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
7、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8、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 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 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1)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译: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他呢! (2)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译:怎么可以一切以固定的时间来限制呢?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译: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王吗? (4)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相如虽然愚劣无用,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项伯)孰与君少长?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8.“....孰与....”“.... ,孰与(孰若) ....” 这是一种用来表示比较、选择关系并带有疑问语气的 固定句式。当比较对象与被比较对象同时出现时,可译 为“....和(同、跟) ....相比,谁(哪个、哪样) ....”。 当 比较内容根据上下文省略,仅剩下比较的对象时,可译 为“....和(同、跟) ....比起来怎么样”或“....比....怎么 样”。
过去周朝有个人,(一生)多次求官没有得到君主赏识, (直到)年老鬓发斑白,(这天)在路上哭泣。有人问道: “您为什么哭泣呢?”他回答说:“我几次谋官都得不到赏 识。现在自己伤心已经年迈,失去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 泪。”那人又问:“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他回 答说:“我少年时苦读经史,后来文才具备,试图求官, 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这个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 又喜欢任用武士,我改学武艺,谁知武功刚学成,好武的 君王又死去了。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又喜欢任用年 轻人,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 未能做官。”
9、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0、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 治邺》)
11、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 君子乎?”
12、庸……乎 译为“哪管……呢”
仕:做官。 遇: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赏识。 时:时机,机会。 就:古今异义,都是动词,都 解释为“完成”“实现”。
1、 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
例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 尔。
2、有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用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庄 暴见孟子》)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13、其……邪 译为 “难道……吗” 例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14、无乃……乎(与),得无……乎, 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
例1、无乃是过与?(《论语》) 例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 王忠肃公翱事》) 例3、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5、……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 是……吧”
例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 若’者,我之谓也。 例2、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 谓也。 例3、其李将军之谓乎?
16、能无……乎 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7、(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9、“...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 乎” 往往用来表示总结性判断或猜测性的推断。这是 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 是...啊”,“大概说的就是... ...吧”
此世所以不传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0、“所以” 文言中,“所以’’是两个词。“所”是一种特别 的指示代词,它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 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 “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 个结构有两种情况。 A 有时候“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 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B 有时候,‘‘以’’字当‘‘拿’’或‘‘用’’、 ‘‘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 法’’或译为‘‘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 根据、工具等。
例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然后快于心与?” ——“还是您发动战争, 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 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21、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 乐耶?
22、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也?” 例3、吾欲请将军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呢?"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 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 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 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 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 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 我改为习武,刚练好武艺, 重 遇。 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但唯独这座山以钟命名,为什么呢?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何也(何....也)”、“何哉(何....哉)”、“何为(何... 为)” 一般用在疑问句中, “何也”或“何哉”中间插进 其他词语,除表示询问外,还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呢’’、‘‘为什么.... 呢’’、‘‘怎么...呢’’。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7.‘‘如(若、奈)何’’、‘‘如(若、奈) .... 何’’
这是一种表疑问 (有时兼表感叹语气)的固定句式。 可译作“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 ....何” 的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或短语,可译成“把.... 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18、“孰与”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9、与其……孰若……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20、……,抑…… 译为“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 事所决定的吗?
2、“不亦.....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不是.....
吗”、“难道不.....吗”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军队将筋疲力尽,远方的主人已经防备我们, 恐怕不行吧!
3、“无乃....乎”也是—种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 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不是.... 吗”
用横线标出下列文言固定格式并翻译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其如土石何? 5、日食饮得无衰乎?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0、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 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6、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1、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 心思不定的样子。〔亡〕失。,出则不知其 所往。(《报任安书》) 例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恨〕遗憾。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平庸庸地死了, 文采不能在后代显露)
1、“岂.....乎(岂.....哉)”
这一形式的固定句式,大多用来表感叹语气或反诘语 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吗”、“怎么... 呢” 的语气。 “岂.....邪”、独.....哉”、‘‘独.....邪”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不是太糊涂了吗?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学习后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的吗?
3、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 义也。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例3、吾知所以拒子者,吾不言。(《非 攻》)
4、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例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 笑李渤之陋也。
(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成名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点我捉蟋蟀的地方吧? (2)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每天吃的喝的该不会有所减少吧? 4.“得无....乎(得无....邪)” 这是一种主要用来表揣测语气的固定句式,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莫非....吧”、“该不会.... 吧”。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 .... .... .... ,难道谁能讥笑我吗?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 .... .... 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5.“其....乎” 这一形式一般用来表揣测、希望、 反问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大概(恐怕) .... 吧”,“难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