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健康教育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2722课件知识分享

大学生健康教育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2722课件知识分享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电击伤致死1200人, 电击致伤残者约为死亡人数的30倍。我国农 村每年因电击死亡约5000人。上海市每年 院前救治电击伤450余例,以7、8月最多。
触电的原因
(一)日常用电不慎 日常照明用的电灯开关、灯头、插座等损坏,
未及时维修,用手触摸时而发生触电。 行走时触到或拣起断落在路上的电线;阴雨天
救上岸后,将溺水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内的 泥沙、杂草,脱下假牙,把舌头拉出口外,松解衣 领,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把呼吸道及胃中的水从口中倾倒出来。
急救者取半跪位,将伤员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 上,使其头部下垂,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CPR
溺水急救—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1、经短期抢救,呼吸、心跳不恢复者不可轻 易放弃,至少应坚持3-4小时,转院途中 也应继续进行抢救。
美国科学会建议:年满8岁儿童也要在一定的条 件下才能允许骑车上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明文规定: 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1990年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县,第一个以法律 形式要求儿童和成人骑车时必须戴头盔。
四、车祸的预防对策
(二)积极开展安全教育:
在学校健康教育课中,需设置一定分量的交 通安全教育课程。
溺水急救—他救
高声呼救 救护者应镇静、会游泳。 尽可能脱去外衣裤,尤其要脱去鞋 迅速游到溺淹者附近 有条件有漂浮的脊柱板救护
对精疲力尽的淹溺者, 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 对神志清醒的淹溺者, 救护者需从背后接近。
溺水急救—岸上救护
现场呼叫120:协助救人和通知急救中心。 保持呼吸道通畅: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死因
室颤、呼吸麻痹、电击性休克; (除外严重并发症)
一般认为,高电压触电主要死因 为呼吸麻痹,低电压触电主要死因为 室颤;两种变化互相影响。
临床表现—局部表现
少量电流短暂作用于人体时,一般仅 有发麻感,局部不留痕迹;低压电流 造成小面积烧伤。
高压电或雷电击中烧伤,面积较大。 主要是进出口和通电路线上的组织电
2、溺水者在现场很快抢救成功,也要送往医 院,以防肺部感染和其它并发症。
3、抢救同时注意保暖,减少并发症发生。
溺水预防
注意切莫太疲劳 游泳前活动身体 避免突然接触冷水
第四节 常见急性中毒
中毒死亡占儿童青少年死亡总人数 12.7%。
发生高峰年龄为幼儿和学龄儿童。 中毒原因的先后顺序是:误服有毒物
制定车祸防范措施及其效果考核办法。 建立、健全事故情报系统,及时报告并建
立登记制度。 及时统计分析祸情,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节 触电
电击伤俗称触电,是由于一定量的电流或电 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 障碍,重者发生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高电 压还可引起电热灼伤。闪电损伤(雷电)属 于高电压损伤范畴。
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 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重视对驾驶员的培训,提高驾驶员的操作能 力,以利于减少伤亡事故。
车辆符合运行安全技术标准,处良好状态。
四、车祸的预防对策
(三)加强交通管理,改善交通条件
配备交通管理人员,增设交通管理设施,标 记、信号、监控等均应逐步走向自动化、现 代化。
呼气宜浅,吸气宜深,身体浮于水面, 以待他人抢救。 不可将手上举或挣扎,举手反而易使 人下沉。
溺水急救—自救
会游泳者,若小腿腓肠肌痉挛而 致淹溺,应息心静气,及时呼救, 同时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 水面;深呼一口气,把脸浸入水 中,将痉挛(抽筋)下肢的拇趾 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趾翘起来, 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痉挛 也就停止。一次发作之后,同一 部位可再发痉挛,所以对疼痛部 位应充分按摩和慢慢向岸上游去,小腿腓肠肌痉挛自救方法 上岸后亦应再按摩和热敷患处。
暴力大、伤情严重; 多脏器损伤多见; 脊柱骨折、脱位、截瘫多见; 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多见; 开放性骨折多见; 致残、死亡率高。
三、车祸对人类的危害
当今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为25-30万人, 受伤3000万人,永久性伤残者300万人。
车祸主要危害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
车祸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从全世界来看,车 祸平均耗费国民总产值的1%。
品;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服药 自杀。
重庆川东北气矿井喷事故234人 遇难,多人眼睛被有毒气体伤害
(一)中毒的原因
1、误食或过量吃药; 2、农药中毒; 3、有பைடு நூலகம்植物中毒; 4、食物中毒; 5、有毒气体中毒。
(二)中毒的途径
1、消化道中毒 食入有毒食物,经过消化道而中毒。
2、呼吸道中毒 通过呼吸道吸入有毒气体而中毒。
