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七章 犯罪主体)【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七章 犯罪主体)【圣才出品】

第七章犯罪主体
一、犯罪主体概述
1.犯罪主体的概念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应当对自己的罪行依法负刑事责任的人。

(1)犯罪主体必须是人。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2)犯罪主体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3)犯罪主体是依法应当对自己的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

2.刑事责任能力与罪过责任原则
(1)概念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辨认能力”,指一个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能力,包括对事实真相本身的认识能力和对事实是非善恶评价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辨认和控制能力必须同时具备,才认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完全丧失其一的,认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

(2)罪过责任原则
罪过责任原则要求犯罪主体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与刑法的罪责观念和制度有关。

行为人只有在具有这种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能成立犯罪,并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在我国刑法上,刑事责任能力既是犯罪
能力又是负刑事责任的能力。

二、自然人
1.刑事责任年龄
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是由刑法典总则规定的:必须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两个要件既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也是行为人成为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

(1)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自然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第17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的具体规定:
①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关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应注意以下几点:
a.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负刑事责任的范围。

对于《刑法》第17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

b.罪名根据《刑法》第17条列举的8种行为确定。

c.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对涉及“毒品”的犯罪,仅对“贩卖”毒品行为负刑事责任,对其他涉毒罪行不负刑事责任。

d.不适用《刑法》第263条的规定。

e.酌情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③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这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④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是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⑤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⑥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

《刑法》第17条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实足年龄,应以日计算。

⑦应当严格遵守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⑧《刑法修正案(八)》增加《刑法》第17条之一: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司法解释中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其他规定
①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②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3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a.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b.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c.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
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

③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69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④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

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2.刑事责任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实际是对刑事责任能力的正面规定。

广义的刑事责任能力包括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前提。

(2)心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①精神病人。

a.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b.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有些精神病人是间歇发病的,不发病时则无精神病症状,与正常人一样。

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当然要负刑事责任。

c.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②确定精神病人无责任能力的标准。

a.医学标准(或者称生理学标准),即行为人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患有某种真正的精神病。

b.心理学标准,即行为人在行为时由于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

(3)醉酒的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醉酒,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

①生理性醉酒属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醉酒的人有刑事责任能力。

②病理性酒精中毒,则属于一种疾病。

如果这种病人因饮酒而致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应视为无责任能力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这种病人如果故意或者过失导致自己陷于醉态,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即刑事责任能力的,应当根据行为人醉酒前的状况确定其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确定其是否有罪过以及罪过的形式(故意还是过失)。

③“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学说的提出。

行为人可能因为醉酒事实上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但仍然应当负刑事责任。

行为人因醉酒在行为时可能是丧失辨认控制能力的,但是,只要在醉酒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是正常的,就可以认为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特殊情况下,不以犯罪时的醉酒精神状态为准而以犯罪之前的精神状态为准,这就是所谓“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学说。

它是精神状态与犯罪行为“同时性”原理的一个例外情况,即不要求精神状态与犯罪行为完全同步,可追溯到犯罪行为前的精神状态。

(4)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特殊主体
(1)特殊主体的概念
特殊主体,是指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主体。

特殊犯罪主体的身份要件是由刑法典分则规定的。

(2)身份的概念
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以及其他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

特殊犯罪主体所要求的身份通常是以特定公职或者职业为内容的,还包括其他一切与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

在理解、掌握特殊犯罪主体的身份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作为特殊犯罪主体的身份总是与一定的犯罪行为密切联系的,与犯罪行为没有联系的资格等情况,不是特殊身份。

②作为特殊犯罪主体所要求的身份既可能是终身具有的身份,也可能是一定时期或临时具有的身份。

③作为特殊犯罪主体所要求的身份必须是在行为人开始实施犯罪行为时就已经具有的。

④作为特殊犯罪主体的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单独实行犯而言的。

教唆犯与帮助犯,则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

(3)身份的作用
在刑法典分则中规定的特殊身份有两种不同的作用或者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