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文学中意境摘要:“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
意境所展现的美感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我国现当代作家所重视的审美范畴。
关键词:意境;中国文学;一、意境的概念“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
关于意境,从字面上即可得出两个问题:是“意”与“境”还是“意”之“境”?前一种说法认为“意”是主观的情思,“境”是客观的景物,“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意”与“境”这两者是一种平列的结构。
后一种则认为它是偏正结构。
按《说文》的解释,“境”是指时间中止之处,后来引申为空间中止之处,如“边境”,再往后引申为精神达到的高度,这就是精神境界,再往后引申为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因此,意境从词义上说,就是意之境,意思是诗意情感疆界的无限的绵延、扩张的艺术效应。
如果从今天我们的理解倒推,意境应该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能动的形象化的反映,是诗人所选择的典型的生活画面,通过诗人富有感情色彩和透析能力的心灵,而折射出来的一幅动人的艺术画面。
就像一束阳光通过棱镜,生成绚丽的七彩,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认识它的本质,并能使人产生某种情思上的共鸣,引起许多美好的联想。
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二、意境的构成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因此,这不可能是诗人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简单相加,它还有在寓“意”于“境”“意”“境”交融的基础上潜生出来的一种“景外之景”“味外之旨”(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将“意境”理解为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指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指境界,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意”需要借物来表现;“境”需要由意所触发。
意境所展现的美感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意境的具体体现在古代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意”与“境”完美结合的佳作。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那富含诗意的诗歌在田园诗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他的田园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真切的表现了身居田园的生活情趣,而且还成功地创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如《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达到了“无我之境”。
作者在诗里创造出静谧安闲、物我交融的意境,充分表达了自己摆脱世俗环境干扰之后的恬淡心境。
再如《归园田居》(五首)中,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情景交融,达到了主客观的完美统一,意境高超、深远,给人以美得感受。
再看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先描绘了自己周围的实景,冬至夜里,孤灯相伴,诗人独坐在居所里思念着家乡亲人。
后两句转而渲染家人如何想念诗人、谈论诗人,此为设想之境。
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渲染出诗境的冷凄,更增添一份诗人的乡愁。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国的古典诗词,特别是中国的唐朝的诗句中都运用了大量的虚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中国的文学艺术之美推到了最高境界。
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句话里的“如在目前”是指意境创造里的“实”“,见于言外”是指意境创造里的“虚”。
“实”是指作品中的景物“,虚”是指由具体的景物诱发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感悟等,即把客观的景物描写与内在的主观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王维的山水诗有很高的韵味,“情致闲雅、清丽秀逸、声调和谐,既有诗情画意,又有音乐之美,还包孕着佛理禅趣”,艺术成就极高。
例如他的《辋川集》中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其实这首诗实景的范围并无陶渊明的一些诗广阔,而在意义构成上却突出了虚远。
“幽篁”“深林”已十分深邃幽静,诗人的弹琴长啸之声回响其间,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寂静幽深。
而明月相照,又给这幽深带来了无垠纯净广阔的夜空背景。
于是融合其中的超尘出世,孤静纯净的心境也就随之向无垠幽深的空间延伸,以写出的实景为中心视点,虚化出一个带上感情色彩的无垠境界,这种延伸性给人以回味无穷的韵味。
意境的新开拓,体现于延伸性的形成。
诗人在意境创造中追求以所能写出的具体物象和具体情感,来表现写不尽的景象和情思。
正如清人笪重光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唐诗的空白省缺,令人回味无穷。
唐代诗歌有的在叙述或描写过程中留下一段空白,犹如绘画中的“留白”,书法里的“非白”,音乐里的“休止”、“煞声”,电影的空镜头等一样,在无言中蕴藏着作者极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这种创造意境的方法,就是空白成境。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人前两句回忆当年在东都洛阳岐王、崔九宅中多次听到李龟年歌唱的情景,但经过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江南,阔别几十年的旧友再次重逢,杜甫诗中该写的应该很多,而诗人却没写个人的遭遇、历尽磨难的人生感受、以及畅叙别情,诗人只是用欣喜的笔触描绘了今天的相逢:“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而把过去分离的几十年尽付空白,留给我们去思索,以无言来表达难言的一切,回味无穷。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写瀑布在日照下秀丽的景色,略含阴柔之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充满神话色彩的激流飞瀑,更多阳刚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瀑布壮观之景赞美、喜爱的丰富情感。
阳刚是境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人追求阳刚之美,追求壮阔宏大的境界,其源已久。
唐诗中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广阔的空域,磅礴的气势,汪洋恣肆,渺不可及。
而阴柔是意境的又一基本形态,它与阳刚型相对,恰好构成意境的两翼。
唐诗意境中阳刚与阴柔二者兼有,和谐统一,共同展示了诗人情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文理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即意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写“真”。
真实,是一切文学作品艺术美的基础,当然也是诗歌意境美的基础。
在诗歌意境的情与景两个要素中,“情为主,景为客”(李渔《窥词管见》)。
景是为情而设的,其根本还在于情,因为抒情性是诗歌更为本质的特征。
虚情假意的诗歌必无意境可言,只有情真意切,方可创造出动人心弦的意境美来。
唐诗在扎根现实、抒写真情方面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具有自觉性和广泛性。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尘”。
“誓扫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接着后两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这里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王国维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确实许多流芳百世的词句都深含意境,这也是众多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如北宋著名词人苏轼,他那风格豪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雄奇壮伟的江山胜景和功耀史册的英雄人物相互辉映,写景与抒情交融,怀古与感今结合,达到了一种完美、深远的意境。
再如辛弃疾的词作,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词的意境。
主要表现在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的创造上。
例如,他写群山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形容雪景是“千里玉鸾飞”(《水调歌头》);描绘长桥是“千丈晴红”(《沁园春》)。
这些飞动变化的意象,渗透着词人激荡奔放的感情,形成了雄奇阔大的意境。
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使辛弃疾驰骋浪漫主义想象,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创造出瑰丽奇伟的意境。
如《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等。
富含意境的唐宋诗词对以后的作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曲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