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概论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SQ

环境工程概论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SQ


吸 收 设 备
吸收法优缺点 ——优点:设备简单、捕集效率高、应用范围广、一次 性投资低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有害气体的治理,例如 含SO2、H2S、HF和NOX等污染物的废气,均可用吸收法 净化。 ——缺点:吸收是将气体中的有害物质转移到了液相中, 因此必须对吸收液进行处理,否则容易引起二次污染。 此外,低温操作下吸收效果好,在处理高温烟气时,必 须对排气进行降温处理,可以采取直接冷却、间接冷却、 预置洗涤器等降温手段。
基本上不受可燃 组分的浓度与 无火焰燃烧,燃烧温度最 热值限制,但 催化燃烧 催化燃烧 300~450 低,有时需电加热点 废气中不许有 炉 火或维持反应温度 尘粒、雾滴及 催化剂毒物
5 冷凝法
定义: ——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饱和蒸 气压这一性质,采用降低废气温度或提高废气 压力的方法,使处于蒸气状态的污染物冷凝并 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适用范围 ——处理污染物浓度在10000㎝3/m3以上的高浓 度有机废气。冷凝法不宜处理低浓度的废气, 常作为吸附、燃烧等净化高浓度废气的前处理, 以便减轻这些方法的负荷。
氧化吸收法
用氧化剂先将NO氧化成NO2,然后再用吸收液加 以吸收。例如日本的NE法是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溶 液作为吸收剂。 其反应是: KMnO4 + NO → KNO3 + MnO2↓ 3 NO2 + KMnO4 + 2KOH → 3KNO3 + H2O + MnO2↓ • 此法NOX去除率达93%~98%。这类方法效率高, 但运转费用也比较高。 • 总之,尽管有许多物质可以作为吸收NOX的吸收 剂,使含NOX废气的治理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吸 收方法,但从工艺、投资及操作费用等方面综合 考虑,目前较多的还是碱性溶液吸收和氧化吸收 这两种方法。
用纯碱溶液作为吸收剂(双碱法) 2 Na2CO3 + SO2 + H2O→ 2NaHCO3 + Na2SO3 2 Na HSO3 + SO2 → Na2SO3 + 2CO2+ H2O Na2SO3 + SO2 + H2O→ 2 Na HSO3 • 再生过程的反应为 2 NaHSO3 + CaCO3→ 2 NaHCO3 + CaSO3· 1/2H2O↓+ CO2↑+1/2H2O 2 NaHSO3 + Ca(OH)2→ Na2SO3 + CaSO3 · 1/2H2O↓+ 3/2H2O 2CaSO3 · 1/2H2O + O2 + 3H2O→ 2 CaSO3· 2O 2H
碱液吸收法
• 采用苛性钠溶液、纯碱溶液或石灰浆液作为吸收 剂,吸收SO2后制得亚硫酸钠或亚硫酸钙。 以苛性钠溶液作吸收剂(吴羽法) 反应过程为 2NaOH + SO2→ Na2SO3 + H2O Na2SO3 + SO2 + H2O→ 2 NaHSO3
2 NaHSO3 + 2NaOH→ Na2SO3 + 2 H2O
• WL法的优点 吸收液可循环使用,吸收剂损失少; 吸收液对SO2的吸收能力高,液体循环量少,泵的 容量少; 副产品SO2的纯度高; 操作负荷范围大,可以连续运转; 基建投资和操作费用较低,可实现自动化操作。 • WL法的缺点 必须将吸收液中可能含有的Na2SO4去除掉,否 则会影响吸收速率; 另外吸收过程中会有结晶析出而造成设备堵塞。
若烟气中O2过量时 Mg(HSO3)2 +O2 +6H2O ——2MgSO4· 2O + SO2 7H MgSO3 +O2+ 7H2O —— MgSO4· 2O 7H 干燥过程反应 MgSO3· 2O —— MgSO3+6H2O 6H MgSO4· 2O —— MgSO4+7H2O 7H 分解过程反应 MgSO3 —— MgO + SO2↑ MgSO4 + C —— MgO + SO2↑+ CO2↑ 我国的氧化镁(菱苦土)资源丰富,该法在我国 有发展前途。
尿素吸收法
此法是用尿素溶液作吸收剂,pH=5~9,SO2的去
除率与其在烟气中的浓度无关,吸收液可回收硫酸铵。
其反应如下: SO2 + O2 + CO(NH2)2 + H2O — (NH4)2SO4 + CO2 此法可同时去除NOx,去除率大于95%。 NO + NO2 +CO(NH2)2 —— H2O+ CO2 +N2 尿素吸收SO2 工艺由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学工艺学 院开发,SO2 去除率可达100%。
NOx废气的吸收法治理
1
水吸收法 稀硝酸吸收法 碱性溶液吸收法 还原吸收法 氧化吸收法
2
3 4 5
水吸收法
NO2或N2O4与水接触,发生以下反应: 2 NO2 (或N2O4 ) + H2O → HNO3 + H NO2 2H NO2 → H2O + NO + NO2 (或1/2 N2O4 ) 2NO + O2 → 2 NO2 (或N2O4 ) • 水对氮氧化物的吸收率很低,主要是由一氧化氮被 氧化成二氧化氮的速度决定。当一氧化氮浓度高时, 吸收速率有所提高。一般水吸收法的效率为30%~ 50%。 • 此法制得浓度为5%~10%的稀硝酸,可用于中和碱 性污水,作为废水处理的中和剂,也可用于生产化 肥等。另外,此法是在588~686KPa的高压下操作, 操作费及设备费均较高。
(一)、常用的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方法 常用方法 吸收法 吸附法 催化法 燃烧法 冷凝法
1.吸收法
定义:采用适当的液体作为吸收剂,使含有有害物质 的废气与吸收剂接触,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被吸收于吸收剂 中,使气体得到净化的方法。
吸收剂:在吸收过程中,用来吸收气体中的有害物质 的液体 吸收剂的选择 ——吸收容量大,即在单位体积的吸收剂中吸收有害气 体的数量要大; ——饱和蒸气压低,以减少因挥发而引起的吸收剂的损 耗; ——选择性高,即对有害气体吸收能力强; ——沸点要适宜,热稳定性高,粘度及腐蚀性要小,价 廉易得。
类别 含硫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 碳的氧化物
一次污染物 SO2 、H2S NO 、NH3 C1-C12化合物 CO 、CO2
二次污染物 SO3 、MSO4 NO2 、MNO3 醛类、酮类 无
人为源 含硫的燃料 高温N2和O2 燃料燃烧 燃烧
卤素化合物
HF 、HCl

