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全套课件213
云冈昙曜五窟,460-465
云冈第20窟露天大佛,13.5米
展子虔(6世纪下半叶)
•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展子虔(中品下), 历北齐、周、隋。在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僧 琮云:“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善台阁人马,山 川咫尺千里。”李云:“董、展同品,董有展之车 马,展亡董之台阁。”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 :“上古 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 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 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 也。”
《魏书 • 释老志》
• 京师沙门师贤,本罽宾国王种人……罢佛法时 (446),师贤假为医术还俗,而守道不改。于修 复日(452) ,即反(返)沙门……是年,诏有 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 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论者以为纯诚所感。兴 光元年(452)秋,敕有司于五缎大寺内,为太祖 已(以)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 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和平初(460),师贤 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昙曜白帝,于 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 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 一世。
•
•
•
传世画作 《列女仁智图》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画论 《论画》 《魏晋胜流画赞》 《画云台山记》 诗文著作
•
•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宋摹本,25.8×470.3cm,故宫博物院
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25×349cm,大英博物馆
顾恺之《女史箴图》第一段“冯婕妤挡熊”
顾恺之《女史箴图》第二段“割欢同辇”
•
•
战国帛画
帛是用于书写或绘画的 特殊丝绸,在造纸术发 明之前,帛是与简牍并 行的书写材料。帛在汉 代别名“缯”,晋代以 后通称“绢”。
人物龙凤图 绢本墨绘淡设色 31×22.5cm,战国 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人物御龙图 绢本墨绘淡设色 37.5×28cm,战国 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
帛书十二月神图 绢本墨绘淡设色 47×38.7cm,战国 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 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
张僧繇(活跃于503-562)
• 齐梁画家,吴中人,工匠出身,官至右将军、吴兴太 守。画路宽广,尤擅佛像。 姚最《续画品录》:“朝衣野服,近古不失。奇形异 貌,殊方夷夏,实参其妙。”张彦远称赞他“笔才一 二,而像已应焉”,创造出“疏体”,画风世称“张 家样”。唐代俗语:“道子画、惠之塑,传得僧繇神 笔路。”
•
秦俑:写实手法、真实比例、绘塑结合
顾恺之(约348-409)
• 谢赫《古画品录》:“顾恺之,五代晋时晋陵无锡人, 字长康,小字虎头。除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 声过其实。” (顾为“密体”代表,张僧繇为“疏体” 代表)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 势,莫不妙绝。……故人称恺之“三绝”:画绝、才绝、 痴绝。……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 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顾恺之轶闻颇多,关于他的记载是其身后完成的,最初 出现在5世纪中期的《世说新语》中,后被纳入《晋书》。 《晋书》品评:“恺之体中,痴黠各半”。
•
《游春图》,绢本设色,43×80.5cm,北京故宫博物院
•
《历代名画记》卷八引僧 琮:“山川咫尺千里。”
•
《宣和画谱》卷一《道释 一》 :“写江山远近之 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 趣。”
李思训(651-716)、李昭道(675-741)
•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 李思训,宗室也,即林甫之伯父。早以艺称 于当时,一家五人,并善丹青。世咸重之,书画 称一时之妙。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彭城公,开 元六年赠秦州都督。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 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 之幽。时人谓之“大李将军”其人也。…… 思训子昭道,林甫从弟也。变父之势,妙又 过之。官至太子中舍。创海图之妙。世上言山水 者,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昭道虽不至将军, 俗因其父呼之。
中国美术史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 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 《中国美术简史》 (新修订本),中国 青年出版社,2010年
•
Hale Waihona Puke 李福顺《中国美术史》 (第二版),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0年
良渚神人兽面图像
• 良渚玉器中最常见 的是神人兽面像, 该图像通常刻在玉 琮外壁转角处。只 有大墓才有具此图 像的器物,因此可 推断它是少数特权 阶层的专利。神人 兽面像被一些学者 认为具有“神徽” 或“族徽”性质。
主要贡献在于把外来的佛画题材和技法加以运用和改 造,在一乘寺以“天竺遗法”画“凹凸画”获得极佳 效果(许嵩《建康实录》卷一七)。
•
•
谢赫六法
谢赫(约活跃于500年左右),活动于南朝宋、齐、 梁时期,《画品》成书于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称 《古画品录》。 《画品》节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 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 罕能尽该,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 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 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 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 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马王堆1号墓T形帛画
一、帛画功能 孙作云:引魂升天 刘晓路:招魂复魄 陈锽:上墓主升天,下招魂复魂 二、模拟天地 三、二龙穿璧
纵205 cm、上横92 cm、下横47.7 cm
《太一避兵图》
马王堆3号墓西壁《车马仪仗图》
《导引图》
小 结
• • 秦陵:事死如事生、陵园若都邑 俑坑:场景恢宏、气势磅礴
饕餮纹
兽面纹(饕餮纹)
• • 旧称“饕餮纹”,首见于北宋《宣和博古图》。 “饕餮”一词,最早见于《左传 • 文公十八年》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注曰:“贪财 为饕,贪食为餮。”《说文》:“饕,贪也。”另 《吕氏春秋 • 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 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兽面纹最早出现在良渚玉器上,商周时期在青铜器 上广泛使用,西周晚期迅速衰落,春秋早期消失。 兽面纹变化很多,通常只有面部,以鼻为中心左右 对称,双目圆突,形象威严,此外角型形态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