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梳理

总复习
我国 最北端 领土 的四 最南端 至点 最西端 最东端
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 上 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15个陆上相邻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锡 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6个隔海相望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海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陆 太平洋;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位 濒临海洋 置 主要岛屿 台湾岛(最大)、海南岛(中国第二)
8、我国南北差异
区 域 内 容 生活习 惯差异 民居特色 饮食习惯 交通工具 气温带 1月均温 气 气 候 温 差 降 异 水 农业生 产 差 异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年降水量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耕地类型\耕作制度 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 注重防寒保暖 喜吃面食 陆路交通 温带气候,比较干燥 低于00 c(<00c) 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少于800毫米(<800mm)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小麦、玉米 花生、大豆、甜菜 旱地\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 于航运 南方地区多丘陵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 源短缺 水稻 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水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 不结冰,便于航运 北方地区多平原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 水资源丰富 多于800毫米(>800mm)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喜吃米饭 公路、铁路和水运 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高于00 c(>00c)
疆 域 优 势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 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 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 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中国西 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 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 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 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 厚的物质基础。
6、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 3/2; 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 呈三级阶梯。
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水汽、水运、水能) 1、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 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富的降水; 2、西高东低,使我国的江河大多滚滚东流, 沟通了东西部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 联系;
降水方面:
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的分界线
9、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 西部
自 然 条 件
地形
气候 资源环境
东部地区平原广阔
较为湿润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干旱
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 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 且工业污染严重 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发展历史
人口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民族 特大城市 农业 工业
34个省级 行政区 划单位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行政单位 简称 行政中心
行政单位 简称 行政中心
山西 河南 山东 湖北 安徽 江苏 云南 广西 广东 青海
陕西 河北 甘肃 湖南 江西 上海 重庆 福建 海南 新疆
面积最大、 邻国最多、 位置最西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 地形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
秦岭——淮河
(1)我国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线。
(2)我国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的界线。
。 (3)我国 一月均温0 0 c 等温线 线。
(4)我国 暖温带和亚热带
分界线。
我国
南方和北方 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气温方面: 河流有无冰期的分界线 农作物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与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的分界线
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 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 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 灿烂的历史文化
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 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发展农业 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 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 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 面差距较大


交流 互补
矿产和能源资 源短缺,严重 的工业污染困 扰着东部地区 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通信
教育 人才资金 技术
交通通信发达、方便
发达 较为丰富
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短缺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
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新疆
青海
西藏


陕 西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广西
பைடு நூலகம்
9、我国东西部差异
经济发展 东部 西部
优 势
自然条件优越有 利于发展农业。 交通通信教育发 达,城市众多, 人才资源丰富
台湾为什么被称为“祖国宝岛”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 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 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 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台湾西部平原气候 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 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 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也是和世界经济交通联系的枢纽。自明清 以来,被称为“七省藩篱”、“东南门户”,是 祖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屏障。随着现代工业和 交通的发展,处于西太平洋南北航线要冲的台湾 位置越来越重要。
5、三级阶梯
阶 平均 地形 主要地 海拔 类型 形单元 梯 第一级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界线 第二级 100—2000 高原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 米 盆地 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 盆地、四川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界线 第三级 500米以下 平原 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 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2、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
台湾最大的湖泊: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 向西流。 7、矿产分布:铁、石油、硫磺矿、铜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西部开发历史 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 便利 ) 主要城市: 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 通中心。 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 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区。 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 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3、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形成了丰富 的水能资源,有利于发展水利事业。
总结
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1、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适宜人类生存; 2、季风雨热同期的特点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季风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涝灾或旱灾。
7、比较黄河、长江
黄河P53 比较点 发源地 全长 注入海洋 流经的主要地形 区 流经的省级行政 区 上、中、下游的 划分 主要支流 主要景观 作用 危害 原因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渤海(山东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高原 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 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9个省级行政区 划单位) 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自治区),中下 游分界点:桃花峪(河南省) 渭河(陕西省)、汾河(山西省)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 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 灌溉、发电 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 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 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 环境的恶化。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 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 的重要手段。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中下游禁止 砍伐树木、裁弯取直、分洪蓄洪、开挖入海新 河等措施。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东海(上海市)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 贵州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江苏省、上海市(12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省)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省) 雅砻江、岷江、乌江、湘江(洞庭湖)、汉江、赣 江(鄱阳湖)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著名峡谷—— 虎跳峡、三峡工程 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 害 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 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 更加大了沿岸地带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长江P54
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 础
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 主要是汉族人
灿烂的历史文化
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 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 南京、沈阳 特 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 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 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 力大
1、我国人口分布总体上看,东部★,西部 ★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有★ 、 ★ 、 ★等。 2、我国人口密度大约是★人/平方千米。我 国人口分布的一条地理界限是指★ 。 3、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众多的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是★ 。 ★省是少数民族分 布最集中的地方。我国民族分布具有★的特 点。汉族主要集中在★和★,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 、 ★ 、 ★等边疆地区。
相关主题