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
校医院 白莲萍
意外悲剧每天在继续……
第一节 车祸
一、车祸的概念及其发生模式 车祸通常是指道路或供一般交通使用场所,
因车辆之类的交通工具所导致的人身伤亡 或物品损坏事件。 不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资料均表 明,自行车交通事故所导致的伤亡,儿童 青少年是其高危人群。
公路交通事故伤情的特点
3、皮肤、黏膜中毒 农村中小学生从事有害作业,造成皮肤、 黏膜沾染有毒物质而中毒。
(三)急救处理
1、尽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 若发现儿童误食了有毒的东西,或过量服入药物,
应及早从胃中排出,以免吸收或减少吸收。 对口服中毒者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等。 对气体中毒者,要尽快将病人抬离中毒现场,放
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2、防止毒物吸收 皮肤、黏膜沾染了毒物要用清水冲洗,切忌用热
然而在监督实践中遇到的误食造成的食物中毒, 一直是一个争议要点,法律界认为误食的物质不 是食品,就不应包括在食物中毒的概念中。
食物中毒的的定义
1994年卫生部新颁发的《食物中毒诊断标 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标准中首次从技术上 和法律上明确了食物中毒的的定义:是指 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 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 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 急性疾病。把误食列为食物中毒的范围, 使概念更完善、确切。
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救治溺水者共 400人,其中院前死亡175人,院前死亡率 为43.75%。淹溺以7、8、9发生率最高。
溺水致死的原因
大量水、泥沙进入口鼻、气管和 肺,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惊恐、寒冷使喉头痉挛,呼吸道 梗阻而窒息。
溺水急救—自救
不要心慌意乱,应保持头脑清醒。 采用仰面位,头顶向后,口鼻向上,
呼吸麻痹,持续3”心跳也即停止而死亡; 220-250MA直流电通过胸腔即可致死。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电压
电压越高,损害越重;低电压强电流造成局 部烧伤;一般(干燥)情况下,36V是安全 电;
220V电流,可造成室颤而致死; 1000V电流,可使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220-1000V,致死原因两者兼有; 高电压可使脑组织点状出血、水肿软化。
水,使用拮抗剂使之直接与毒物发生作用。 3、对症治疗
食物中毒
凡是由于经口进食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 致病菌,生物性或化学性毒物以及动植物天然毒 素食物而引起,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特 征的的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
不包括:已知传染病、食物过敏 、 暴饮暴食所致 的急性胃肠炎;也不包括食品污染引起的慢性的、 潜在性的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
烧伤,常有2个以上伤面。
临床表现—全身表现
瞬间接触电压低,电流小的电源时, 伤者可出现精神紧张,表情呆滞, 呼吸、心跳加快,有时甚至脸色苍 白,敏感者可发生休克而晕倒,对 周围事物暂时失去反应。
严重的电击可引起呼吸、心跳的明 显变化,构成触电的垂危表现。
临床表现—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可有失明或耳聋 (枕叶与颞叶的永久性损伤所致)。
设置护栏、修建自行车专用道,或采取其他 设施将骑车人与机动车和行人分隔开来。
道路符合工程技术标准,保持路面坚实、路 面平整和设施守好。
交警严格执法:对违章者,进行惩罚。
(四)充分发挥卫生人员在车祸防范中的作用
安全教育:宣传车祸的流行特点及其对健 康危害的严重性。
调查研究车祸的分布规律,并探求其成因, 以及总结经验教训。
少数可出现短期精神失常。
电流损伤脊髓可致肢体瘫痪,血管损伤 可致继发性出血或血供障碍,局部组织 灼伤可致继发性感染。
触电而从高处跌下,可伴有脑外伤、胸 腹部外伤或肢体骨折。
现场急救—脱离电源
关闭电源 挑开电线:干木棍、竹竿等 斩断电路 “拉开”触电者:在浴室或潮湿处
救护人要穿绝缘胶鞋戴胶皮手套或 站在干燥木板上以保护自身安全。
第三节 溺水
溺水(drowning),又称淹溺, 指人淹没水中,由于呼吸道被 外物堵塞(湿溺水70-80%), 或喉头、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 (干溺水10-20%)而引起窒 息和缺氧,甚至造成呼吸停止 和心脏停搏而死亡。
流行病学
据报道,美国每年因溺水而亡者近9000人, 是意外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男性溺死是女 性的5倍,男性溺死的高峰年龄段在15~19 岁,女性溺死在学龄前的1~4岁。成人溺死 者中约45%伴有酒精中毒。美国每年发生近 乎溺死者约8万。
开关潮湿,容易漏电而发生电伤。 放风筝,线绕在电线上,爬电线杆时引起触电。 (二)特殊不良环境 雷雨天时在树下或高大的建筑物下避雨。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电流强度
2MA以下电流,手指接触产生麻刺感觉; 10-20MA电流 ,手指肌肉持续收缩,不
能自主松开电极,并可引起剧痛和呼吸困难; 50-80MA电流,可引起呼吸麻痹和室颤; 90-100MA、50-60周率交流电即可引起
人体不引起室颤的最大电流 116/t½ MA(t=电击持续时间);若 t=1”,则安全电流是116MA;若 t=4”,则安全电流为58MA;
通电<0.025”,不致造成电击伤;
电击伤的病理生理—人体线路
电流由一手进入,另一手或一足通出, 电流通过心脏,即可立即引起室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