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心理学ppt课件

中医心理学ppt课件


13
唐代的心理治疗
同时,还记载类似现代暗示疗法的禁 咒疗法,每法中的律令 ( 即行禁时的咒语 ) 对病情都有针对性,并配合药物,对患者 有明显的暗示治疗作用。特别是孙思邈在 其临床实践中把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看成 是内在脏腑病变的部分症状,从而把心理 活动的变化纳入了脏腑辨证体系。
14
心神病证的理法方药
孙思邈指出:“心气虚则悲不已,实 则笑不休。……悲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 苦惊喜善忘”,进而提出:“治心实证, 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用竹沥汤”, “治心不足,善悲愁恚怒,……善忘,恐 不安,妇人崩中,面色赤,茯苓补心汤”。 由此看来,孙氏对心神病证的辨证论治是 理、法、方、药密切联系的。
15
刘完素与五志化热
11
唐代的心理治疗
根据隋唐医事制 度 , 太医 署中均 设 有 祝 禁 科, 并设有咒禁 博 士 、咒 禁师等 医 疗 官 职 。如 果把祝 禁 科 看成最早的原始蒙昧 的心 理治 疗科 , 那 么 咒禁 博士 、咒禁 师 等 可谓官方命名的最早 的“心理治疗医生”。
12
千金方的调气法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 医学家,他的医学心理 学思想,受到了当时盛 行的佛教及儒家、道家 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 养性。他在《千金方》 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 视法”、“调气法”、 “呼音法”等气功养性 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 情志。
3
中医心理学的雏形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十分落 后,人类生活非常艰苦,对于疾病 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 或恶魔作祟。因此,治病手段就是 对两者的“软硬兼施”,或祈祷神 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辟邪。
4
祝由与心理治疗
《尚书· 金滕》说:“周公祷武王之疾 而瘳。”当时,为人治病基本上由巫祝所 为。古籍中所记载的许多传说中的名医, 大都以巫祝疗病。上至王侯贵族,下至黎 民百姓,无不以巫祝治病。《说苑》载: “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 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 来者,皆平复如故,古祝由科,此其由 也。”
9
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张仲景首先提出 “脏躁”病名,描写其 症状表现为“喜悲伤欲 哭,像如神灵所作,数 欠伸”。指出患脏躁症 的患者,无故悲伤欲哭, 或哭笑无常,连续打哈 欠伸懒腰,动作言语都 不能自控,似有“神灵 附体”一般。
10
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可见脏躁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 其病因以情志刺激为多见。并创甘麦 大枣汤治之。对诸如百合病、惊悸、 失眠等常见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 疾病都确立了完整的理、法、方、药 辨证论治原则。
8
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伟 大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有 效地指导着临床。这部著作反映了张仲景 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他强调了心身调 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 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他形象地 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 从惊恐得之”,并创奔豚汤、桂枝加桂汤 治之。
18
李杲的脾胃学说
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 衰而生”,而脾胃受损的原因 主要有饮食不节、寒温不适、 劳役过度及情志因素,其中情 志因素常为先导,此因喜、怒、 忧、恐损耗元气,火与元气不 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 以病也”。在治疗上他重视情 志因素的作用,主张服用“补 中益气汤”时,必须“宁心绝 思,药必神效”。
6
华佗与心理治疗
我国杰出的医学 家华佗,在心理治疗 方 面, 有 着 许 多 精 辟 的论述及治验病案。 《华佗神医秘传》中 说:忧则宽之,怒则 悦之,悲则和之,能 通斯方,谓之良医。”
7
华佗与心理治疗
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针对患者的不 正常的情志,进行心理治疗。他曾明确提出 医心的重要,指出:“夫形者神之舍也,而 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 神荡者昏,气散则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 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 身” 。华佗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致病中的作 用,故其所提出“先医其心”的主张很有科 学价值。也说明心治是一种病因疗法。
5
《内经》奠定基础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主神 明、脏象学说等中医心理学基 本理论均在《内经》中基本奠 定。《内经》中的“九气”、 “五志”都是以后南宋陈无择 定型七情学说的基本依据。对 睡梦等心理现象、对个体心身 发展的基本观点、对心理过程、 对人格体质学说等一系列问题 都形成了基本的认识。
17
张从正《儒门事亲》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 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 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他的心理治疗医案流传至今,而且 有治有论,理论及实践均有创见。
刘完素以倡“火热论” 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 的著名理论,即“五脏之 志者,怒、喜、悲、思、 恐也,……若五志过度则 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 所伤皆热也”。因而提出 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 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 注重调理情欲。这当然也 包括心神疾病的治疗。”
16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 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 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 称为“三因”。其中内因即喜、 怒、忧、思、悲、恐、惊。陈氏 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 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 “七气汤”、“大七气汤”、 “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 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 了贡献。
中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 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 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 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 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 门学科。中医心理学包含了中医心理学 基础及心身疾病两大部分。
2
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 一名巫师正在为一位妇女举 行驱邪仪式.以便驱除附着 在她身上的邪恶灵魂。在某 些文化中,有心理疾病的人 可能求助于不提供任何医学 治疗的医师(比如图中的 巫).就像他们可能求助于提 供医学治疗的医生一样。这 种治疗方法有时也会起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