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趋势下的金融创新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刘源前言自从2013年6月,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们的第一次出现,互联网金融再次颠覆了日常人们对金融的认识。
此外,其给各传统银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以一种新型的线上交易方式与互联网的金融搜索平台,为资金供需双方都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用资金信息中介取代了资金中介,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还掠夺了大量民间资金,对传统银行业造成冲击。
除去国有几大银行,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更是首当其冲。
中小银行如何应对时代大趋势下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又该如何往哪里发展,是金融领域一个必须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一.中小银行面临的新环境与挑战融资渠道的简化和多样性,使中小银行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他们不仅面临着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冲击,还收到利率市场化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得以不断实现。
1998-1999年期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同年7月, 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
利率市场化进程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所谓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而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地方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利率定价权,使得它们其中的一些银行更有可能冒险,利用不合理的了利率水平进行竞争。
这些由于自主定价权而产生的违规风险和一些“人情利率”的信用风险,都会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长期存在2.存款保险制度2014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明确,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臵机制”纳入2014年的重点工作。
“强制保险”、“有限赔付”和“风险差别费率机制”是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方面,也是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通行做法。
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并非全然利好。
一是存款保险实行限额赔付,规定限额内全额赔付,超出部分仍有权从该机构清算资产中得到追偿;实行风险差别费率,以起到正向激励和辅助监管作用。
二是中小银行为了吸收存款,可能会被迫提高存款利息,进而缩小存贷息差、增加经营成本。
3.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较为迅速,根据今年1月3日上海清算所最新发布的《2013中国债券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债券市场登记托管余额达29.9万亿元,较2012年的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登记托管余额达到27.8万亿元,市场占比达93.0%,同比增速为13.0%。
此外,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境内美元债券3只、面额15.65亿美元。
债券余额规模与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从2010年末的32%提高到2013年末的41.59%,提高近10个百分点。
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一个显著效应就是对银行贷款形成替代,中小银行将直接受到影响。
中小银行即使可以通过交易债券获得收益,但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还是参差不齐的。
国有或大型银行可以利用网点或技术优势承销债券,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但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并不具备该优势。
二.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有三大特征:“草根”特征,大数据特征以及以客户为中心,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和发展快四大优势。
它本身并没有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其功能仍然主要是资金融通、发现价格、支付清算、风险管理等,并未超越现在金融体系范畴。
但是它与金融之间并非没有冲突,互联网金融强调便捷、快,而金融业强调规范、稳;互联网金融强调创新,金融业强调稳健。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应对方法:1. 挖掘自身优势: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但是传统金融业具有先发优势,它仍掌握着市场中绝大多数客户资源。
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围绕客户、业务和系统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强调“一站式”服务;2. 加强同业、跨业合作: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发挥比较优势,比如开发P2P平台、电子小贷、销售理财产品等等,不断提升自身品质;3. 寻求突破创新:进行组织构架创新,针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享受的不同监管待遇,通过制度安排绕开监管。
加快产品创新,如针对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推出活期余额自动申购、短信赎回、线上与线下购物和还款业务自动赎回等独特业务;4. 注重客户体验:利用调查或者大数据的形式得到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量身定做适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优化业务流程,综合运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在保证账户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用户操作;充分运用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电子邮件等互联网平台。
三.金融创新的方向与边界(一) 宏微观意义的金融创新宏观意义上的国内金融创新分为三种,首先是金融制度创新,即建立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机制;金融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涉外金融监管制度创新;保护金融消费者等。
其次是金融产品创新,如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相关金融创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微贷技术。
再者是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职能定位,根据所处的地理区位、产业状况及金融生态环境要求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商业经营模式,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微观意义上的国内金融创新分为三种,一是负债业务创新,包括结构性存款、理财、NRA 存款、支票账户和透支账户、协定存款、自动转换账户、自动投资账户等,通过商业银行组合功能和服务功能对帮助客户管理账户和提升存款收益,也为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提供支持。
二是资产业务创新,即融资工具创新和组合交叉创新,例如在票据业务方面从银行承兑向商业承兑的扩展,结构性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转让和交易;贸易融资方面,包括福费廷包买、保理、信用证委托代付;同业业务方面:同业理财、资产管理计划、信托收益权转让等。
三是表外业务创新,是以表内业务表外化或者由基础资产转换为同业资产形式实现,出发点往往在于规避资本约束和规模约束、分散风险、增加收入来源渠道和利润。
(二) 金融创新过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金融创新将会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但是过度的金融创新反而会带来巨大的资本风险和灾难。
金融创新过度的表现主要有:1.杠杆率过高:据国际清算银行调查,结构化投资工具的平均杠杆化程度在14:1左右,但2007年全球场外衍生工具的杠杆率为37.1;2.表内业务大量移到表外,隔夜融资的第三方回购资产规模在扩大;3.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截至2008年底,全球金融总资产为221.49万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超过1倍,是2008年全球GDP的3.6倍,虚拟经济的增长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4.资产证券化过度发展,如美国次贷的绝大部分是通过证券化发行的,2006年发行了6000亿元次级贷,占全部市场的23.5%,大部分以证券化发行。
;5.金融过度自由化,存在明显的监管真空,过度复杂化降低了资本监管的有效性。
我们用来判断金融创新是否过度的五个角度:一是实体经济观:强调金融创新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就是过度的;二是虚拟经济观:强调金融本身具有虚拟性和相对独立性,金融创新创新同样如此,因此,判断金融创新是否过度、是否合理,应该结合金融本身的特点;三是政府治理观:根据金融创新是否受到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否对政府调控造成负面冲击,来判断金融创新是否过度。
如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四是影响观:根据影响判断是否过度,如是否会加剧金融风险、造成金融危机、损害社会福利;五是综合观点:运用多个指标衡量金融创新是否过度,包括消费者福利、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实体经济服务、政府治理、金融创新的速度和规模等。
(三)金融创新的未来方向1.提高产品的流动性将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流动性是信用危机的成因之一,非标准化产品极差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危机的发生。
后危机时期,流动性好的金融产品日益流行,为客户流动性管理提供更好的工具,将获得中等高净值客户的认可。
2.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如今的投资者将更加注重财富保值增值,更加关注风险管理。
社会资产重新配置,转向流动资产、货币市场基金和黄金等。
3.去杠杆化将成为金融创新的未来方向杠杆是金融创新过程中提高收益率的极重要方面,但提高杠杆作用同时也相应的极大的增加风险。
未来的金融创新,应当平衡好收益与杠杆间的度,加强对杠杆的控制和管理。
4.金融创新的包装和结构应尽量简单化复杂的包装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带来了错综复杂的风险,不仅降低了效率和有效性,而且对于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缺乏相应资产管理知识的群体,吸引力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