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异同点

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异同点

古典芭蕾舞经典赏析论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在看点上有何异同点班级:08科文音乐表演学号:*********姓名:***【摘要】芭蕾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艺术。

欧美芭蕾历史虽经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也形成了各个不同流派,但它们万变不离其中,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上,而中国芭蕾舞则与西方芭蕾有着微妙的差异它建立在中国舞,戏剧舞,民族民间舞基础之上,具有民族性。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

三种艺术形式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芭蕾舞剧具有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对于欧洲芭蕾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芭蕾舞蹈艺术发展几乎晚了3个世纪,虽然我国的芭蕾艺术起步较晚,但却呈现出超速向前发展的趋势。

外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仙女》、《吉赛尔》、《葛姵莉亚》等等。

中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牡丹亭》、《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关键词】芭蕾艺术、民族风格、西方芭蕾、中国芭蕾、舞蹈技巧【正文】“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芭蕾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芭蕾舞逐渐从宫廷娱乐性舞蹈变成有情节的芭蕾舞步入剧场,演出了带有社会生活内容的舞剧。

宴会芭蕾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演出了《奥菲士》。

当时的表演形式与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看点在于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

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

宫廷芭蕾1581年,《皇后的喜剧芭蕾》上演。

当时没有舞台,观众坐在三面墙壁的两层楼廊里,表演则在大厅的地板上进行。

内容表现女妖西尔瑟如何征服了阿波罗。

它的看点在于其表演是戏剧、音乐、舞蹈、朗诵、杂技的混合体。

情节芭蕾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深刻地影响着法国芭蕾的发展。

它的革新思想表现在使芭蕾象戏剧一样,表现现实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社会内容和教育意义,这就是“情节芭蕾”产生的时代背景。

让·多贝瓦尔所创作的舞剧《无益谨慎》至今还在上演,成为当代各大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浪漫主义芭蕾浪漫主义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黄金时代”,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芭蕾特点概括如下:1、内容和题材的变化。

超凡脱俗的仙女、幽灵代替了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

反映一种对现实不满和失望的情绪,或以一种不切实际的追求代替对生活的愿望。

其中代表作有《仙女》和《吉赛尔》等等。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发展,脚尖舞技巧成为女舞蹈家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灯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装和舞鞋,产生一种诗意轻盈的风格。

俄罗斯芭蕾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对芭蕾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芭蕾舞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反映民间神话传说、仙女花神、精灵鬼怪等故事成了芭蕾创作的主要题材。

19世纪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在俄国和各国相继上演,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给舞剧音乐带来了丰富的形象内容、戏剧性的动力和交响性的发展。

20世纪初,俄国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坛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自己的保留剧目,表演风格和教学体系,也涌现了一批编导和表演人才。

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从1877年首演的第一版《天鹅湖》到现在,133年时光造就了这个不朽的传奇,再多褒奖都不能概括这出芭蕾舞剧的伟大。

《天鹅湖》是全世界芭蕾舞剧中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部。

由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带来的“最忠实于原创”的《天鹅湖》,今年的10月份已经在四川上演,也给我们这些热爱芭蕾艺术的学生带来了一场惊艳的视觉盛宴!!(一)“旋律之王”的最美注解《天鹅湖》音乐由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写成。

他采用交响乐写作手法,构建了一个宏大的音乐场景,许多乐曲成为传世经典。

在这部芭蕾舞曲中,有如泣如诉的管乐呜咽,表达奥杰塔公主纯洁的内心世界;也有华丽明朗的舞曲,表现齐格费里德王子的阳光和活力。

《天鹅湖》的音乐被评论家们称之为“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

柴可夫斯基的作曲被评价为“首次让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柴可夫斯基那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内在、充沛的感情,使《天鹅湖》音乐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强烈的感染力。

在《天鹅湖》中,全剧分四幕。

如在第二乐章中,四小天鹅在满地银辉的夜晚湖畔,手臂交叉,用足尖跳起的轻盈优雅的小天鹅舞的这段音乐就是举世闻名的、流传颇广的《小天鹅舞曲》。

这段音乐活泼、明快、朴实动人。

柴可夫斯基去世两年后,两位编导大师彼季帕和伊万诺夫重新编导了《天鹅湖》,由于他们充分理解和运用了柴可夫斯基杰出的音乐语言,演出大获成功,前苏联所有《天鹅湖》演出版本,毫无例外都来源于这个版本。

从此,《天鹅湖》就再没有离开过世界芭蕾舞台。

(二)一个纯美无比的童话《天鹅湖》故事取材于民间故事,即恶魔把美丽的少女变作天鹅,但爱情和正义的力量最终战胜邪恶。

最初《天鹅湖》拥有两个不同的结局,通常是混合上演:第一个版本里王子被幻象所惑,最后与奥杰塔公主双双逝去;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悲戚,却是个爱情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

作为古典主义芭蕾的代表,此次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版的《天鹅湖》将结局改编成男女主人公幸福结合的大团圆。

这将是一个纯美无比的童话。

(三)32个“挥鞭转”的震撼《天鹅湖》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鹅奥吉莉雅独舞变奏中,黑天鹅要一口气做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

