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第10 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 疏通文意 ,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 ,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
同学们 , 古人云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 , 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 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 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 , 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 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
①读准字音 ; ②读准节奏 ; 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

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 ,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 疏解文字 , 并勾画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4) 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
(1)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译文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译文 : 太阳快要落山了 ,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
讨论明确 :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
小组讨论 , 交流展示 , 明确 :
先仰视“高峰入云” , 再俯视“清流见底” , 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 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 , 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
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小组交流 , 讨论明确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意 ?
讨论明确 :
首句点题 , 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

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 颇有惆怅、寂寞之感 , 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
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三、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三峡》比较 , 分析它们在思想感情、语言上的异同。

讨论明确 :
思想感情 : 郦道元的《三峡》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的特征, 状物传神 , 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寂的图画, 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赞美之情。

《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 作者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
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 都是一些常见之景 , 但写得清丽自然 , 自有一股浑然天趣 , 表露自己身居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本课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 虽只有六十八字 , 但概括古今 ,包罗四时 , 兼顾朝夕 , 山川草木 , 飞禽走兽 , 抒情议论 , 各类具备 , 真是尺幅容千里 ,片言表百意。

附板书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积累“念”“相与”“空明”“但”等文言词语 , 理解文章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 培养文言语感。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 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情境导入】
同学们 ,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 , 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 , 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 , 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 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
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 标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1) 齐读、男女生轮读课文。

要求: 字音准确 , 读通课文 , 声音洪亮 , 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 , 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 并标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 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
(1)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译文 : 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 ,( 于是我 ) 高兴地起来散步。

(2)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

译文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 怀民也没有睡 ,( 于是 )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译文 : 月光洒满了庭院 , 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 , 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 ,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将短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 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明确 :
第一层 ( 开头至“寻张怀民” ): 记叙 , 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 ( “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 写景 , 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第三 ( “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 感人生、百感交集。

2.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 ?
明确 :
空明澄澈 , 似真似幻。

3.就全文而言 , 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化 ?合作背景 , 本文表
达了作者怎的思想感情。

小 , 交流明确 :
“月色入 , 欣然起行” , 写喜悦之情 ; “念无与者” ,, 写孤寂之情 ; “相与步于中庭” , 慰 ; 月竹 , 离世 , 极 ; 然而像今夜的好
心情能有几 ?生悲。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的, 有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 , 也有自己身被境地的牢不平。

4.体会文章写景言的妙。

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的写景句子, 并出喜的理由。

用“我喜的句子
是, 因”的句式。

美点参照 :
(1)我喜的句子是“月色入” , 因“入”二字把月色人化 , 写得自然而生。

月光似乎善解人意 , 主来与人伴 , 安慰位失意的人。

(2)我喜的句子是“庭下如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因
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 寥寥 18 字地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美的月色, 表出郁的情。

其妙在于: 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 , 将月下竹柏的影子当作水
中的藻、荇来描写 , 前者突出月光影的“交横”之, 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
世界。

三、拓展延伸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答谢中书书》有何异同 ?
明确 :
《答谢中书书》主要是描写和议论, 本文则多加记叙。

2.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示例 :
(1)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3)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4)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四、本
课小结
这堂课 , 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 , 却脍炙人口 , 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

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 以精练的语言 , 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 , 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给人以美感 , 给人以诗的陶冶。

附板书设计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