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一、绪论从《诗经·陈风·月出》、《古诗十九首》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高悬的明月,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家都对月亮这一宇宙天体表示出特有的青睐,从而使月亮意象成了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种意象之一。
高悬于宇的明月,容纳着两千多年来无数中国文人的憧憬和幻想,希望和失落,困惑和烦恼,欢欣和感伤,沉静和觉悟……外国学者曾经用“高悬于中国文坛上空的月亮”这句话来表述中国文学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学四大传统主题:死亡、爱情、隐逸、怀乡,无论在哪一类中,涉月诗作皆举目可见,离乡游子、闺中思妇、边关戍士、风月男女、王侯将相、山野逸人……虽众生纷纭,却都有一种恋月情结充裕在心。
他们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悲忧等等情绪都诉之于月,月亮成了负载文人情思的“心灵多媒体”,并进而产生了游子月、思妇月、离别月等诸多诗歌意象。
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意象固然常常伴随着四大文学主题的反复而交替更迭,然而其背后却大多缭绕着一种共同的心绪,一种或淡或浓的孤独和悲哀,从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寂寥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戚,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亘古无期到“月有阴晴圆缺”的聚散无常,再到“明月夜、短松岗”的人生凄凉。
文人们的内心涌动着几丝遗憾和感伤。
二、月亮原始意象的形成月亮作为意象绝不是文人结构而成的简单意象,而是一种镌刻在民族记忆中规范着我们民族思维、情感的自觉的心理范型.原型中所蕴涵的意义,既不是后天文化所赋予的,也不是某个伟大作家的独特创造.它是漫长的史前期由民族同一经验的无数次重复积累而成.如果我们要回答月亮何以会成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并揭示这一意象中的深层意蕴,我们的目光就要注视到华夏民族心灵发展的内在历程,追溯到民族心理结构成型的神话思维时代,阐释月亮及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艺术。
(一)月亮形象最早出现在神话中,关于月亮的神话:1、《山海经》:“有女和月母之国……”2、女娲、伏羲交尾产月的传说……3、后羿之妻嫦娥奔月的传说……如果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对黄土高原血缘般的依存关系,进而形成故土难离的文化意识,那么嫦娥奔月的传说,则反映了华夏先民对月亮明而转暗,暗而复明,“死则又育"现象的思考。
(嫦娥奔月的传说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奔月的嫦娥从美女变为了蟾蜍甚至永远独居月宫,是多大的悲哀。
后世李商隐等许多诗人都在他们的诗作中表达了对嫦娥的痛惜。
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悲剧逐渐成为人性受压抑受束缚这一悲剧命运的象征,它逐渐涵括了包括男性在内的所有失败者的心灵.封建时代,当人性受压抑、人生价值被贬抑的时候,文人很难摆脱藏在心底的孤寂和哀愁,当他们处于月亮安静的照射时,他们潜意识中的悲怨情结就被激活了。
)(二)关于月亮崇拜1、什么是月亮崇拜?正因为原始初民将月亮视为神灵,将月亮女神视为华夏民族的母亲和保护神,所以就产生了月亮崇拜。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就根植于月亮崇拜。
上古先秦时期就有祭月之礼。
到了隋唐时代这种因月亮崇拜而进行的君王祭月之礼已经深深影响民间,从而逐渐脱去祭礼的某些仪式,而在民间转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
从《西厢记》里崔莺莺拜月烧香祈求美好的爱情到《拜月亭》中王瑞兰拜月烧香祷祝亲人安康、夫妻团圆……上到统治阶层,下到平民百姓,地域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都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出发拜月祈愿。
月亮崇拜一直是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势必影响到作为精神生活活动的文学创作。
从而在月亮原型形成以后,又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特有的“月亮情结"三、古典诗歌中咏月诗词的发展中国文学的传统是“诗的传统",所以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咏月诗词的发展作总体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和看清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情结。
(一)咏月诗歌欣赏1、《诗经·陈风·月出》无名氏 -—开历代望月怀人诗之先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浏(留)兮。
舒忧受兮,劳心搔(草)兮.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很早就成为了女性的象征.自《诗经·月出》开始,天边的明月就和女子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后世用月亮比喻人的文字很多,如韦庄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词语来形容女子之美.2、《天问》屈原——月亮有了永恒的意蕴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3、《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无名氏—-开始将明月和闺思交融抒写,成为后世咏月诗词的重要母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月赋〉〉谢庄—-月亮成为异地相思者共同的精神寄托。
……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
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诉皓月而长歌。
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
又称歌曰: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及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5、《月下独酌》李白-—月亮成了一个孤独者灵魂的缩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月亮升起落下之间见证了人间一切美好的愿望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苏轼——作者利用月亮的自然特征,暗寓了人世的悲欢离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意象上包含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实、人生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现实层面:对家乡新友的怀念纠合他的人生感慨。
哲理层面;将生命流逝的沉痛包含在豁达的人生观中,体现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
在这两个层面上他继承前人,又有所开拓,更重要的是他将月的涵蕴提升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高度:阔大澄明,这是通过对水月的描写实现的。
)四、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孤苦的象征、自我的体验月亮的孤独让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独,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二)故乡的象征、情感的寄托故乡情是中国人带根本性的情感,故乡是养育了人的扩大化母体,除了自然肉体的联系外,故乡还是一个人开眼看世界、人生的初始点,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必然归宿,所以当游子身在异乡为异客时,抬头看见那个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月亮时,必然会将浓浓的思念及月亮相联系,将其作为故乡的理想象征物。
(李白《静夜思》)自古以来,明月及人的思念之情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思乡之情又最是萦绕在游子的心中.中国人崇尚团圆,中国有中秋佳节、有吃月饼和赏月的风俗,由月圆联想到人圆,这便赋予了月亮这一意象思乡的情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就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了.范仲淹也曾有过“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的慨叹。
由月圆到人圆,也是人们希望人及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思维体现,而从“月有阴晴圆缺”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便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惜别之情,人皆有之,以残月来象征人的分别的名句在古诗中比比皆是,而尤以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为经典,读来意味无穷。
爱情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在唐诗宋词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些描写爱情生活的诗词,往往读来温馨满口,清香溢人,余味无穷.在描述爱情的词作中,“月亮”这一主体的意象往往异常美丽,色调也比较明朗,此时之月往往及花、影相映,充满诗情画意,没有忧伤的感觉,有的是“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喜悦。
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月》诗“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写出了少女拜月祈求美满爱情时娇柔含羞的动人神态。
(三)离愁的象征,思念的寄托明月不仅容易触动乡思,也容易勾起人们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异地而处的亲人、朋友不管距离多么遥远,只要有一轮明月朗照,就可以千里共婵娟,月下怀人,便成为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杜甫《月夜》、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我寄愁心及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亮总是和“思妇”相联系,通过月亮的盈亏变化来暗示夫妻的分离聚散.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中就刻画了一个害怕被弃的思妇形象。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两句刻画了一个孤独的思妇形象,如果不是孤寂难眠,又有谁会注意到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床上呢?(四)关塞的象征、爱国的情操历朝战乱频仍,大批将士抛妻别子,远戍边关,也许一别就是永诀,因而远在边关的征夫戍卒,抬头望见那轮明月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感慨万千。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旧题中就有“关山月”一题,因为关内是家乡,关外是荒漠,戍守关外的征人一看到关山上升起的明月,自然就会思念关内的家乡和亲人,所以,“关山月”多半是表现征人怀乡的.比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