这一绝技由意大利芭蕾演员皮瑞娜·莱格纳尼于1892年独创,在圣彼得堡版演出中出现。

舞者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力和完美的技巧,诠释白天鹅和黑天鹅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这一绝技至今保留在《天鹅湖》中,成为衡量芭蕾演员和舞团实力的试金石。

(四)贯穿有多种风格的舞蹈芭蕾舞剧中还常贯穿有多种风格的舞蹈,即各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特征的民间舞,统称“性格舞”。

如《天鹅湖》里的西班牙舞、玛祖卡舞(波兰民间舞)、恰尔达什舞(匈牙利民间舞),它使得舞剧更加色彩纷呈、壮观美丽。

芭蕾中的舞蹈格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

独舞犹如话剧中的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

群舞则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调剂色彩。

在许多古典芭蕾舞剧中,由女演员组成的舞队排出各种几何图形,表演优雅的轮舞、圆舞,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构图,往往是代表了一部舞剧的典型场景,如《天鹅湖》湖畔的“群鹅”。

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上世纪50、60年代记录了中国人民不平凡的一段经历。

那时的社会特征如今已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一部部经典好戏却始终能唤起人们对那段激情岁月的种种回想。

在中国芭蕾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芭蕾舞剧《白毛女》,2010年10月20日就在广东中山上演,让观众们再次重温昔日情怀。

芭蕾舞剧《白毛女》一直是上海芭蕾舞团的扛鼎之作,该剧曾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作品舞剧金奖,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上获过24枚奖牌。

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45年来共演出过1700余场,是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芭蕾舞剧。

■剧目:不朽的民族芭蕾传奇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艺术节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舞剧之一,也是我国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芭蕾舞剧,至今已演出达1600余场。

依据同名歌剧改编而成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以“除夕夜,农民杨白劳和喜儿父女准备过年,恶霸地主黄世仁上门逼债,打死了杨白劳,抢走了喜儿”为线索,讲述了平凡的喜儿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不平凡故事,揭示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社会命题。

这部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所赞誉的红色经典芭蕾舞剧,首演至今,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国外,该剧所到之处,总是伴随着观众的盈盈热泪与热烈掌声。

1994年,这部时代经典更被文化部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选”金像奖,成为中国芭蕾不朽的传奇。

■团体:为中国芭蕾实现奖牌零的突破这次在广东中山上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由中国五大芭蕾舞团之一的上海芭蕾舞团演绎。

其前身是上海芭蕾舞团,成立于1979年,除了首排“镇团之宝”舞剧《白毛女》外,也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芭蕾艺术家,并先后荣获第瓦尔纳国际芭蕾比赛、法国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等多项国际顶级芭蕾赛事大奖。

其中,“上海芭蕾舞团之花”汪齐凤1980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大阪国际芭蕾比赛中,为中国实现芭蕾奖牌零的突破,至今仍然是芭蕾界所津津乐道的佳话。

被法国媒体盛赞为“中国芭蕾公主”的范晓枫携手“黄金搭档”孙慎逸等世界芭蕾冠军,为观众展现第三代《白毛女》的风采。

看点1:浓郁的民族风格作为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芭蕾舞剧《白毛女》除了拥有经典隽永的故事情节及豪华演员班底外,在舞蹈和音乐上,芭蕾舞剧《白毛女》亦处处彰显出浓郁而别具风格的中国元素。

除了意象上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外,舞蹈方面,《白毛女》在西洋芭蕾舞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中国民间舞蹈,独创出“大红枣舞”、“秧歌舞”等特色舞蹈。

在音乐上,《白毛女》不但直接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还将戏曲音乐素材、唱腔、表演手法、技巧等用到音乐创作上,使整部舞剧更洋溢出丰厚的革命激情。

看点2:熟悉的音乐歌曲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北风吹”、“扎红头绳”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人心底难以抹去的记忆。

芭蕾舞剧《白毛女》则全面保留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并且采用的是朱逢博等人的原唱,满足了观众的怀旧情结。

该剧的音乐大量吸收了歌剧素材以及民间的音乐素材,与极具民族化风格的舞蹈相得益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看点3:强大的演员阵容这次演出的是上海芭蕾舞团第三代《白毛女》剧组,演员的年龄虽然不大,但大多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艺术造诣深厚。

其中“喜儿”的扮演者王亚南、段文斐、郭宏妤,“白毛女”的扮演者余晓伟、范晓枫,大春的扮演者孙慎逸、吴虎生等,更是多次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夺魁,由他们组成的《白毛女》剧组,无疑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

看点4:32个单腿转在《白毛女》第七场中,被解救出来的“白毛女”与大春相遇,跳了一段独舞来表达内心的悲喜交集,其中有一个极高难度的技巧——连续32个单腿转!连续32个单腿转这一绝技是国际芭蕾舞团首席芭蕾舞演员必备的“看家本领”,饰演白毛女的演员在连转32个单腿转时,一条腿的足尖始终如同铁钉一般钉在原来的位置!绝对让观众瞠目结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