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大牧场放牧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牧场放牧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Ⅱ)第
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 课标解析
2.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就是要求学生会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交通、技术、社会、行为、政策等因素是影响一般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则有更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提供区外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各地区农业中的商品性生产乃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标志,帮助高中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材分析】
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
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教学重点:
1、仔细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文字叙述大牧场放牧业的概况。

2、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合作探究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
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辩论比较国内外的畜牧业发展条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两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分析区位条件的方法,但是就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段而言,区位条件有其特殊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本节课主要由教师提供资料,学生分析。

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表达能力,专门设立了辩论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通过辩论比较国内外的畜牧业发展条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 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设计思路】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从老师所给材料和课本材料中获取关键词、句,归纳潘帕斯大牧场放牧页的形成条件和生产特点,通过上台展示的方式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对自我的认可;从中国四大牧区中抽取一个作为评价任务;根据所学和老师给的材料,通过辩论比较国内外的畜牧业发展条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对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信心有很好的作用。

在课中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分析运用各类图表,在课后又布置了“自学分析乳畜业的形成条件和生产特点”作为作业,这样能够有效地学以致用。

同时,合理合理使用电化媒介,提高教学容量。

但是,本课教学中仍留下一些遗憾,受学习习惯的限制,学生们视野和知识面都比较狭窄,思维不够活跃开阔;对于主动上台展示自己还是缺乏信心;同时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这些问题,一步步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