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概况金塔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总面积14663平方千米。
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金塔镇,邮编:735300。
代码:620921。
区号:0937。
拼音:Jinta Xian。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网·金塔县辖5个镇、5个乡:中东镇、鼎新镇、金塔镇、东坝镇、航天镇、三合乡、大庄子乡、古城乡、西坝乡、羊井子湾乡。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网·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区划网站1913年由高台县析置金塔县,因金塔寺得名。
1956年鼎新县并入。
2000年,金塔县辖3个镇、10个乡:金塔镇、中东镇、鼎新镇、金塔乡、三合乡、西坝乡、芨芨乡、东坝乡、大庄子乡、羊井子湾乡、古城乡、双城乡、天仓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3617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中东镇11778 鼎新镇9378 金塔镇20749 金塔乡21837 三合乡8902 东坝乡12109 大庄子乡9869 古城乡10730 西坝乡10081 笈笈乡3500 双城乡6937 天仓乡4231 羊井子湾乡3900 亚盛集团公司虚拟乡2004年,金塔县将原有9乡4镇合并为5乡5镇:将原金塔乡撤销,并入金塔镇;原双城乡、天仓乡合并成立为航天镇;将原芨芨乡撤销,并入鼎新镇。
这次新合并成立的3个镇均为副县级建镇制。
金塔境内的长城,是祖国雄伟壮丽的长城巨龙中的一个分支。
金塔在历史上是河西地区的北部屏障,出入居延的门户,历代王朝都在这里重兵设防,苦心经略。
汉朝和明朝时期在这里修筑了雄伟壮丽、蜿蜒起伏的长城。
汉代都尉府──大湾城地理位置:大湾城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城东北145公里的黑河河岸,东经99°75′,北纬40°38′,城址所处位置为戈壁荒漠地带,其中分布着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
周围有极少的耐旱植物生长。
所依傍的黑河年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相应年均流量34.6立方米/秒。
实测最大洪水值900立方米/秒,调查最大值1290立方米/秒。
(据镇夷峡水文资料)历史沿革: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汉王朝为防止匈奴族的进犯,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边防,经营西域,在边地大规模修筑关城、烽、堡等设施,驻守戍兵,并置官开渠,移民屯垦。
大湾城即建于此一时期,至王莽末年衰落。
遗址概况:大湾城属居延遗址一部分,位于县城东北约145公里的黑河两岸。
东岸为东大湾城,西岸为西大湾城。
东大湾城为汉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该遗址范围350×250米,由外城、内城和鄣三部分组成。
内、外城现仅存几段残高1米左右的城墙和两座残高7米的烽台。
鄣面积90×70米,保存较好,墙系夯土板筑,夯层厚0.2米,夹棍直径0.1-0.2米不等,棍距4米,行距1.7米,西墙离地5米处有成排棍洞,洞距0.8米。
鄣墙残高8.5米,基宽4-6米,门在东墙,由两座10×8米门橹构成,门宽5.2米,进深17.5米,有坡道可上门顶,顶上建筑已毁。
鄣内有后期所筑土坯房三间。
鄣四周又有两道平行的土墙,今存东面一段,它们与鄣之间有一道7米的壕,此应为宋、元时期的建筑。
西大湾城距东大湾城2公里,两城隔河相望,面积180×210米,墙系夯土板筑,其筑法同东大湾城完全相同,墙基现宽8米,顶宽3.4米,残高8米,门在北墙,已毁,宽9米,斜坡道进出,城内有二处后代所修土坯房,城墙东南部分被河水冲毁。
东大湾城现仅存一鄣和内、外城的两座残高7米的烽台。
鄣城残高8.5米,基宽4-6米,东墙有门,保存较好。
西大湾城由于紧靠黑河河岸边缘,随河床的自然扩宽,近年造成故址南、东墙分别被河水冲毁150米、125米的损毁。
大湾城故址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1995年8月金塔县人民政府明确划定大湾城的保护范围为:故址西、南、北均以墙基为准分别扩延500米,东以墙基为准扩延100米(见金政发[1995]72号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又于1999年3月公布了同样的保护范围(见甘政发[1999]22号文件)。
汉代侯官所在地──地湾城地理位置:地湾城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城东北151公里的黑河东岸处的戈壁滩上,东经99°86‘,北纬40°42’,远离居民区,四周为戈壁荒漠,其中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周围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
所依傍的黑河年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相应年均流量34.6立方米/秒。
(据镇夷峡水文资料)历史沿革: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为防匈奴族进犯,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边防,经营西域,开始在边地大规模修筑关城、烽、堡等设施,并派守戍卒,置官开渠,移民屯垦。
地湾城大约就建于这一时期,至王莽末年衰落。
遗址概况:地湾城属居延遗址的一部分。
由三坞和一鄣组成,遗址范围100×100米,是汉代肩水侯官所在地。
现仅存一鄣。
鄣面积22.5×22.5米,城墙基部厚5米,高8.4米,系夯土板筑,夯层0.2米,夹棍间距4米,行距1.7米,在北墙离地4米和东南墙角离地2米处,有成排木棍洞。
地湾城范围内曾出土汉简3000余枚,铜、铁、陶、木器若干。
该故址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1995年8月,金塔县人民政府明确划定地湾城故址的保护范围是:以墙基为准,向四周扩延500米(见金政发[1995]72号文件)。
甘肃省政府又于1999年3月公布了同样的保护范围(见甘政发[1999]22号文件)。
汉代边塞关城──肩水金关地理位置:肩水金关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处,距东大湾城7公里的黑河东岸,东经99°94‘,北纬40°50’。
四周是戈壁荒漠,远离居民区,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
