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千课万人
( 1 )0 1
(2)2.1 (3) 2 15
2
2.3 4 15
3
2.5 6 15
4
a
m
6
2.9 10 15
7
3.1 12 15
m=
a= b=
b
第三环节经历求运算中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 表示钱数 的过程,明确字母可以与数一起运 算 求下面的字母表示的数。想一想,可以通过 怎样一个算式计算,求出这些字母表示的数?
◆想一想a与a+30比较,谁大?大多少?谁 小?小多少?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 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 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 概括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符号化思想。
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设计
第五个环节:经历根据“数量关系的表征句“ 假设字母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过程,初步学会 假设字母表示关系 关系:小红爸爸的年龄比小红大30岁。
第一步:假设
第二步:表示
小红的年龄:
小红爸爸的年龄:
第一环节,经历比较扑克牌点数大小的过程,明确字母可以表示 数,
第二环节:经历求出数列中字母表示的数的过程,明确字母可以 表示确定的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等等 第三环节:经历求运算中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钱数过程, 明确字母可以与数一起运算 第四环节:经历数量变化的关系与一般的表征过程,明确含有字 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变化关系 第五个环节:经历根据“数量关系的表征句”,假设字母并用字 母表示式子的过程,初步学会假设字母表示关系
四、画长方体。平面图上的长方体和抽象图上 的长方体。
这画一画的活动目的是讲立体图形在平面上是怎 样呈现的,体现了这个知识如果不讲学生,学生 是解决不了的。
五、分解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部分知识学生总是不能准确的把握,容易 搞糊涂,分不清楚,所以老师重点讲,体现 了我们设计的课要讲易混,易错的,易漏点 的。
创新视角
力求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三不讲:已经学会的的不讲;自己能 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三讲:讲易混,易错的,易漏点的, 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 不了的。
定义、高 稳定性边的关系
三角形的特性 例1
例2
例3
三 角 形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内角和
例4 例5 例7
图形的拼组 例6
和老师一起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
经过学习过程中的 五个阶段
学生学习 基础
学习目标
是否能通过学习达到 学习过程中的特征是什么:经验、困难、想 法…… 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路线可以达到 学生的学习需求:生理、认知、情感
第一环节,经历比较扑克牌点数大小的 过程,明确字母可以表示数,
这一步他思考了许多种方法,在生活中那些是利 用“字母表示数”这种思想;汽车牌照,身份证 号等等,这些都不是这一思想,只有扑克牌中J Q K这三个字母有表示数的含义 ,而且是建立在 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所以他选择了引用使 用扑克牌,
第二环节:经历求出数列中字母表示的数的过 程,明确字母可以表示确定的自然数、小数、 和分数等等 根据规律,求出下面的字母分别表示的数
三、操作与想象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显性特征。
设计活动:给了16根小棒搭长方体或正方体。
小棒的长度
9cm 7cm 4cm
1号袋
8根 4根 4根
2号袋
10根 3根 3根
3号袋
12根 2根 2根
4号袋
14根 1根 1根
目的: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对长方体或正 方体的特显性特征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还要理解和使用。体现了我们要讲学生想不 到的,想不深的,想不透的。
一段体会:
斯苗儿老师,以前只见其文,未见其人,见了之后 被她的风采所折服,她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认识深刻 改变了我以前许多的对数学学习的一些想法,比如 对一节课的整合,上升到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的分类 (重组)与整合,对教’傻学生”改变成应该去教 有预习,有准备的学生,对于“要我学”改变成 “我要学”,一些在生活中的理论也可以运用到教 学中去,如:如果她(学生)还不需要这个知识的 时候,你就不要给他(学生)等到他遇到困难,需 要你时,你再去帮助他,那时他才会真正的需求, 多么精辟的理论,在生活中,在数学的学习方法中 都适用 。
这样几个问题思考:
1.学生已经有了哪些基础?
2.仅仅停留在梳理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就可以了吗? 3.在思维层面有哪些可以拓展的?
教学过程:
一、调查与阅读,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 棱和顶点。
二、通过数学书的阅读,你还知道了哪些关于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目的:这两个教学过程是为了了解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 体已经有了那些认识?对于学生知道的和学生能从课本 中自己就能学会的,这些就可以不讲,体现了已经学会 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自 主 、 合 作 、 探 究 共 生 共 长
认 态远 知 离 、 “ 情 灌 感 输 、 ” 体 验 , 融 回 为 归 一 原 体 生
亲 近 ﹁ 生 本 ﹂ , 共 建 大 课 堂
走 进 ﹁ 生 态 课 堂 ﹂
汇 报 人 : 蒋 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 业,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 不像一部有序运转的机器,而更 像是有机的生态系统。
。
“无疑,作为一个“农人”,我们首先需要对生命的尊重与
赏识,当我们对挺拔茁壮、清脆葱绿的小苗疼爱有加的时候,别 忘了那些有点羸弱的小苗,这样才能使每个生命都感觉到自己的 是重要的,是有尊严的。于是,我走进课堂,我尝试着。 用温暖的目光迎接孩子,用真情给孩子的生命涂上爱的底 色。用我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化孩子的心,用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学 生的智慧,用“蹲下身、走进去”的情怀去引领孩子去触摸数学 的精彩。课前,我研读教材,试图进行加工、整合与创新;课上, 我注意发现孩子的疑问、想法和创见;课后,我喜欢采摘几朵教 诲浪花,让文字散发着油彩的香味。也许,我的课堂并不精彩, 但在课堂上,与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 就是一个“农人”的幸福。
A+5=16 A= K-8=1 K= 5×Y=20 Y= X÷4=5 X=
算式
第四环节:经历数量变化的关系与一般的表征 过程,明确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变化关系
1、发现关系并概括的表达关系 小红的年龄 小红爸爸的年龄 1 1+30 2 2+30 3 3+30 …… a a+30 如果小红、比较4与a;4+30与a+30的不同 3、比较小红的年龄a岁与小红爸爸年龄a+30岁的大 小
几点思考:
1.学生队三角形的直观判别有困难吗?定义 中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两点相连,有必 要吗? 2.对高的要求如何把握?仅仅是认识,还需 要掌握基本的画法吗? 3.三角形的稳定性采用“拉拉”的实验能让 学生理解和信服吗?
4.一节课把这三个知识点放在一起有逻辑吗?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定点,以及 长、宽、高。正方体的面和棱;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关系
师:这个公式需要验证吗? 生:需要,(学生的回答的很响亮,也很 齐)
师;这个公式能通过证明我们能用吗?
生:能用
《用字母表示数》课堂提问
◆ 这两张牌谁大?为什么? ◆存钱罐里有C元钱,这是什么意思? ◆想一想通过怎样的算式计算? ◆ C与那些数进行了那些运算? ◆想一想,4与a有什么不同 ?
◆想一想,a+40与a+30有什么不同?
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太活,以教师为导, 课堂太死,我们就搞一个“半死不活”的 课堂 ----摘自《人民教育》
我们应当如何处理“情景设置”与“数学 化”的关系, --------郑毓信
数学的墙壁资源 黄爱华 (提高见面率) ----
课堂提问:
师:这个公式我们以后能用的放心吗?
生:不放心,学生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