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片介绍

文艺片介绍


商业化,不忘本土特色
盛夏光年
谈同志,谈青春 不是用用什么寂寞啦仰 望啦流泪啦糊弄出来的青 春 就像是在水里漂泊的鱼, 我们逐渐遗忘脑袋和双鳍, 苟活在压迫的浪潮之间
一页台北
这就是恋爱
有人为你练习法语 也有人为你不断忙碌 这就是台北
感想
台湾电影很小 生活气息 台湾文化 小清新 家国之思,分离之苦 同志 青春 爱情 梦想
[文艺片]的发展
20年代上海流行的「文明戏」——即根据日本「新戏」本土化 改造成的一种舞台戏——也是文艺片的源头 随着日军全面侵华,在「孤岛时期」,电影创作者特别爱改编 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在当时「文艺片」就是指这类从文学 改编的电影,而且这一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1946年,吴性栽在上海徐家汇独资创办文华影业公司,秉持一 条从中小型题材入手,着重表现人物细腻感情的制片方针,这时, 「文艺片」开始专指文华公司出品的这类作品。通常被认为代表 中国电影最高艺术水准的《小城之春》 1948年,内战形势紧张,《小城之春》这种「文艺片」被左翼 批评家认为消极、无用,于是「文艺片」退潮,社会政治题材的 电影变得更为吃香。 1949年后,「文艺片」这种类型毫不意外被新成立的政府打入 冷宫,《小城之春》在束之高阁三十多年后方才重见天日,幸而 「文艺片」的香火由港台电影人尤其是香港延续下去。
台湾文艺电影的曲折探索
“后来,随着胡金铨、张彻等香港电影人来到台湾发展,带来了一股武侠 风。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取而代之的是由琼瑶作品改编的爱情文艺片,直至拍 滥。跟风现象严重,自然会远离观众。”1985年后,各大电影公司的制片量一 路下滑。 “好莱坞电影和香港片的夹击,以及台湾电影人对主流市场反应迟钝,让 台湾到了只能端着文艺片说话。”太浓重的文艺腔让观众审美疲劳。“有一批 台湾电影导演拍片只是为了去参加国外电影节,很少考虑观众的需求。” 侯孝贤说,在他和杨德昌等人成名之后,太多艺术学校的学生都持有这 样的观念:拍艺术电影才算是电影,而迎合观众去拍摄一些东西,绝对是垃圾。 结果,当各种实验性文艺片蜂拥至影院,直接导致了观众的乏味。“当这些导 演有心迎合观众来拍摄一些电影时,却悲哀地发现,不论如何去结构故事,其 骨子里的那种文艺腔已经无法去掉了。” 台湾电影人从残酷的票房现实中意识到,“自说自话,自我欣赏”已经 走进死胡同。电影不卖座就没有投资人拿钱去拍片,没有资金作保证,影片质 量就会下降,恶性循环让台湾电影人开始“自救”。 2000年后,还是有一些台湾电影人在不断的努力着,也正是他们的这些 努力最终奠定的台湾电影的文艺基调。
香港文艺片的特点
香港电影商业气息太浓,类型化模式化太强,跟风现象极为严 重(香港电影是商业片的天下,尤其是现在香港电影已经面临绝 境的危急时刻,商业电影更是制片商的救命稻草) 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港产片始终是中国电影成就最高的 地区 有着深沉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写实为主,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 存境遇。 也会赋予影片紧凑的故事情节和紧张的剧情悬念,通常也能给 人以常规类型片的视听受。 香港文艺片的特点就是商业与文艺兼具,这也使香港的文艺 电影成为票房最高,赞誉最多的文艺电影。同时,香港电影中贯 穿着的浓浓的香港精神,也让我们为未来的香港电影充满期待。 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还是隐隐若若的浮现着。
思考
唯票房论
商业气息 大牌明星 “敏感”题材 浮躁的观众,浮躁的社会
文化政策
台湾电影的大世界
• 出路?
• 电影机制的改进 • “在法国,凡经营电影者都必须对这个行业有所回馈。在法国 的电影中心,专门有一个为本土电影设置的户头,戏院要将每 张戏票的11%交回存入这个户头,来年再为其他法国电影拍摄所 用。另外,因为电视台也会使用电影的影像资料,所以法国政 府规定,电视台每年要将总营业额的2%交给电影中心。随着网 络时代的来临,法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要求使用电影影像的 网络每年也要缴纳一定的营业收入,用于保证法国电影储备金 的充足。”----侯孝贤非常推崇法国的电影机制 • 大陆市场会给台湾电影人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
文艺片
by 鱼子
【文艺片】里的【文艺】
「文」字面上是文学,「艺」字面上是艺术,「片」就是电 影,文学加艺术加电影 有人说,[文艺片]是一种类型,也有人说[文艺]是一种标签。 但更多人认为,,「文艺片」就是「艺术片」,或用来指代 某种难以明确界定的「小资」、「清新」、「温情」、「浪 漫」、「不包含激烈动作」的商业味较淡的商业电影。 [文艺]是一种感觉,比较注重情感的表达。文艺片并没有 标准,见仁见智罢了。
台湾文艺片
随着邵氏的阳刚转型,华语电影的「文艺片」中心移到台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台湾电影的鼎盛时期,电影的年产量在200 部左右,仅次于好莱坞。《蚵女》,《汪洋中的一条船》 到了1985年后,台湾电影开始呈现低迷的态势。2001年台湾仅拍 了11部电影。 蔡明亮《爱情万岁》, 2000年后,台湾电影在坚持本土特色前提下,注重娱乐性迎合 市场。还是有一些台湾电影人在不断的努力着,也正是他们的这些 努力最终奠定的台湾电影的文艺基调。《蓝色大门》,《五月之 恋》,《盛夏光年》 2008年,台湾本土电影终于有了不俗表现。《一八九五》、 《九降风》、《停车》,《海角七号》,《艋舺》,《一页台北》, 《听说》,《不能说的秘密》,《星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 过的女孩》,《女朋友.男朋友》