故址所傍的黑河年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相应年均流量34.6立方米/秒(据镇夷峡水文资料)。
历史沿革: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为防匈奴族进犯,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边防,经营西域,在边地大规模修筑关城、烽、堡等设施,并驻守戍兵,置官开渠,移民屯垦。
金关故址就建于这一时期。
金关屯戍的衰落约在王莽末年。
遗址概况:肩水金关故址属居延遗址一部分。
为汉代烽塞关城,是进出河西、南北通往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
其主要建筑有两座对峙如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构成的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等遗址,现仅有一烽台,台方8×8米,后经重修,外砌土坯,内填夯土。
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出土汉简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掘出汉简11577枚,其它实物1311件。
该故址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1995年8月,金塔县人民政府划定肩水金关保护范围为:以肩水金关遗址为准,向四周扩延500米(见金政发[1995]72号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又于1999年3月公布了同样的保护范围(见甘政发[1999]22号文件)。
长城文化载史册长城文化不但反映在作为物质实体而客观存在的物态文化之中,而且也反映在长城南北耕战文明与游牧文化在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冲突与融合的制度文化之中;不但反映在围绕长城制定的战略战术及从中体现的军事思想之中,也反映在作为构筑长城重要配套措施的军屯、民屯、商屯所体现的经济思想和凭靠长城调节民族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思想之中。
属于这一范畴的,还包括大量戍边将士、文人墨客、艺匠画师以长城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以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荟萃的一道风景线。
至于体现在利用长城以及长期戍守生活于长城地带所凝聚和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乃至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等等,则属于长城文化中的深层内涵。
可以说,长城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大百科全书”。
有人说,长城纯朴、敦厚、伟岸,是中国人性格的写真;有人说,长城粗犷、奔放、豪迈,是北国风光的典型;还有人说,千古历史书写着长城春的温柔,夏的热烈,长城上每块砖石都凝聚着它秋的成熟,冬的严峻。
是的,万里长城是美的,它有强大的美学魅力,是世界文化瑰宝;它有着独自的古、长、险、巧的建筑艺术美;它有着雄伟壮观、崇高险峻、巍峨高耸、蜿蜒磅礴的建筑美;它有着清晰逼真、纤毫毕露的真实美;它有着千姿百态、诗情画意的形态美;它还有着苍劲刚曲、几何形状的图案美,以及和谐统一、协调平衡的整体美和辽远空廓、苍茫浩渺的象征美;等等。
美是艺术的生命,美是艺术的最高标准,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最美的标志之一。
保护长城惠桑梓返回当我们遥望遍布大漠深处的座座烽燧和塞垣遗址时,仿佛隐约听见金戈铁马的铿锵;看到牛羊遍野的安谧。
文明古国的辉煌与衰落、开放与自守,长城内外庶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各民族间的争斗与融合,无不在这堪称世界奇迹的古老建筑上刻下深深的印记……长城,它像一条找不到头尾的灰色长蛇,伸展在大漠之中,它已经完成了保卫中原、抵御北方蛮夷入侵的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看到路边矗立起的无数烽火台,它们是已逝去的辉煌时代的雄辩有力见证。
烽火台一座接一座有规律地隐现在道路的尘土和冬天的寒雾之中,似乎铁了心要和事物消亡的法则抗拒下去,尽管经历了多少世纪的沧桑,却依然挺立在那里。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
”伟大而古老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早已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但作为名胜古迹,作为最大的文物和艺术品,却留传下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研究它的内涵,观瞻它的雄姿,欣赏它的艺术,讴歌它的不朽。
“赞我中华,助我长城。
”这是号召令、动员令。
近年来,金塔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在文物保护上积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首先在全县范围内对分布的田野文物进行了详细普查,摸清了全县文物底子,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并按此初步建立健全了分布在全县境内的300多公里长城遗址、77座汉、明烽燧的文物档案,为今后实施保护工作提供了保证。
其次,为切实把保护长城等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建立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和文物稽查队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了县、乡、村、组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并通过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对境内的长城、烽燧和其它田野文物按地域分片、分段管护。
确定并公布了各点的保护范围,使文物保护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加长城风采尽大了保护力度,确保了境内长城遗迹得以较好保存。
长城管理机构:境内长城的保护工作一直由金塔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负责,局内设文物管理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