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
11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现场。
“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属于第一次,我满怀期待来到了西子湖畔,走进了浙大的华家池的观摩现场。
虽然那几天的天气很冷,但我的精神却很振奋。
当水墨画般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铿锵有力的钟声中,当主持人满怀激情的演讲,我才真的意识到此刻的与众不同,才深深的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翻开《参会指南》,看到一排排专家、大师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刻竟是如此与我贴近。
往日只能在书本中见到的人,现在我竟能坐在下面听他们上课,听他们讲座,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四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匆忙了,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有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学导·课堂,而它首先提醒我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注意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
对于学导课堂新课标也这样补充到补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再到提倡的“学导”并举,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深入。
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舞台,因为它不是任何人表演与展示的地方,它应该是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
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快乐、思维、深度。
1、快乐。
我想对于徐长青的课,用快乐来形容无可厚非,之前的《重复》到这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退”中的数学》,老师上的很投入,学生玩的很投入,我们听的很投入。
整堂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
徐老师通过一堂课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策略形成的过程。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整个班的学生围绕在徐老师的周围,我想作为一个老师,当你受到学生这般热情的对待时,那种满足感这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吧。
但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来说,对他们的示范课作为学习课的话,是否可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做些思考和改进呢?当然有可能不准确。
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许洋老师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俞正强老师
的《度量天下》等等的课,刘老师幽默的语言配合有效的动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乘法分配律有了扎实的认识。
许洋老师通过建圆环粘圆环这个简单的游戏,带领着学生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虽然时间是傍晚的5点多,但学生仍学的兴致勃勃,我想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
而俞正强老师的课堂的开放性,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知识底蕴的深厚,而学生那有模有样的回答如“感情可以用时间来度量,用心去度量......”则赢得了我们一次有一次热烈的掌声。
2、思维。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刘德武老师的《怎样使得数最大》。
其实可以说这是一堂思维训练课更为的贴切。
柳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在他巧妙又细心的安排下,小学课本里很多的诸如“烙饼问题”、“打电话问题”等结合在了一起,提示最优化的两个基本方案:资源确定时要追求最好的目标;目标确定是要使用最少的资源。
在进行问题解决时,更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思维考好的过程借助图形式、简单算式形来解释,在老师直观演示之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题的关键,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深度。
其实应该说,这四天下来的五十节名优课,十多堂学术讲座,四十八位名师,各个有深度有内容,也是我最难感受的一点吧。
整个活动下来我才真真意识到知识方到用时才觉得自己学的少。
所以我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
如朱乐平老师的《分数中的“平均分”》一课,谈到分数,我们就想到平均分,可是朱老师的课师徒引领学生深入到分数中的“平均分”的内在。
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维度理解平均分”展开层层深入观察、辨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
这让我想到我听到的关于这堂课最好评价的一句话:惟有“深层”的关注,才有“深度”的精彩。
看来要想让学生学会静下来思考问题,教师首先要学会静下心来教学。
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意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力不从心。
自认为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当我到观摩现场时,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嫩到不行,很多时候,我真的只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精彩,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和我同行的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像你们这样的新老师,必须有个人给你引个路,在每堂课后听听他的点评,你才会更好的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和巧妙的安排。
那么就让我用粗浅的眼光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吧,我想也能感受到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