• 香港文艺电影的七大主线
• 香港专门拍文艺片的导演很少,90年代之后崛起的一代导演,专注拍摄文艺 片的几乎没有 • 1、 许鞍华 • 《投奔怒海》、《疯劫》、《胡越的故事》、《客途秋恨》、《女人’ 40》、 《男人’40》,《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桃姐》,《黄金时代》 • 2、 王家卫 • 《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春光乍现》、《东邪西毒》, 《一代宗师》 • 3、 陈果 • 《香港制造》,《去年的烟花特别多》,《榴莲飘飘》和《香港有个好莱 坞》,《三更2之饺子》,《人民公厕》 • 4、 关锦鹏 • 《阮玲玉》,《胭脂扣》,《长恨歌》,《花落风流》 • 5.张婉婷 • 《秋天的童话》,《非法移民》,《八两金》,《玻璃之城》, • 6、陈可辛 • 《双城故事》,《金枝玉叶》系列,、《甜蜜蜜》,《如果-爱》 • 7、杜琪峰 • 《枪火》、《放逐》
特点:这个阶段的爱情文艺片,比较注重遵守中国传 统的伦理道德,讲究发乎情、止乎礼,男女主人公并非强 烈的反叛者,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女主人公的爱情多受到社会或家庭或道 德观念的阻挠,但两人总是保持着情感的纯洁。男主人公 在体格和人格上都十分文弱,
60年代中期,邵氏启动阳刚革命,从 此武侠片一统天下,于是「文艺片」慢 慢式微。「文艺片」渐渐有了凡是不含 武打的影片均算作其中的概念。 • 70年代的香港仍产「文艺片」,只 是不如武侠那么醒目了,像《小楼残梦》 (邵氏,楚原,凌云、井莉)便是其中 代表。 • 七十年代迄今,文艺片一路走下坡, 每下愈况。纵有拍摄和上映,也以爱情 为主,或在写实中穿插爱情元素,也确 产生过一些代表作,但如沙里淘金颇为 珍稀。 • 认真说起来,它还是比过去一些香 港文艺电影逊色的。毕竟它较之其他几 部,原创意味最强。
香港文艺电影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是香港文艺片的黄金巅峰期,长、 凤、新、邵氏等公司都不乏代表作。 《不了情》(邵氏,陶秦,关山、林黛)、 《星星·月亮·太阳》(电懋,易文,葛兰、尤敏、叶枫)、 《何日君再来》(邵氏,秦剑,陈厚、胡燕妮), 粤语文艺片有《黛绿年华》(电懋,左几,紫罗莲、梅绮、吴楚 帆)、《魂归离恨天》(电懋,左几,张瑛、梅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