冶金工业
了解气态污染物的治理
海水吸收法
该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利用海 水中和烟气中的SO2,经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盐排 回大海。海水pH为8.0~8.3,所含碳酸盐对酸性物质有 缓冲作用,海水吸收SO2生成的产物是海洋中的天然 成分,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海水脱硫的主要反应是 SO2 + H2O + O2 —— SO42-+ H+ HCO3- + H+ —— H2O + CO2 海水脱硫工艺依靠现场的自然碱度,产生的硫酸 盐完全溶解后返回大海,无固体生成物;所需设备少, 运行简单。但此法只能在海洋地区使用,有一定的局 限性。
稀硝酸吸收法
• 此法是用30%左右的稀硝酸作为吸收剂,先在20℃ 和1.5×105Pa压力下,NOX被稀硝酸进行物理吸收, 生成很少硝酸;然后将吸收液在30℃下用空气进行 吹脱,吹出NOX后,硝酸被漂白;漂白酸经冷却后 再用于吸收NOX 。 • 由于氮氧化物在漂白稀硝酸中的溶解度要比在水中 的溶解度高,一般采用此法NOX的去除率可达 80%~90%。
第四章大气污染过程及其控制工 程第三节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 术一、气态污Βιβλιοθήκη 物的治理技术 二、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
一、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一)、常用的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方法
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也称 颗粒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下表是一些常见气 态污染物情况。
还原吸收法
此法是利用氯的氧化能力与氨的中和还原能力治理 氮氧化物,称氯-氨法。 其反应是 2NO + Cl2 —— 2NOCl NOCl + 2NH3 —— NH4 Cl + N2↑ + H2O 2NO2 + NH3—— NH4NO3 + N2↑+ H2O 此种方法NOx的去除率比较高,可达80%~90%, 产生的N2对环境也不存在污染问题。但是,由于同 时还有氯化铵及硝酸铵产生,呈白色烟雾,需要进 行电除尘分离,使本方法的推广使用受到限制。
金属氧化物吸收法
• 此法是用MgO、ZnO、MnO2、CuO等金属氧化 物的碱性水化物浆液作为吸水剂。吸收SO2后的 溶液中含有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和氧化产物硫 酸盐,它们在较高温度下分解并再生出浓度较高 的SO2气体。现以MgO为例进行介绍,称作氧化 镁法。 • 吸收过程反应 MgO+H2O——Mg(OH)2 Mg(OH)2+ SO2+5H2O—— MgSO3· 2O 6H MgSO3 + 6H2O + SO2 —— Mg(HSO3)2 + 5H2O Mg(HSO3)2 + Mg(OH)2 +10H2O — 2MgSO3· 2O 6H
燃烧法分类及比较
方法 适用方法
燃烧温度 (℃) >1100
设备
特 点
含可燃烧组分浓 直接燃烧 度高或热值高 的废气
一般窑炉 有火焰燃烧,燃烧温度高, 或火 可燃烧掉废气中的炭 炬管 粒 有火焰燃烧,需加辅助燃 料,火焰为辅助燃料 的火焰,可烧掉废气 中炭粒
含可燃烧组分浓 热力燃烧 热力燃烧 度低或热值低 720~820 炉 的废气
吸收质——被吸收的组分 吸收液——吸收了吸收质后的液体 吸收操作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在处理以气量大、有害组分浓度低为特点的各种废 气时,化学吸收的效果要比单纯的物理吸收好得多,因 此在用吸收法治理气体污染时,多采用化学吸收法进行。 ——一般采用逆流操作,被吸收的气体由下向上流动, 吸收剂由上而下流动,在气、液逆流接触中完成传质过 程。 吸收工艺流程有非循环和循环过程两种,前者吸收 剂不予再生,后者吸收剂封闭循环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