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
我对新课程改革理解还颇有限,但我认为无论是“老课程”,还是“新课程”,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以最快速度适合新课改教学,要时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反思自己每天到底在“教什么”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离开知识的更新谈理念更新,只能是空谈。

语文课程改革,其根本应该是知识的除旧纳新。

在所谓新理念、新名词持续涌现的同时,如果不填充进相对应的准确合理的新知识,那么,所谓的新课程改革也必将难以有大的成绩。

所以,我以为改革的重心不是“怎样教”(教学法),而应该是“教什么”(教学内容)。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但当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标准的实施。

实施,意味着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何达成目标,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他又很焦急的说到:“因为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工作的重心放在目标的研制和新理念的提倡上,客观上对新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一时难以兼顾;也因为存有着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理解,导致对语文知识纳新工作的有意忽视乃至回避。

”同时他有清楚的看到:“这种处置方式(指将选文处置为“样本”,并采用孤零零选文或略加指引的编撰策略:引者注),实际上是使语文课程内容直接融化为语文教学内容,‘教什么’全凭教师依学生所遭遇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现场产生,‘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水平。

……任何听过几堂语文课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由教师苦思冥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内容’。

”同时面对新课改的现实状况,他又热切的企盼:“既然已经越俎代庖,既然现在还不能不越俎代庖,那么对自己持之以‘庖’的要求,就应该自觉而严格。


已有很多的包括王荣生教授在内的专家多次说到语文教学要首先注重“教什么”的选择上,并从学理上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在这里作为后辈后学的我没必要再鹦鹉学舌,教师们能够去找相关的书来看。

我只想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每天在课堂上总要、总在“教什么”,如果我们对自己所教的那些是否准确、是否合适都不去作学理上的反思,那我们只能是一个浑浑噩噩“混饭吃”的教师,也永远无法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当中去。

二、反思自己想教的与所教的与学生实际所学到的是否一致
上课前教师当然要备课,备课时自然要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走进课堂上课,上完课后我们似乎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目的达到了。

正如一位教师上完课后说课时所说的那样:“本来备课时我还安排了另外一个学生活动的环节,因为时间不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临时放弃了。

”是的,我们常常更多的注重“目标是否完成了”,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目的是否真正达到”。

不过一考试后发现,当初自己在课堂上所讲的那些,好多学生还是不懂,然后我们就开始抱怨:“现在的学生啊……”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很简单的比喻修辞从小学学到高中,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呢?我想,其中的原因当然有很多,
但是,与我们很多教师想当然的以为自己一节课下来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已经落到实处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我们每天都在备课,而备课主要、首先应该是“备学生”,但实际上我们主要是在“备教材”,“备教参”,所谓的备课,常常是“按教参的意图去理解课文,按教参的意图去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按照教参的意图去“传道、授业、解惑”。

在“当前语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尚存有模糊”的情况下,教师这样做常常也是迫不得已而不该作过多指责的。

但是就算如此,我们也应该这样的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我确定了这样一些教学目标,在上课时是不是全都体现出来了?我所教的这个班级、这个组甚至“这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我教的那些?王荣生教授曾多次建议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隔一天找几个学生了解一下,自己前面所讲的那些学生们是都还明白。

他这样建议就是在提醒每一位教师要经常反思:一节课你想要教的,和你实际在教的,和学生实际所学到的是否一致。

我想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工作的重心放在目标的研制和新理念的提倡上”这个现状下,只要我们自觉的注重以上三者是否一致,哪怕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尚缺乏科学的理据,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一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反思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当前改革突破口主要着力于两块:一是语文教材形态与《标准》分离,标志着《标准》权威的确立以及语文教材市场化的开端;二是在语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按照《标准》的导向,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努力,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也就是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实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也是王尚文先生的一个重要发现。

他所说的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激发、
(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

年,93 页)王尚文先生还说:“听说读写实质上都是一种对话活动,听说读写水平实质上都是一种对话水平。

”(同上,第 1 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行。


如对话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丁·布佰所认为的那样,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你”关系,“你”是绝对存有者,是世界,“我”要以“我”的整个存有来接近“你”,从而建立“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对话”关系。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代言人,课堂独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沟通与合作。

课堂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保证,所以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对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前面的路还很长,提出这样的三种反思和同行们互相勉励,互相提醒,为自己,更为语文教学的美好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