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19(新人教版)一、语言积累与使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2分)()A.叫嚣(xiāo)憩息(qì)忍俊不禁(jìn)B.堕落(duò)对峙(chí)一泻千里(xiè)C.萦回(yíng)奇崛(jué)络绎不绝(yì)D. 岑寂(cén)孤僻(bì)怒不可遏(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颤抖咆哮轻举忘动不解之缘B.伫立凝眸空空如也争研斗艳C.葱茏筹办养遵处优克勤克俭D.窥伺剽悍相提并论无济于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随着相处的日子久了,我发觉,原来他性格豁然开朗,语言幽默,说起话来使人笑口常开,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B.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会使人感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C. 他每次向母亲问起父亲的事时,母亲总是局促地站在那里,搓动双手,嘴唇翕动。
D.他最喜欢的,还是和两个孙子一起玩耍,每次赢了孙子后,会乐不可支。
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2分)()A.义务教育最终都要归结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B.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也是西欧第一高山。
C.科技发明和人力资本会推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健康。
D.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大约6%左右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散文家柳宗元的作品,题目中的“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托物言志散文《石榴》的作者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学者。
C.咏物寄情散文《海燕》的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D.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是《繁星》和《春水》的主题歌。
6.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2分)()A.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
B.仲春时节,清风送爽,我们走在山路上,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
C.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嗡嗡的蜂声,微风轻吹树叶声,汇成悦耳的交响曲。
D.月色下的荷塘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7.古诗文默写填空。
(10分,每空1分)(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3)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4)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使用典故抒发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诗句是:,。
(5)《陋室铭》中写室中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8.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2分)本周末上午十点在学校举行“湖湘国学诵读大赛”初赛,学校要求学生家长参加。
你要父亲参加活动时,父亲说:“复赛比初赛应该更精彩吧!看戏还是要看好戏。
”父亲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9.下面是中秋节的标志图片,请写出该标志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6分)(1)构图要素:(2)图形寓意:二、阅读(60分)(一)伯牙善鼓琴《列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10.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伯牙善鼓琴(弹) B.志在高山(心情)C.卒逢暴雨(士卒) D.吾于何逃声哉(逃避)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钟子期必得之 B.乃援琴而鼓之C.飞何功之有 D.过惠子之墓1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以伯牙“善听”和钟子期“善鼓”总领全文。
B.文章以“善”为线索贯穿全文,描述两人“善鼓”“善听”的情景。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承上启下,揭示了知音的真正内涵。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6分)(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译文:(2)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1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中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和钟子期“善”听的。
(5分)答:(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枯藤老树昏鸦”一句写出了什么样的秋末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答:16.“断肠人在天涯”使用了什么抒情方式?作者借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三)飞蛾扑火是傻帽行为吗?张英锋①现象大家都知道:很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
所以,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②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
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实行工作和生活呢。
这似乎很符合人类直觉,是的,我以前也这样天真地以为过。
③但趋光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④在这个天大的误会当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个物种。
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相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
更有甚者,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一种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还引申出什么亮剑精神、勇士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⑤不过,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的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才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
飞蛾根本不想扑火,甚至根本不想趋光。
⑥原来,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
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
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
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
这是一种“天文导航”。
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能够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
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能够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
角度稍微一调整,就能够直飞另一个目标。
⑦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
⑧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
所以,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
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能够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
不过,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⑨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⑩不止是飞蛾,绝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水平。
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
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为了它们生命的威胁。
也许这时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
17.选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18.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总是”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答:19.选文第⑩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答:(四)失忆的母亲傅友福①近几年来,母亲的记忆越来越差,有时候连我也认错了。
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
②母亲闲不住,一出门就搬回一些塑料袋旧报纸什么的。
家里本来空间就不大,母亲这些垃圾一堆,更是没有落脚的地方了。
为此,妻和儿子都意见很大。
我也和母亲谈过,让她别这么做了,家里并不缺这点钱。
可母亲不听,说是我们刚买了房子,经济不宽余,这些废品一出手,也能换点钱。
③这还不算个事,更严重的是,母亲一走出小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每次被警察送回来,我和妻都告诫母亲,让她别走远了,可母亲一出门,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越走越远。
④我们合计再三,决定请一个小保姆。
小保姆请来后,母亲有人陪着,我们也能够放心工作了。
从此,母亲再也没有走失的记录了,可我也发现,母亲的情绪却越来越低落了。
⑤这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发现母亲正拿着父亲的照片发呆。
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
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
我知道母亲的苦,也清楚母亲对父亲的感情。
当下,我坐在母亲自边,和母亲一起缅怀父亲。
⑥30年了,不知道他在那边可好?他要是还在的话,也是个老头子了。
母亲叹了口气,好象是对我说,也好象是在自言自语。
⑦我说妈,您健健康康的,父亲在那边才会安心。
母亲点点头。
劝说一番,我就回自己房间了。
⑧后来,母亲的精神好了很多,我们也稍稍放宽了心,看来母亲慢慢适合了。
⑨这天下班后,却发现母亲和保姆都不在家,接到保姆的电话,才知道母亲再一次走失了。
⑩我们四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
不得已,到派出所报了警,期待着警察再一次将母亲送回来。
不过这次却杳无音讯。
正当我们焦心似焚的时候,家里堂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回到家乡了。
这怎么可能?她怎么搭车回去的?母亲不过患了失忆症的。
我们急忙赶到家里,发现母亲拿着一顶军帽,站在村头的龙眼树下发呆。
我忍不住责怪母亲不该这样,让我们一顿好找。
母亲说,孩子,你们都很忙,我不想连累你们,所以就回来了。
虽然我记不得其他东西,但回家的路我还是知道的。
特别是这颗树。
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
站在一边的三伯告诉我,当年你母亲就在这树下送你父亲去当兵的。
而今天,正是父亲和母亲订婚的日子。
20.“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
”那么,母亲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比较头疼?(3分)答:21.联系上下文,分析“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
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分)答:22.“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
”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23.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