教师不能加以否定。

)2、引导幼儿讨论用哪种方法最安全。

教师小结幼儿的讨论结果。

3、根据幼儿选择的方法,引导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完整地讲述故事。

4、教育幼儿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四、延伸引导幼儿再想想,除了这四个动物的方法外,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帮小猫过河?语言(看图讲述). 语言(诗歌)中班语言(仿编诗歌)大班诗歌:伞公路旁的大杨树,是小喜鹊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我们都有一把伞..........活动过程:1、引入主题观察图片后启发提问森林的天气怎么样?下雨了爸爸妈妈来接你的时候会带上什么?可小动物们没带伞该怎么办?幼儿我们可以给他们送伞。

这是什么?(杨树的树叶、小喜鹊、荷叶、青蛙……)小动物可以躲在大树下面?谁能用树叶当伞?小喜鹊,因为小喜鹊很小,可以用树叶当伞……..教师把幼儿说的编成一首诗歌。

2、感受理解。

( 1)欣赏诗歌,教师完整地朗诵诗歌一次,速度要稍慢。

(2)理解内容。

为什么说大杨树是小喜鹊的伞呢?(3)理解重点。

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喜欢的幼儿可以跟念。

公路边的大杨树,是谁的伞?池塘里的大荷叶,是谁的伞?……………….3、仿编诗歌。

(1)讨论、思考。

公路边的大杨树,还可以当谁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还可以当谁的伞?…………(2)提供各种动物图片以及画有杨树、荷叶、蘑菇的图片,请幼儿贴上相关的动物,然后进行创编。

(3)请幼儿说说自己创编的诗歌,并对幼儿大胆想象合理编排给予鼓励。

小班:(计算)1、分类(按颜色)教学过程:1、出示各种教具,引导幼儿说出其颜色。

2、出示一个大教具(可以是小房子或其他),以游戏的方式把相对应的教具放到相对应的房子或其他教具中。

游戏:送它回家。

游戏重复几次。

第一次可以集体回答,老师操作;第二、三次可由个别幼儿操作。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辅以指导即可。

4、活动评价。

2、名称(按名称)教学过程:1、游戏“水果分类”。

(1)依次出示苹果、梨子、桃子等水果图片,请幼儿说出名称。

(2)让幼儿给水果分类。

出示贴有水果图片的篮子,请幼儿自先一种水果,并把水果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其它依次类推。

重复练习,巩固认识。

把水果换成动物。

2、游戏“玩具找家”。

(1)请幼儿围坐在玩具筐前,一一说出玩具的名称。

(2)幼儿分组轮流到玩具筐里拿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每个小组对其组员拿回的玩具进行分类,如动物类玩具可归一类,枪支、坦克类玩具另归一类。

3、归类教学过程:1、教师逐一出示所有的教具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其名称。

2、引导幼儿了解所出示教具的特性。

如:哪些是会飞的?哪些会游的?哪些可以吃的?………….3、归类。

把同一属性的教具放在一起。

(第一次可以由教师操作,第二、三次可以请个别幼儿操作)4、幼儿操作5、教师小结。

4、认识数字1教学过程:1、教师逐一出示黄瓜、茄子、冬瓜,启发幼儿说出其数量都是1,可用数字1表示,随即出示数字卡1,请幼儿说出1像什么,1还可以表示什么。

2、运用不同量词,所指的数量不同。

教师出示一料豆子,提问:这是什么?这是多少豆子?(一粒豆子)。

教师出示一把小勺子,提问:这是什么?(勺子)。

这是多少把勺子?接着教师用勺子舀豆子,边演示边问:这是多少豆子?(启发幼儿说出,一勺豆子)教师提问完毕后让幼儿知道一勺豆子比一粒豆子多,从而强调幼儿要注意使用量词。

3、让幼儿说出自己熟悉的可以用1表示的事物。

4、小结:通过不同量词的使用,1可以表示许多不同数量的事物,如:一只蚂蚁、一个苹果、一本书…………..小结:凡是物体数量是1的,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5、认识数字1。

出示数字1,让幼儿看看并说说,1像什么?小结:1像粉笔。

6、游戏巩固:(1)按指令做动作。

如:请拍一下手,请跺一下脚……..(2)按图贴数字。

如出示一个物体,请幼儿找出相对应的数字贴在旁边。

(3)看数取物。

如:看教师出示的数字,幼儿取相对应的物体。

5、认识数字3教学过程:1、复习认识1、2的数量及数字,导入新课。

2、老师再在认识2的基础上,再拿出一个相对应的教具(如萍果),让幼儿数数共有几个?3、再出现3个教具,让幼儿数数有几个?(重复出示不同的教具)4、小结:告诉幼儿,3个苹果、3个小朋友、3个小鸡等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

5、认读3。

出示数字3,教幼儿认读,启发幼儿说3像什么?小结:3像耳朵。

6、游戏巩固:同“认识1”的相同中班:(计算)1、认识4教学过程:1、复习3以内的形成。

出示一个物体,提问:这是什么?有几个?用什么数字来表示?现出示一个物体,提问:一共有几个?用什么数字来表示?一个物体再加上一个物体,共有几个物体?知道1添上1是2。

按此类推。

2、学习4的形成(1)2、排序3、学习倒数和顺数(5以内)大班:(计算)1、认识10以内的序数2、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3、按规律排序4、认识10以内的相邻数5、认识10内的顺数和倒数6、学习3的组成7、学习加法(3的加法)一、复习3的组成。

1、出示1和2合起来是3,2和1合起来是3的组成式子。

教读。

2、拍手歌:(1)、师:我拍1,你拍2,1和2合起来是几?幼:你拍1,我拍2,1和2合起来是3。

(2)、师:我拍1,你拍几,1和几合起来是3?幼:你拍1,我拍2,1和2合起来是3。

二、学习新课。

1、学习1+2=3。

(1)出示教具1个,问: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再出示教具2个,问:用什么数字来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用什么数字来表示?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为什么?(因为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