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材料Ⅱ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

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Ⅲ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请回答:(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

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材料Ⅱ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与感觉相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Ⅲ俄国哲学家波格丹诺夫则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1)材料Ⅰ、Ⅱ、Ⅲ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2)材料Ⅲ的观点与材料Ⅰ和材料Ⅱ的观点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答案要点:(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Ⅲ和材料Ⅰ、Ⅱ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世界的范围之内,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际上,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以下是有关唯心主义思想的哲学材料。

材料Ⅰ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材料Ⅱ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秉此理,然后有性;必秉此气,然后有形。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Ⅲ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请回答:(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

答案要点:(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

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

“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Ⅰ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

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

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材料Ⅲ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

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请回答:(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

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

(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Ⅱ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案要点:(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Ⅰ、Ⅲ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有关材料如下。

材料Ⅰ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

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

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

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Ⅱ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

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